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案例设计与探索

2023-12-15 15:26冯子健胡会娥李国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2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基础军队院校案例

冯子健,胡会娥,李国明

(海军工程大学 基础部,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特别提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对于军队院校教育,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2]这对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培养提出了要求,中心任务和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军队院校学员还要有军人职业素养、备战打赢的信心、投身国防的奉献精神和更强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引入课程思政培养学员家国情怀、哲学内涵和军人职业素养。

目前,高校政治教育还主要集中在相对独立的思想政治必修课中[3],充满个性化的“00后”对教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带有一些抵触情绪[4],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受到良莠不齐的网络环境影响,思想和心理更加复杂,亟须引导。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中存在一定困难,怎样才能结合学生所在的专业和军队院校学员特点来开展润物无声式的育人教学,在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塑造就成为眼下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将挖掘“材料科学基础”知识点的课程思政要素,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案例教学进行探索,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特别是军队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法研究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以培育军队院校学员必需的民族自豪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辨和军人职业素养的思政目标为牵引,挖掘“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思政要素,通过案例设计将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有机深度融合,在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对军队院校学员进行价值观塑造,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讲,就是结合该课程特点,将家国情怀、哲学思想和军人职业素养等融入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内涵及外延,引导学生结合材料专业知识和案例积极思考学生个人与军队的依存关系,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将一些重要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军人集体意识、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见图1)。

二、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一)与民族自豪感相关的案例设计

通过重大材料应用工程案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时,引入新中国护旗第一人——林治远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前夕,林治远是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负责人。整修工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当属设计与修建国旗旗杆,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造不出和天安门城楼一样高35米的旗杆。只能找到4根不同直径的水管套在一起再焊接起来,根据抗弯和弹性强度,最后旗杆只能为22.5米,这样的旗杆我们使用了42年,在新中国钢铁产业发展起来后,才更换为四节无缝碳素钢管焊接而成的新旗杆,总长32.6米,重量达到了7吨。

在讲解晶态金属中的扩散时,以扩散定律联系生产实际,对表层渗碳技术改善钢材性能进行拓展,引入港珠澳大桥锚具制造技术攻关案例。港珠澳大桥钢结构桥梁缆索技术水平和难度均为国际最高,锚具的缆索能力直接决定了大桥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传统工艺受表面层组织结构制约,疲劳寿命仅能达到设计的1/3。哈尔滨工业大学闫牧夫教授团队历经3年刻苦攻关,开发出大尺寸差异壁厚锚具整体淬火组织性能调控与微变形控制技术、低温热扩渗表层晶粒纳米化技术,实现了锚具整体强韧化与表层超高强韧化,并解决了锚具淬火变形大、截面力学性能不均匀等难题,突破了大尺寸、结构复杂锚具制造的技术瓶颈,使锚具通过了设计目标200万次加速循环疲劳试验,为港珠澳大桥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的建造提供了关键的技术保障[5]。

通过材料科学家扎实基础、自立自强、攻坚克难的艰苦事迹培育军队院校学员扎实学习、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专业素养,树立责任担当,认真对待工作,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为军事、民生中更多“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与经典哲学理论相关的案例设计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材料科学基础理论本质,站在哲学的高度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课堂教育中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在讲解晶体缺陷时引导学员实事求是,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风险和不利中找到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位错不利于晶体材料性能,晶体中没有位错时,强度很高,但没有位错的完美晶体是不存在的。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材料的不完美,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随着位错密度的增加,晶体材料性能下降,但是位错密度超过一定值以后,晶体材料性能反而提升。晶体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体现了事物的两面性。启发学生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发现凡事不是绝对的,相互之间可以转化,正如《孙子兵法·军争篇》中所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无论是在生活还是战争中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在风险中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最终取得胜利。

