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2023-12-15 01:54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20期
关键词:核仁管状乳头状

李 君 刘 莎

湖北省钟祥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北钟祥 431900

乳头状肾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一种常见类型,典型的特征是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结构,根据其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及组织学特征被分为两种亚型,即Ⅰ型和Ⅱ型,Ⅱ型肿瘤的预后较Ⅰ型差[1]。Lefèvre等[2]于2005年首次报道一组具有嗜酸细胞的乳头状肾肿瘤,将其命名为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ncocyt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OPRCC),并认为它是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一种独立亚型。2012年温哥华国际泌尿病理学会肾肿瘤共识会议建议暂时将OPRCC诊断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3]。此类肿瘤低级别核、增殖指数较低、预后良好,与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重叠,但存在差异。因此,乳头状肾细胞癌准确的分型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尤为重要。本文报道2例OPRCC,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OPRCC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病例1,女,68岁。体检发现右肾肿瘤1 d。无肉眼血尿,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查体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扪及腹部包块。双肾区无隆起性肿块,无压痛、叩击痛。腹部CT示右肾见大小约35 mm×27 mm类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其内可见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呈中度持续强化,强化较均匀。行腹腔镜下右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右肾中下极腹侧有一大小约3.5 cm×3.5 cm肿瘤,包膜完整,突出于肾表面。病例2,男,50岁。体检发现腹腔肿瘤1 d。查体腹部平软,无明显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未扪及包块。彩超示脾肾间隙可见一大小为8.1 cm×5.3 cm的稍高回声团,边界清晰,内回声欠均,与左肾关系密切,可见少许血流信号。CT示左肾上极实质内见稍低密度影,边缘清晰,CT值约24 HU,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最大截面约62 mm×82 mm。行腹腔镜下左肾周粘连松解术+左肾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左肾上极背侧有一大小约8.5 cm×7.0 cm瘤体向外凸出,与周围组织粘连。

1.2 方法

2例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3~4 μm厚切片,HE染色。免疫组化采用罗氏全自动免疫组化仪(BenchMark GX)染色,所有一抗均为即用型,包括P504S(C7H4,Celnovte)、vimentin(V9,Celnovte)、CD10(56C6,Celnovte)、PCK(AE1/AE3/PCK26,Roche)、CK7(EP16,Celnovte)、CK8/18(B22.1&B23.1,Celnovte)、EMA(E29,Roche)、E-cadherin(EP700Y,Roche)、CD117(9.7,Roche)、Ki-67(30-9,Roche)。所有标记均设阳性和阴性对照。

2 结果

2.1 眼观

病例1,(右肾肿瘤)不整形组织1块,大小3.5 cm×4.0 cm×4.0 cm,切面可见一灰红结节,大小3.5 cm×3.0 cm×3.0 cm,质地较软,易碎,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周围见少许肾实质。病例2,(左肾肿瘤)灰红结节1枚,大小8.2 cm×7.0 cm×5.0 cm,包膜完整,切面灰褐色,质地较软,肿块周围可见少许脂肪组织,未查见淋巴结。

2.2 镜检

2例肿瘤界限清楚,均可见完整纤维包膜,瘤细胞由不同比例的乳头状、管状结构组成,乳头纤细,中央具有纤维血管轴心(图1),其中1例局部可见实性片状结构(图2)。乳头被覆胞质强嗜酸性单层细胞,细胞核圆形或立方形,可见核仁,肿瘤细胞WHO/ISUP病理分级:病例1为3级、病例2为2级。2例肿瘤间质内均可见泡沫状组织细胞聚集(图3),局部片状出血,未见坏死及砂粒体。病理分期:病例1为pT1a,病例2为pT2a。

图2 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实性片状生长(HE,100×)

图3 乳头间质可见泡沫细胞聚集(HE,100×)

2.3 免疫组化

2例肿瘤均弥漫性表达P504S(图4)、PCK(图5)、vimentin(图6)、CD10、CK8/18,2例肿瘤CD11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0%和1%(表1)。

图6 肿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IHC,100×)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特点

乳头状肾细胞癌占肾细胞癌的10%~20%,是第二常见的肾细胞癌。根据生物学行为的结构和细胞学特征,乳头状肾细胞癌被分为两型(Ⅰ型和Ⅱ型)。Ⅰ型乳头纤细,表面被覆上皮细胞单层排列,胞质淡染,细胞核呈线性排列,核体积小,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核级别较低;Ⅱ型乳头较粗大,表面被覆上皮细胞呈假复层柱状,细胞体积较大,核大,圆形或不规则,常见明显的核仁,核级别高,胞浆丰富,强嗜酸性,颗粒状,少许病例可出现肉瘤样分化,较Ⅰ型更易见到出血及坏死。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预后较Ⅰ型差。

