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绘本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2023-12-16 09:18吴婉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511483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绘本法治道德

吴婉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 511483)

绘本是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有效载体,运用绘本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灵活运用绘本引导学生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行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绘本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结合的优势

绘本是一种以图画为主的书籍,图画与图画之间穿插少量文字,具有简单易懂、通俗有趣、寓意广泛的特点,是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对象是6~12岁的儿童,他们的思维特征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绘本作为图画和文字的结合体,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思维特征。合理运用绘本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给相对枯燥的课堂带来一丝愉悦,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形成。

二、 依托绘本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1.依托绘本促进课堂环节的有序衔接

(1)在课前学习绘本,引入教学主题

绘本具有情境性、故事性、教育性等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利用生动的绘本引入新课,引出课堂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展“坚持才会有收获”教学前,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青蛙看海》绘本:“小青蛙有一个伟大的梦想——翻过大山去看海。对此小动物们是如何看待的呢?”由此引出不同小动物之间的对话。在学生看完对话后,教师问:“小青蛙最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它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有什么收获呢?”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共同进行猜想、讨论,学生最后总结道:“小青蛙没有因为别人的不认可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它最终成功翻越了大山,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随后,教师点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坚持才会有收获,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刚刚观看的绘本主旨相契合,学生循着绘本进行思考学习本课内容,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2)在课中展示绘本,思辨道德问题

绘本有着丰富的情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代入到绘本的情节中,自我反省,在思考中升华个人情感,增强思辨能力。

例如,在学习“家人的爱”时,学生通过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已能初步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爱是家庭和谐的稳定剂,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总结:“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家人的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但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绘本《肩头上的爱》,并向学生提问:“在上学、放学时,家人会帮你背书包吗?”很多学生表示:“会。”教师总结:“这是家人爱我们的表现。”也有的学生充满疑惑:“为什么爷爷不帮我背书包呢? 他不爱我吗?”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最终认识到爷爷是希望小朋友学会独立,做自己能做的事,这也是爱的表现。学生也认识到爱有多种表达方式,有着深刻的内涵。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在教师点拨后明悟,不但能实现知识习得,也能实现思维的发展与进步。

(3)在课后延伸绘本,拓宽学生视野

开放性的绘本往往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将知识习得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到一起,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思考自己的生活与人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例如,在“大自然,谢谢你”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大自然中的快乐”和“大自然的礼物”两个模块认识到了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物质与精神馈赠。在下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阅读绘本《大自然的语言》,并思考和讨论:大自然除了带给我们这些馈赠外,还带给我们哪些启迪呢?”同时,教师可绘制半张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在读完绘本后填完思维导图(图1),由此拓宽知识视野,同时,也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图1 绘本阅读作业

2.灵活运用绘本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1)规划绘本故事,提高学习品质

绘本故事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浅显性等特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对绘本故事进行规划整合,为学生进入学习环节创造有利条件。

例如,在“吃饭有讲究”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认识不到洗手的重要性。对此,教师可引入绘本《根本就不脏嘛》,这一绘本用滑稽的人物形象、有趣的情节告诉学生细菌的存在,向学生展示细菌微观世界。学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以往未曾见到的细菌世界,从而认识到勤洗手对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教学中,绘本就像一座桥梁,把学生的知识与体验联结起来,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又如,在“合理消费”的教学中,教师不难发现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消费经验,但他们对节约与浪费、消费项目的合理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对此,教师可引入绘本《节俭的奶奶》,故事中,奶奶为了节俭而舍不得丢掉过期的食物,或为了省钱而购买质量不好的商品,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奶奶的做法是真正的节俭吗?”学生在阅读绘本并讨论后认识到:与生命健康、学习进步相关的消费才是合理的消费。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身消费行为的合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

好的绘本故事能触动学生的心灵,“润物无声”地实现无痕教育,把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认识,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促进感悟环节的生活化。例如,在“生命最宝贵”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和《汤姆的外公去世了》,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体悟爱与责任是生命的价值所在。

教师在引入绘本故事时应注意多重筛选,把握好引入时机,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学生在阅读绘本时往往更关注故事情节、人物命运,对故事的寓意认识不足,把握不好故事与现实的衔接点,对此,教师应重点引导这些方面,使学生透过故事更深刻地认识到生活哲理。

(2)利用绘本情节,营造学习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与生活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要想深入理解知识内核,就必须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小学生生活经验少,他们可能难以理解一些知识点。对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入相应的绘本知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学习情境为延伸,实现知识习得。

一是营造游戏化的学习情境。例如,在“生命最宝贵”的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绘本《换妈妈》,引导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通过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模拟妈妈怀孕时的生活情境,如“妈妈上楼梯”“妈妈弯腰捡东西”等,体会到母亲怀胎十月的辛劳,在情境中亲身体验,从而深刻理解“生命最宝贵”的内涵,增强了学生关爱长辈、尊老爱幼的意识。在“我们爱整洁”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绘本《皮皮的故事》,故事中,皮皮有不讲卫生、不刷牙、不打疫苗等行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行为,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做法正确与否,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二是营造讨论型的学习情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插图信息,这些插图带有绘本属性,教师利用好这些插图就能发现很多教学“启动点”。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教学的“启动点”,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教师点拨下实现知识习得。例如,在“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活动园”的插图,品读插图上的人物对话,再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思考该人物可能遇到的问题,构建绘本情境。在展示环节,有的学生讲述了这样的故事:燕燕很喜欢美术,但家长要求她学音乐,她感到很苦恼。同学们给出的建议是与父母据理力争,深入交流,争取父母的支持。教师也给出了个性建议:与父母沟通交流是最明智的做法。燕燕的爱好值得尊重,但父母往往比孩子看得更远,双方只有多交流,达成共识,才能建立互信。

(3)利用多媒体,让绘本动起来

小学生在阅读绘本后,往往在脑海中会产生大量的画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这些画面呈现出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在“小水滴的诉说”的教学后,学生对水的珍贵有了更多的认识,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动植物因缺水而死亡、土地干裂的图片,真实地描绘极端缺水地区的环境画面,通过动态地呈现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现状产生更深刻的了解,进而让学生珍惜水资源的意识得到了更好的巩固。同时,教师可再用多媒体展示绘本《爷爷家的洗脸水》,带领学生观看爷爷家的洗脸水还能用于浇花、冲厕所等,让学生明白“一水多用”的道理。

三、 结语

将绘本运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绘本故事设计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绘本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绘本
绘本
绘本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