金属结晶过程包括形核和长大,是液态金属结晶的重要知识点,在液态金属中存在着结构起伏、能量起伏和浓度起伏,只有三者达到临界值时才会形成晶胚,晶核形成过程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转变[6]。晶粒细化可同时提高材料强度和韧性,一般通过快速形核、缓慢长大实现晶粒细化,常见的方法有提高过冷度、加入难熔杂质和振动搅拌等。其中就体现了主次矛盾的关系,提高过冷度增大形核驱动力,促进形核;温度降低阻碍原子迁移,抑制形核,二者相互矛盾[7]。生产中解决主要矛盾以实现晶粒细化,适量提高过冷度,形核驱动力明显增强而原子的迁移能力稍有下降,可提高形核率降低长大速度。而当过冷度极大时,无法形核结晶,此时主次矛盾改变,事物本质也随之改变。启发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不断锤炼自身、久久为功,方能实现质的飞跃。遇到问题先分析主次矛盾,解决了主要矛盾,问题便迎刃而解。面对不同情况要实事求是具体分析,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转化,随时分析及时调整,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三)与军人职业素养相关的案例设计

军人的职业素养是军队院校学员必不可少的“德”,不仅要锻炼强大的个人能力,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更要具备对党的领导和命令坚决服从意识、贯彻力和执行力,战斗必赢的坚定信念。通过挖掘晶体结构章节知识点与军人职业素养关联的思政要素,引入战斗英雄事迹、军事装备案例,在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员的军人职业素养。

在讲解晶体结构章节中晶胞的概念时联系军队的班。晶体由晶胞堆叠而成,将晶体最小有序结构单元中的原子用假想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晶胞。晶胞是晶体的最小可重复的组成部分,晶胞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晶体的性能。同样的,班也是军队中的最小组成单元,班强固了,整体的军队才能强大。在毛主席提出的“支部建在连上”建军方针下,连有支部、排有小组、班有骨干,党员骨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串联、凝聚起班上的战士,组成有序统一的军队“晶胞”。自下而上地形成纪律严明、行动有序的班排,成长为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强大人民军队。志愿军“一级英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奉命率连队坚守高地,在每次战斗减员后立即指派新的排、班干部,坚固基层作战能力,从而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圆满完成了任务。这是党带领下军队的一个缩影,坚实基础、强化“晶胞”才能提升军队战斗力。案例将建军思想与晶体学知识深度融合,并通过战斗英雄事迹直观表现,培养学员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对党的领导和命令坚决服从意识、贯彻力和执行力,以及战斗必赢的坚定信念。

三、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阵地,教学方式方法对于课程思政的质量十分重要。传统的“材料科学基础”课堂教学主要聚焦理论知识,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脱节,而课程思政要求将价值观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就要求教员必须改革教学模式。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点多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概念性,为了避免直接灌输思政元素导致课程产生割裂感,应该凝练课程主线,以主线贯穿课程始终,提炼课程内容中与主线相关的思政元素,给予教员和学员更多的课堂创意空间。在授课过程中以引导为主,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学员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课程内涵,做到发而不散、环环相扣,建立整体自洽的课程思政体系,在保证教学内容和效果的基础上达到潜移默化思政教育的目的。而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牵引,将思政目标融入知识目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分析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另外,高校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制作精良的课件可以让思政教育更为形象、生动,便于学生接受。如在学习合金的相结构时,从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引入,体会合金的悠久历史,介绍《考工记》中记载的“六齐”,即我国古代创制的六种铜锡比例不同的成分配比与用途间的关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制记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在制造国产航母时,古老的合金焕发了新的生机,我国自主研发镍铝青铜合金制造的螺旋桨。材料学科助力突破技术封锁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能制造航母规格的大型镍铝青铜合金螺旋桨的国家。国产7轴5联动的大型数控机床目前已经能打造出堪比美国海军核动力航母使用的螺旋桨,为我国进入核动力航母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案例既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学科优势,积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此外,还可以把思政教育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布置调研小论文方式,让军队院校学员在各种实习过程中主动了解国家先进武器装备,海军院校中可以结合暑期实践、航海实习等实地观察、实操先进装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为国防事业奉献的荣誉感。

结语

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场,军队院校是培养国防事业接班人的主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引入材料科学家事迹、重大材料工程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和军人职业素养、使命感和荣誉感等思政案例可以培育军队院校学员的专业素养,激发投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坚定备战打赢的信心,帮助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为我国国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基础军队院校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基于材料科学基础的教学优化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
毛泽东与军队院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