OPRCC在2005年由Lefèvre等[2]首次报道了10例,其特征为突出的乳头状结构、丰富的颗粒嗜酸性细胞质、低级别核,其组织学特征与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有重叠,因此,OPRCC被视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独立亚型。随后,Hes等[4]研究了12例由嗜酸细胞组成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和细胞遗传学特征,由于其与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建议将其定义为Ⅲ型乳头状肾细胞癌。2016年第4版WHO肾脏肿瘤分类中首次提及OPRCC,并将其归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5],但并未做详细的阐述。Pivovarcikova等[6]通过对39例OPRCC的分子遗传学进行研究,认为OPRCC仍然是一组有争议的肾细胞癌,其生物学行为、组织学和分子遗传特征具有高度可变性,不建议将OPRCC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类别。2022年第5版WHO肾脏肿瘤分类中提出,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可能不是一个定义明确的肿瘤类型,通过临床表现和分子学研究,发现该类型中可能包括多种具有乳头状结构的肾细胞癌,因此取消了Ⅰ型和Ⅱ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亚分类,并取消了OPRCC亚型[7]。由于目前对OPRCC的认识尚不充分,是否将其定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独立亚型仍存在争议,因此需要更多病例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查阅国内外文献,共报道类似病例不足100例,OPRCC发病年龄为40~82岁,其中男性多见[8],有文献报道了1例发生于11岁女童的OPRCC[9]。OPRCC最常见的症状是血尿和腹部不适,部分病例偶然发现。本文2例均为体检发现,年龄及肿瘤大小在文献报道范围内。组织学上,OPRCC多呈乳头状结构,混合不同比例的管状结构,乳头被覆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状胞质。部分学者报道OPRCC具有实性[10]、管状乳头状[11]结构,部分病例肿瘤细胞核位于乳头表层呈倒置结构[12]。经典的OPRCC核级别较低,核仁一般不明显,但也有文献报道[4,13]具有较高级别核的病例,因此具有高级别核不能排除OPRCC。此外,OPRCC乳头纤维血管轴心内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少数病例可见出血、含铁血黄素沉积、砂粒体。本文2例镜下均可见典型的乳头状、管状结构,其中1例局部呈实性片状结构,细胞核分级分别为2级和3级,乳头间质内均可见大量泡沫细胞聚集,部分区域可见出血,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

免疫表型上,OPRCC的免疫表型与经典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相似,P504S、vimentin大多呈弥漫阳性,CD117均阴性;CK7、CD10阳性程度不等[8]。本文2例vimentin、P504S、CD10均弥漫阳性,CD117均阴性,但CK7、EMA、E-Cadherin表达程度各有不同,与文献报道一致。

分子遗传学上,乳头状肾细胞癌最常见的是出现7号和17号染色体呈三倍体或四倍体,以及Y染色体缺失。有关OPRCC的遗传学特征目前尚不确定,统计目前报道病例分子检测结果,Hes等[4]报道的12例,7例患者存在7号染色体三倍体,8例患者存在17号染色体三倍体,3例男性患者存在Y染色体缺失。张伟等[14]报道的14例,8例存在7号染色体三体、7例存在17号染色体三体,二者同时发生的有7例,8例男性患者存在Y染色体缺失。提示OPRCC分子遗传学特征和乳头状肾细胞癌有重叠,倾向于Ⅰ型乳头状肾细胞癌遗传学表现。

3.2 鉴别诊断

①嗜酸细胞腺瘤(renal oncocytoma,RO):RO多呈实性巢团状或岛状排列,间质疏松水肿,也可呈实性片状、腺泡状结构,瘤细胞具有丰富的嗜酸性细颗粒细胞质和圆形至椭圆形细胞核,与OPRCC实性区域相似,而OPRCC主呈乳头状和小管状结构,广泛取材有助于诊断。RO大多表达EMA、E-cadherin和CD117,而P504S和vimentin常阴性或低表达;OPRCC弥漫表达P504S、CD10和vimentin,CD117一般为阴性,可鉴别。②嗜酸型嫌色细胞癌:瘤细胞呈实性片状排列,也可见小巢状、管状、囊状结构,一般无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较小,胞质含丰富嗜酸性细颗粒,核圆形、规则,核周空晕明显。免疫组化CD117、EMA弥漫强阳,不表达P504s和vimentin,有助于鉴别诊断。③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5]:形态结构多样,常以乳头状形态为主,由透明细胞组成,具有高级别核,常见具有颗粒嗜酸性细胞质的细胞,可被误诊为OPRCC。免疫组化TFE3核阳性及FISH检测TFE3基因断裂有助于鉴别诊断。④FH缺陷型肾细胞癌:肿瘤细胞排列呈乳头状,胞质丰富,结构类似OPRCC,FH缺陷型肾细胞癌肿瘤细胞核仁显著,大而红染,类似核内包涵体,核仁周围可见空晕,与OPRCC细胞核特征存在差异。同时,免疫组化FH失表达,FH基因突变有助于鉴别。⑤伴有极向反转的乳头状肾肿瘤[16]:肿瘤细胞呈乳头状或管状乳头状排列,乳头被覆上皮细胞单层排列,细胞呈立方状或柱状,胞质嗜酸性,细胞大小较一致,细胞核远离基膜,无明显核仁,核级别较低。OPRCC纤维血管轴心内可见泡沫细胞聚集,免疫组化L1 CAM、GATA3阴性,可与之相鉴别。

3.3 预后

从目前报道的文献来看,OPRCC预后良好,文献报道的病例随访2~144个月,仅有6例出现肿瘤转移及病死[4,10-12],提示肿瘤预后较好,表现出惰性的临床行为。本文2例患者术后随访8~9个月,均未发现复发和转移,截至投稿日仍在随访中。

猜你喜欢
核仁管状乳头状
揭示核仁腔组成和调控机制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无限管状区域上次调和函数的边界性质
哺乳动物核仁应激研究进展
用于门、百叶窗或等同物的铰链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Survivin、VEGF、EGFR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SUMO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双牺牲模板法制备一维管状Pt-Mn3O4-C复合物及其优越的甲醇电催化氧化性能
乳头状汗管囊腺癌一例
核仁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