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研究性教学研究

2023-12-16 04:14洪亘伟
教育观察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研究性专业课程

洪亘伟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一、引言

研究性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近年来,伴随着对研究与研究性教学的反思[1-3],以专业课程为代表的第一课堂研究性教学研究成为热点。我国地方高校数量多,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数量大且涉及面广,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持续深化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对提升地方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国家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提质、进阶的新要求。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需要积极应对这一转变,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系统、全面地开展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以满足人才高质量培养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已有研究辨析了课程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和内涵,关注研究性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探究与实践[1-7],但贯穿教学全过程,全面且体系化的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研究仍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质、进阶的特点,分析地方高校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要求与特征,在研究性教学逻辑下,全面系统地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建构、教学模式与方法创新和教学评价优化,以推动纵向深化研究性教学在地方高校第一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二、地方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新要求

(一)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提质与进阶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变化,现实问题日益复杂,培养能够创新性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人才需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人才要能够“以人民为中心”解决问题,能够高质量地解决问题,需以正确的政治素养为价值观基础,以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为内生驱动力。其次,人才需掌握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人才具有扎实的理论方法基础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了解前沿知识领域,是科学、系统、全面地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关键。[4]最后,人才需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基于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人才可以在复杂的现实环境中运用科学知识辨析关键问题,深刻分析问题,并创新性地解决问题。这是人才培养达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要求的关键。

总之,地方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实现思政—知识—能力的提质和进阶:明确思政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内核,要将其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确立知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构筑系统且广博的知识结构体系;突出能力训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创新能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二)地方高校专业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新要求

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切实开展课程教学实践。专业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专业课程教师不仅要明确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核心定位,还要分解和细化课程教学在思政教育、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其中,思政目标,即学生应具备的思想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知识目标,即学生需要系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态的前沿知识、广泛的相关领域知识;能力目标,即学生需熟练运用的专业基础方法和技能,用新技术新方法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教学需回应思政—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新要求。

提升专业课程教学质量需要重新梳理课程思政教育、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回顾教学全过程,建构课程思政—知识—能力教学“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整体提升课程教学的品质。

三、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合理性讨论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研究创新的能力。[8]研究性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模式,主张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手段纳入教学活动[8],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等应用创新能力。[6]研究性教学是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性进阶,涉及课程教学的内容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和设施建设、评价体系建设,这是教学持续深化的必然发展趋势。研究性教学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优势,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出的新要求,能够成为地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推动了大学教学体系的研究性转变,形成了依托国家“大创”“大挑”“互联网+”等系列活动的第二课堂,为部分学生通过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进行探究式自主式的学习提供了良好平台,为高等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也引发了研究性教学的落脚点是研究还是教学的思辨。本研究认为,教学是研究性教学的落脚点。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得以高质量开展的基础。相较于第二课堂以研究为主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第一课堂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落脚点应是教学本身,应专注于夯实专业基础、掌握研究方法、培养思维能力。[2]专业课程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这决定了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研究性不是一种科学研究,而是一种教学的研究性进阶。教师需要以生为本,围绕课程教学目标,以研究的探索性思维科学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体系。高校需要优化教师团队、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和场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和方法,结构性、系统性地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研究性进阶。

(二)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面临的挑战

第一,课程研究性教学存在片段化、碎片化的问题。受限于已有教材中成型的知识框架体系,课程研究性教学设计难以摆脱“只把知识讲清楚”的课程教学思维模式。受限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认知不深,课程研究性教学一般仅选择一些能够支持简单交流互动的课程内容。这导致课程研究性教学只存在于课程教学的部分阶段,并没有覆盖课程教学全过程。课程研究性教学设计不完整,对提升人才创新应用能力所具有的理论优势便无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

第二,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迭是当前时代的显著特征。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课程研究性教学的与时俱进甚至观念超前,是以教学为落脚点的课程研究性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专业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需要多维协同、开放互动,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打通课堂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维度,促使课堂教学与科学知识与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一致,这样才有机会实现有效的课程研究性教学。

(三)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构建思路

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需要建构“三位一体”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新体系。该体系以生为本,运用研究性教学理念与模式、方法,基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之间的关联性,建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模式与方法、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多种途径开放协作,为学生主动提升思想政治水平、获取知识和开展创新应用能力训练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提供必要的条件,推动教与学高效互动,全面系统优化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全过程,具体思路如下。

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课程教学应摆脱教材内容的束缚,依据研究性教学逻辑重构“思政—知识—能力”的教学内容体系,夯实教学基础,关注科学技术前沿。在教学模式方面,研究性教学不是教师放手、学生自学[6],而是以“三位一体”教学目标为导向,多维协同,优化教学团队,注重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和数字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场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促进教与学良性互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研究性教学注重组织系列教学活动,教学生更有效、更全面、更系统、更真实地学[7],重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不同形式的探究和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评价方面,“三位一体”的研究性教学重视过程评价,过程与成果评价并重,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研究性教学设计

