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区域基础教育四级教研机制的创新研究

2023-12-15 15:26李高建于亚楠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2期
关键词:教研区域学校

李高建,于亚楠

(泰山学院 教师教育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教研工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理顺教研管理体制,完善国家、省、市、县、校教研体系[1]。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完善教研工作体系、深化教研工作改革、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2]。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总体目标,积极协调教学教研与科研工作,由过去狭隘的“教学科研”迈向广义的“教育研究”,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新时代的教育科研体制[3]。

一、区域基础教育教研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统筹与学校定制的协同推进力度不够

地方整合是行政机构整合配置现有公共资源向学校实施规范化的资源配置,这种方式较难适应各学校差异化的实际需要。学校定制是针对学校自身发展需求定制符合学校的个性化产品服务。目前,地方层面关于教研的顶层设计、规划与协调实施,与学校层面的定制化业务开展衔接不够。一是上级的决策与学校的实际运行与实施处在隔离阶段;二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差异化问题,做不到分层次、多类型、立体式的差异化教研指导,教研指导的针对性不强[4];三是支撑信息化条件下教研活动开展专用经费不足,学校在地方信息化建设上没有自主权,完全依靠地方主导,在定制化技术上也无能为力,很多领域都不能继续深入[5]。

(二)学校内部和外部的合作联动有待提高

当前在部分学校出现的负责人之间条块分割、业务之间隔岸观火等现状依然存在,各组织之间由于空间位置的分散性,从而造成组织内以及外跨组织之间的协调联系并不健全。一是内跨组织的内部互联与互通不完善,从而导致组织之间出现了分工壁垒;二是学校内跨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不够;三是学校之间合作发展,特别是在城乡校园的结对帮扶活动不够广泛而且无法持久。

(三)管理、激励和考评等教研机制不健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基础教育研究也应适应发展新要求,需要相对应的管理机制、政策激励和评估机制等机制的保证。但目前相关机制仍不健全,各级教研主体之间没有相适应的工作积极性,各级教研主体间沟通机制不顺畅,上下联动没有形成。教研部门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符合教研活动的特点和规律的教研制度不健全,相配套的教研评价机制也跟不上,无法建立分工协作、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导致教研工作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各级教研部门的职能得不到有效统筹和协调,影响了教研工作的实效[6]。

(四)传统教研模式和技术支撑的教研模式不兼容

信息化和教育教学的互利共存与发展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发展目标,又是一个理想的教育生态目标。但当前,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和深度融合不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在快速成长的互联网世界中不断产生着新型师生关系,但同时也遭遇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与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校园方面,学校管理者领导力的提高和部分老师的信息化教育理念间的协调发展不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信息技术的高速发育演进与教师的教育思想方法、行为习惯的提升较为落后,造成知行分开,也无法适应信息化支撑的智慧教研的现实需要[7];数字教育资源方面,农村、边远地区学校与城市学校优质学习资源差距较大,且网络教研机制不健全,做不到精准教研,教研效能不能最大化。

二、区域基础教育四级教研联动机制的内涵

地方层面开展的高校文化建设看似是一种实际行动措施,其后面却隐含了“区域教育探索”的科学教育理论思路。“区域教学科研”从属于“教育科学研究”这个更宽泛的范畴,因为它是一门有着特定内涵和表现形式的教育科学。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

(一)区域性

地域理论的特点就是,它是以研究“区域”为着眼点的,力图使研究的结构尽可能地符合“区域”的实际,并用来促进“区域”的发展演变,而不是通过探索研究来整理出一套一般的或适合于该地区发展的概念体系。在我国,规划地方学校依照行政区域为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会将该行政区内必须处理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课题,从而产生了地方学校研究机构与教育行政部门的相互联系等问题,同时开展政策调研工作,并积极推动地方教育科学研究为国家社会政策服务,这是中国地方教育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8]。

(二)系统化

由于区域教学研究力求更整体地掌握区域教学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所以它首先应该视区域教学为一系统,并且是作为“区域”教育这一母体系的有机的子系统。其次,地方基础教育研究本身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两点在当前众多的地方基础教育研究成果中均有反映。

(三)长期性

古人云:“十年树木,百岁树人。”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它的社会效益,必须在漫长的时期以后才看到。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急功近利是行不通的。地方教育工作以推动地方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着眼点,必须进行长时间的努力与奋斗,是一项长远性行为[9]。

三、区域教育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可以丰富我国的教育形式。因为,区域教育研究既具备了教育科学的共性面,也具备了其“地域性”的特殊方面,因此能够从两个方面为进一步丰富教育科学创造条件。此外,从研究范式变化的观点出发,区域教育研究还能够为教育科学研究创造一种全新的科学研究模式,可以促进教学理论和教育实际的紧密结合。但长期以来,中国的教学研究主要探索的仍是抽象的、泛化的教学问题,这项研究成果似乎能够“大一统”地指导整个区域的教学,然而实际情况绝非如此,这样的科研习惯也导致了教育理论与地区教学实际的阻隔。区域教学的研究,能够让地区教学在符合国情的基础上,更加适应省情、市情、县情。

