“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12-15 15:26刘清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2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理论课

刘清林

(江西科技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29)

2021年新年伊始,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1]思政课是铸魂育人的灵魂课程,也是开展“四史”教育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何以必要

(一)有利于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四史”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四史”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不可替代的“百科全书”,其内容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密切相关。当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四门课程共同构成了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高校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能进一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体系,从多个维度拓宽与提升现有思政课教学的历史深度、现实维度和理论高度,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

(二)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四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资源,这些历史资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生动素材。其中,历史事件可以增强“四史”内容的立体感,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情感和温度。历史人物可作为鲜活的历史面孔,为相对枯燥的理论阐述注入新鲜血液,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历史精神可以滋养学生的思想灵魂,培养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铸牢理想信念之魂、铸牢中国精神之魂、铸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实践证明,将“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能够补足青年学生的思想之“钙”、精神之“钙”,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有利于引领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青年时期是培养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时期,青年学生知史、懂史、明史、悟史至关重要。当前,社会上存在一些诋毁“四史”的言论,这些歪曲历史、否定历史的言论都是极端错误的,也是极其有害的。习近平在2010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强调:“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因此,思政课教师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这些言论背后的险恶用心非常重要。而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避开认识误区,建构历史思维。同时,教师通过采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史育人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何以可行

(一)政策依据:国家顶层设计指明方向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国家出台了相应政策,明确了顶层设计。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4]。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把加强“四史”教育作为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重要举措[5]。2020年12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国家陆续出台的有关“四史”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为“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逻辑依据:“四史”与思政课内在统一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两者之间逻辑自洽,存在内在统一性。首先,教育目标上的内在统一性。“四史”教育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四史”教育,能够增进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其本质上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一致。其次,教学内容上的内在统一性。高校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在本质上也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四史”。最后,教学实践上的内在统一性。二者都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任务,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抓手。二者在融通互促、相得益彰的生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三)保障依据:教师队伍建设促保障

将“四史”教育有效融入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做好“四史”教育融入提供了有力保障。首先,队伍结构有保障。表现在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基本符合教师队伍建设要求,这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基本前提。其次,政治信仰有保障。表现在思政课教师大都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底色,能够在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面前保持政治定力,这为开展“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政治保障。最后,组织管理有保障。表现在数量上,高校按照教育部师生比1∶350配备教师,已基本达到师生比要求;在经费上,能够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经费拨款;在培训上,能够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有”要求,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培育,这为开展“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组织保障。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一)对“四史”教育的整体规划尚显不足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更显独立和完整。当前,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多或少都有“四史”内容的融入,但由于部分高校对“四史”教育的内容在学校层面缺乏整体规划和详细举措,甚至有的高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四史”课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只是从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四史”内容,其融入多少、在哪里融入、怎么融入、融入什么都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会形成“四史”内容各取所需、各自为政的局面,也会出现“四史”教学内容在各门课程中重复交叉的现象。于教师而言,由于教学内容和体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规划性,势必难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于学生而言,由于有些内容重复交叉学习,既浪费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四史”知识。

(二)对“四史”内涵和逻辑阐释尚显不足

“四史”之所以是“四史”,而不是“一史”,因其每部分都有其深刻内涵,不能以其中“一史”代替其他“三史”,也不能只重党史而忽视其他“三史”。当前,学术界对“四史”内涵及逻辑关联阐释尚显不足,将历史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融会贯通也尚显不深。在“四史”教学实践中,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相对薄弱,虽然现有课程体系中或多或少有所涉及,但大多是零散的。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也相对笼统,且历史研究成果的支撑尚显不足,导致教学实践重“论”轻“史”。此外,“四史”之间除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其实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时间上是相互叠加的,在逻辑上是相互关联的,它们接续传承、融会贯通,而这些内在逻辑关联的阐释目前也存在明显不足。

(三)对“四史”融入思政课的创新尚显不够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有学者指出,部分思政课教师难以承担“四史”教学的任务[6]。目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教育方式传统、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知识不足、政治目标不明等问题。“四史”教育的特殊意义在于其所承载的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史积淀,具有特定的政治意义和价值取向,对统领全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和自信心尤为关键。部分教师因未能挖掘“四史”中深邃的政治教育内涵,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四史”深刻的政治性教育目标体现得不够鲜明。

四、“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四史”教育铸魂育人新境界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共同施策。首先,要加强“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高校要把“四史”教育纳入思政课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翔实具体、切实可行的“四史”教育指导意见,形成与课程有机衔接、与内容互为补充的教育闭环系统。其次,要开设“四史”教育选择性必修课程。高校要按照国家政策的指导性意见开设“四史”课程,既可以独立设置课程,也可以开设“四史”教育专题。再次,要围绕“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路径开展集体备课,要深入研究思政课与“四史”的内容体系,确立各门思政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把“四史”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思政课相应课程和相关章节,使之成为思政课内容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要组建“四史”教育研究团队,便于开展教学融入研究。要制定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定期召开教学观摩会、经验交流会、集体研讨会等,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协同攻关。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四史”教育协同育人新功能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主导力量,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四史”教育的成败。高校要加强教师对“四史”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四史”读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载体加强教师对“四史”理论的学习,锻造一支懂马克思列宁主义、通“四史”、信仰坚定的思政教师队伍。部门要加大教师的培育力度。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要”标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通过国家、省、校“三级”培育体系,完善“四史”培训内容。教师要加强“四史”教育知识储备,既可以通过学校搭建的学习平台掌握“四史”知识、完善知识储备,也可以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历史思维加强对“四史”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提高自身素养,提高“四史”驾驭能力,增强“四史”教育吸引力。教研团队要加强“四史”教育理论阐释。要通过集体备课、研讨交流等方式,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加强“四史”理论研究,做到“四史”教育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

(三)加强教学改革,优化“四史”教育融入课程新路径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实现有机融合、有效教育。一是要充分挖掘“四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四史”时间跨度大,内容范围广,蕴含丰富的历史资源,要着重挖掘党史资源、红色资源和重大历史事件,挖掘其所蕴含的丰富经验和智慧。二是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推进“四史”深度融入;要聚焦教材重点和难点,准确融入“四史”内容;要聚焦社会热点和焦点,适时融入“四史”内容。三是要创新信息化融合手段,增强“四史”教育效果,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是未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趋势。实践证明,通过信息化手段的创新和融合,进一步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立体化“四史”教育格局,能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四)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四史”教育融入教学新举措

社会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的良好平台,在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四史”教学范式。高校要结合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求,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体验式教学,增强“四史”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要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开展“四史”实践体验活动。比如充分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等。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高校可利用休息日、节假日等,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红色资源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增强使命担当,铸牢理想信念。第三,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入“四史”教育。如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双创”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讲思政课”等实践项目,在活动中将“四史”教育适度适时融入,推进“四史”走深、走心、走实。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理论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