(一)重构“单元+板块”的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师要重新梳理思政、知识和能力教学内容间的关联性,依据研究性教学逻辑重构“单元+板块”的“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教师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训练到综合应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基本规律,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彼此并列或前后承接的多个教学单元,在每个教学单元内设置若干个思政、知识和能力复合的教学板块。板块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联动,知识教学中融入思政,并传授能力训练所需的方法和技术,能力训练中巩固和扩充相关知识内容,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涉及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的感知和体验。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教学内容相关资料,方便学生随时查阅。为节约学生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时间,避免不同渠道错误信息干扰的不利影响,教师可加强课程资料库和线上课程建设,将其作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延展,为学生提供丰富、完整和系统的学习素材。课程资料库建设需要与“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匹配,形成“思政案例+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的基本架构,教学素材需要基础与前沿并重,理论方法与社会需求并重,建设脉络需要清晰、广博丰富、形象生动。线上课程建设需要与教学单元—板块内容设置匹配。教师应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技术,直观、生动地讲解和演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灵活、反复和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二)重组教与学组织模式

研究性教学重视教与学的互动,即教师主导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能力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内容复杂,教师需要从教与学两个维度重组教学要素关系,提升教学组织的多元性、开放性和灵活性。

从教的维度,教师作为教学组织的主体,需要具备开展一体化教学的跨专业跨学科知识储备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课堂作为承载教学活动的空间场所,需要配置开展一体化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这些对教学师资和资源建设的要求已超出了地方高校及专业自身建设负荷,需要校内、校地、校政和校企等多维协同。课程建设中,可通过设置虚拟教学团队,重组跨专业、跨学科且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教学团队,以及通过设置校外课堂,增加学校课堂的实践应用维度。创新学校课堂与校外课堂联动的教学组织模式,为与时俱进的研究性教学提供基础支撑和必要保障。

从学的维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设计要以生为本。为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效率、满足学生独立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双重需求,可采用小组研究性学习模式,具体做法如下:根据学生特长和兴趣爱好组建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落实学习任务,明确任务分工;合理分配教师资源;组织学校课堂与校外课堂联动;增加学生获得教师“一对一”指导、主动融入研究性教学活动的频次。每个小组可根据不同教学板块或教学阶段学习任务和成果要求的难易程度差异,灵活拆解和重组,同时小组内成员可独立或合作开展和完成教学任务。各小组间也可进行互动和开展协作。这样可以兼顾学生个体和群体研究性学习需求。

(三)创新“主题+专题”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和研讨式教学方法是研究性教学的一般性方法。为响应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三位一体”的研究性教学要求,需要创新研究性教学方法。依据课程“教学单元—板块内容”体系设置教学主题和专题,围绕“主题—专题设计”可探究性问题及相匹配的包括案例分析、理论解析和方案设计的系列教学环节,开展由教师引导、校内外联合课堂支持的沉浸式、研讨式教学活动。

教学主题设置应覆盖单元教学重点和要点,主题之下应依据教学板块要求设置多个探究专题,进而形成探究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不能超出教与学良性互动的负荷,并以基础性教学内容问题为主。基础性问题包括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知识体系,已有较为成熟的实践成果,能支持学生有代入感地沉浸式提问和探究并获得解答,进而全面地掌握课程要点,达到教学目标。而与前沿性或未知性内容相关的问题,问题探究结果具有未知性。因此,探究的目标应以激发创新意识为主,探究的重点应是前沿领域的优势、困境和发展趋势,要弱化结果或结论导向的探究要求。

在问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典型案例选择、资料收集、案例描述、优劣势分析、启示思考的案例分析环节,设计能够解释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和比较理论的解析环节,设计支持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在既有基础上创新解决方案的系列教学环节。教学环节需一并配置模拟真实场景或真实场景的沉浸式教学设计。研讨式教学设计则可以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整班研讨、跨专业学科的师生研讨、模拟社会现场的访谈研讨等,在探究中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精神、知识应用能力。

(四)优化过程与成效并重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与成效并重,教学评价体系应全面反映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加强形成性评价,优化终结性评价。依据“三位一体”研究性教学的目标要求,课程研究性教学要提高形成性评价内容的占比,形成包括学生参与度、精神面貌和成果水平达成度等在内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其中,参与度评价需要体现学生独立制作的表现、团队合作中承担不同分工的表现。精神面貌和成果水平评价应综合问题难度和成果要求进行单元差异化赋值,明确案例分析、理论解析、方案设计等各教学环节应该达成的目标及其权重。在终结性评价中,成果形式和评价主体应多元优化,突破试卷考核的单一形式,增加能反映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的终结性成果形式,如设计作品、方案报告、实验分析报告等。评价还应突破授课教师评判的单一评价主体,邀请校内跨学科领域、校外相关企业和政府机构专家作为导师参与终结性评价,以公开答辩、联合评判等多元开放形式,为检验教学成效提供多维智慧。

五、结语

地方高校的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应以地方高校高水平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体系。根据专业课程性质、特点和特色,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创新和优化研究性教学组织与设计,通过教,让学更为扎实。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研究性专业课程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浅析高职院校三位一体航空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