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强龙联合肝素钠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效果及对血清D-二聚体的影响

2023-12-15 01:54徐美莲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甲强龙腹型肝素钠

徐美莲

福建省立医院儿科,福建福州 350000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伴随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蛋白尿等全身症状。腹型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为1/10 000至1/1000[1],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甲强龙是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一种有效药物,其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地控制炎症、抑制免疫反应[2],同时副作用较小。但甲强龙治疗的局限也不容忽视,长期大剂量使用有可能导致免疫功能的下降、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肝素钠是一种抗凝剂[3],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肺动脉栓塞等血栓性疾病。肝素钠联合应用可以与其他药物或治疗方法相互协作,提高临床疗效。目前,甲强龙联合肝素钠常见于各种疾病中,疗效较为显著,但对于腹型过敏性紫癜两者联用是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报道较少。基于此,将福建省立医院(本院)收治的10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纳入本研究,对部分患儿实施肝素钠联合甲强龙治疗,并以甲强龙等常规治疗作为对照,旨在评价两种方法应用于患儿中的治疗效果,探讨两种药物的具体协同机制,期望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参考与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11岁,平均(8.14±1.30)岁;平均病程(4.62±0.51)d。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3~11岁,平均(8.07±1.39)岁;平均病程(4.57±0.58)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内容,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纳入标准:①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关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4],入院后经体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腹型过敏性紫癜;②年龄3~12岁;③患儿家属了解本研究利弊及相关内容,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不适用静脉激素患儿及合并外科急腹症;②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合并精神或认知功能异常;④无主要照护者;⑤合并先天畸形或血液系统疾病;⑥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⑦存在严重药物过敏反应。

1.2 方法

治疗开始前,全部患者接受实验室检查,检查项目包括三大常规、生化全套、心肌酶、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等,对糖皮质激素不耐受患者给予排除。对照组开展常规对症治疗,给予患者甲强龙(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进口药品注册标准 JX20160069,规格:40 mg)治疗,剂量为1.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剂量,待病情稳定后,每3 d缩减1/3的剂量,同时给予双嘧达莫片、抗组胺药物、抑酸护胃药物及补液治疗,持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肝素钠注射液(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5512,规格:2 ml∶12 500 U)治疗,剂量为每次100 U/k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应用7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D-二聚体(D-dimer,D-D):治疗前与治疗7 d,采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3000 r/min,半径10 cm,将血清分离,应用D-D测定方法对患儿的D-D水平进行检测。②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症状包括腹痛、紫癜。③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全部消失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紫癜消退>75%为显效;临床症状减轻,紫癜消退50%~75%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100例患儿治疗后,治愈者28例,显效者32例,有效者27例,无效者13例;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儿腹痛、紫癜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d,)

表2 两组患儿症状消退时间比较(d,)

组别n腹痛紫癜观察组503.64±0.484.88±1.32对照组504.74±0.786.48±1.42 t值8.4895.842 P值<0.001<0.001

2.3 两组患儿D-D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D-D水平比较(mg/L,)

表3 两组患儿D-D水平比较(mg/L,)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观察组502.50±0.310.46±0.1251.131<0.001对照组502.57±0.280.67±0.2548.892<0.001 t值1.1885.444 P值0.238<0.001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本病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5],涉及到机体的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微生物感染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刺激下,机体会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沉积在皮肤、肾脏、关节和胃肠道等部位,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和破坏,引起血管渗漏和出血[6]。过敏性紫癜最主要的病理表现为广泛的白细胞碎裂性小血管炎,以毛细血管炎为主,血管壁可见胶原纤维肿胀及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有血栓形成。基于疾病机制的复杂性,临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症治疗。

甲强龙是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和抗过敏等作用。肝素钠则是一种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张芳等[7]指出,对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用他克莫司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可改善及调节其免疫功能。翟瑞琴等[8]研究显示,甲强龙联合西咪替丁能有效治疗过敏性紫癜,可快速消退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力。耿庆娜等[9]在甲强龙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肝素钠,可提高腹型过敏性紫癜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更高。提示甲强龙联合肝素钠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可以提高总有效率。原因在于甲强龙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减少IgA的生成和释放。肝素钠则能够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10-11]。两者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既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又能预防和治疗血栓性并发症,从而提高总有效率。

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具有明显的临床表现[12],如腹痛、便血、紫癜等症状,治疗当以尽快消除临床症状为原则。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腹痛、紫癜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提示甲强龙和肝素钠联合治疗腹型过敏性紫癜可以更快缓解临床症状。分析原因为甲强龙具有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能够抑制组织细胞的炎症反应,减轻皮肤和黏膜的损害。甲强龙还能够减轻组织对过敏原的敏感性,有助于快速缓解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症状。同时肝素钠具有抗凝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13],防止血小板的凝聚和血栓的形成。由于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常常伴随着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增高等问题,肝素钠的使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恢复,进一步缓解皮肤和黏膜的出血,减轻症状。

D-D是一种血浆蛋白,属纤维蛋白原分解产物。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中,D-D水平的升高可能意味着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生成增加。有研究发现[14],D-D高表达与血栓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D-D的升高代表着纤维蛋白产生增加,这可能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增加,从而导致皮肤和黏膜的出血症状加重[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其D-D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甲强龙联合肝素钠治疗可以降低D-D水平,这是因为这种治疗方案能够同时作用于血液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阻断过程性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降低D-D水平。

综上所述,腹型过敏性紫癜经甲强龙与肝素钠联合治疗后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降低D-D水平,快速缩短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甲强龙腹型肝素钠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小剂量甲强龙治疗小儿难治性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斯匹林或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比研究
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
气压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妇科术后不同风险分级DVT患者中的应用
甲强龙鼓室内注射联合全身激素应用治疗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观察
人免疫球蛋白联合阿糖腺苷和甲强龙治疗EB病毒感染患者对症状改善及病毒转阴的影响
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小鼠毒性的比较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