(二)实践意义

可以更加充分地调动地区内发展教育的主动性,进一步推动地区的改革与发展。教育改革的进展是同地区教育机构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自身的主动、积极作用密不可分的。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日益取得进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区域教育也逐渐地从自发状况进入了自为状况,从被动适应进入了有意识地寻求发展之道。从某种程度上,中国区域的教育研究也就是中国地区教育发展自觉的结果与体现。

区域教学研究促进地区教学布局的调整。地区教育通过深入研究地区发展的政策、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预测地区发展结构的变动对地区教育构成的变化,能够较为精确地预计地区教育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以便对地区教育的布局、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政策、科目配置、教学管理方式、教学途径与措施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全面改善地区教育的格局。

区域教学研究促进欠发达区域的教育变革和建设。通过进行区域的教育探索,可以改变种种区域内现有的教育理念,并探寻将地域教育与区域发展、地域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让经济欠发达区域的教育资源更好地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成长服务。

四、区域基础教育四级教研联动机制的实施策略

各级教研部门要研究和构建省级、市级、区县级和学校的四级教研体系,创新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机制,强化四级教研部门的上下联动,统筹和协调各级教研部门的职能,建立各级部门间的沟通机制,确保各级教研工作的有序推进,把四级教研网络打造成集创新、发展、合作、共享和服务于一体的教研共同体[6]。

(一)开展省级教研

省级教研部门主要负责全省教育的指导和决策工作,指导全省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为突出教研活动学科特征和针对性,可按照不同学段和学科,分别设立省级层面的特级教师工作坊,主持人优先从省级优秀教研员或熟悉本省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校教授中选拔,各学科工作坊成员由每个地市1名优秀的教研员或者特级教师组成,同时为每个地市工作坊成员选配5~8名优秀青年教师作为群组成员,每一名群组成员又可以辐射若干本学科教师。各工作坊制定工作坊活动规划,明确活动目标、研究课题等;开展专业阅读、专题研讨、学术沙龙、现场教研、直播讲堂、经验分享等研习活动,破解教育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围绕本学科领域内的教育教学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开展协同研究,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教学科研成果,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将各学科特级教师工作坊打造成全省学科教研平台。省级教研部门负责工作坊的协调指导、过程管理、日常监督、网络建设和工作坊成员培训等。

(二)开展市级教研

市级教研部门侧重全市的中小学教育教研工作的领导与管理。各学段将在各个专业中选拔十位左右的优秀教师,组成各个领域中心研究组,由市级教研员任组长,共同进行教学活动,并集思广益,以促进全市教学。充分发挥教研员的辐射和带动的功能,形成专业基地,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构建教师层级发展机制,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对市级教研进行实时监测,利用监测数据,发挥其评价功能,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以特级教师、各级名师、领军人才等为核心,培育命题研究和课改研究两个核心团队,针对全市学情,科学精准进行课改和命题,促进学生素质整体提升。

(三)开展县级教研

县级教研部门直接对接学校,与学校进行合作,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与导向。贯彻区县科研整合推进的基调,以区县专业领域为单元成立本区县的骨干科研队伍,以区县为单元开展科研活动,克服部分乡镇学校专业师资较少、科研能力薄弱的缺点,营造良好的区县教研氛围。为彻底解决学校师资不均衡、个别学科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区县着力打造一支管理团队和两支业务团队,统筹组织教研活动,对教研难点进行精准分析指导,实现每个学校、每个学科都能高质量开展教研活动,保证每位教师上好每节课。

(四)开展学校教研

校本教研的水平决定了学校教研实力和师资发展水平,所有中小学校紧紧抓住教研计划、教研内容、教研实施、教研实效、教研评价等每一个环节,大力开展教师技能大赛、课堂教学大比武、学案设计、评价任务设计、说课等一系列活动,并将每一项活动落实到教师的假期集中培训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实现“以赛代研、以赛代训”目的,让每一位教师在实战中成长。如,某世纪教育集团利用暑假开展教师技能大赛,比赛包括命题、说课、教学策略、班级管理等项目,参赛教师用心准备、反复磨课、同台竞技,促进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得到“拔节式”提升,同时学校还把比赛结果与教师考核评价挂钩,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

把“每周一大研、每日一小研”作为学校教研的必修科目,从小处发力,从细处着手,研究每堂课怎么样上最好,要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周日教研,把每节常规课程都上成“精品课”“示范课”,彻底解决示范课和常态课“两张皮”现象,从而切实提升每一节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每位老师都有轻松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能力。学习优秀的教研方法,并将其应用在日常教研活动中,扎实开展常态化学科“日教研”,每天1名主讲教师以演说课方式交流当日授课设计,主讲完成后,同学科教师集思广益、逐一发言,实现授课前智慧共享,将教研效益最大化,让教师每天都能成长一点点,目前学科日教研已经成为学校教师成长的“助跑器”。

结语

通过“省级—市级—县级—学校”四级教研体系构建,规划、指导、引领全省基础教育教研活动科学规范开展,促进社会资源整合、组团式发展,进而带动和引领区域基础教育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能力与专业水平的提升,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教研区域学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学校推介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