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推动江苏中医流派高质量发展
——在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成立大会专家咨询会上的发言

2023-12-17 21:17
江苏中医药 2023年10期
关键词:伤科高地流派

施 杞

(上海中医药大学施杞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上海 200032)

江苏是我国中医药大省、文化大省、制造业大省,名医辈出,流派纷呈,学术繁荣,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澄江针灸学派等地方中医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今日成立的立足全省的中医流派研究院,规模之大,规格之高,投入之多,开全国之先河,敢为人先,也充分说明江苏省委、省政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中医工作的重视。

1 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建设方案特色

从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建设方案看,围绕临床需求,立足于丰富流派底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深入开展创新研究,搭建各流派经验交流、成果分享、协同发展的学术信息平台,重点培养高水平的中医流派传承创新人才队伍,是一个构思缜密、布局全面的好方案。充分体现了:

1.1 传与承的结合 流派是中医药伟大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流派是源于或成熟于某一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明确的传承脉络,目前仍拥有传承人,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的诊疗经验的中医文化和学术现象。不同流派在传承中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流派风格和特色,在救死扶伤中彰显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因此,在传承中需要注重各个流派道与术、固态与活态、研与究、医与药、学与用的结合。

1.2 历史与现代的结合 流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发展史上客观存在的独特现象,各学术流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相互吸收融合、取长补短,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学术理论的进步、提高和发展,为繁荣中医学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因此,更需要立足于现代,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追溯历史,还原流派本源,正本清源。

1.3 建与管的结合 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及其各个分科以流派为载体,将经典的中医学理论和前人精湛的技术,在传承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发扬光大,使中医药学伟大宝库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成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流派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需要顶层设计、长期规划,才能志在必得,而且阶段有成果。

2 中医流派传承创新发展的实践及体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骨伤科是我的老师——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伤科临床家石筱山先生于1960年创办的,并承担了学院伤科教研室任务。半个多世纪以来,石氏伤科流派特色和石筱山先生重视学科建设的精神始终得到坚持和发扬。近20年来,我们立足长远,全面规划,坚持弘扬流派特色和加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互动,聚焦健康中国的战略热点、临床防病治病的难点、中医学科发展的重点,建设3个高地,在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2.1 古为今用,建成一批突显流派优势的临床高地 1963年我从学院毕业留校分配到龙华医院伤科。从此有幸立雪石门,开始接受中医骨伤科专业的系统学习和实践,侍诊于筱山先生之侧,感悟石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并传承石氏伤科丰富的临床经验。筱山先生对弟子总是言传身教,循循善诱,有问必答。筱山先生去世后,学院党委决定派我拜幼山先生为师,继续学习传承石氏伤科流派。通过前后跟随2位前辈的学习,不仅能较快入门,打好伤科的基本功,而且深入体验了石氏伤科流派的丰厚底蕴。

当时龙华医院骨伤科除石氏伤科特色外还吸纳了王氏伤科的精髓。王子平先生是我国武术伤科的奠基人,他的嫡系传人吴诚德教授任科主管,主持日常业务,将王氏伤科的手法和导引引入,成为科内业务的又一亮点,并把“王氏祛病延年二十势”作为防治骨关节病的养生保健方法推广到社区、高校,收到很好的效果。

流派传承是临床高地建设的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及其各个分科通过流派这一载体,将经典的中医学理论和前人精湛的技术,在传承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应用,发扬光大。而临床高地的建设,始终要凸显流派的特色和优势,成为流派传承的鲜活载体。

2.2 传承精华,立足创新发展,创造转化,建成一批中医研究科创高地 在大学、研究院、龙华医院和市科委、教委、卫生局的支持下,我率领团队创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脊柱病研究所”,研究所包括基础研究部、骨伤科、康复医学科及名中医工作室,形成了既有基础又有临床、既有治疗又有康复、既立足现代研究又注重传承的综合实体。研究所以慢性退行性筋骨病防治理论和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总结我从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并提炼出主要学术思想为“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袪,筋骨并重,脏腑同治,重在肝脾肾”。以椎间盘退变和骨代谢及其相关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研究为重点,源于临床,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中医药疗效,践行“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并探索继承和创新的思路,找准切入点、培育生长点、明确攀登点,始终把握“研究对象要有广度,研究内涵要有深度,研究水平要有高度”。

守正创新是科研高地建设的宗旨,聚焦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热点、临床实践的难点、中医药学科发展的重点,善于运用现代科学,解读已知,探索未知,更深层次地把握其内在规律,其成果也完全可以反哺临床,提升中医临床能力,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

2.3 薪火相传,建成高质量新时代中医高级人才培养高地 大道岐黄,薪火相传,人才培养是流派传承的重要任务。首先要“引路”,引导每个学生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立志献身中医药事业的崇高理想境界,处理好“基础与机遇,就业与创业,做事与做人”的关系,发扬“刻苦创新”的奋斗精神和“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其次要“铺路”,既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帮助学生学好课程,同时也要努力创建具有一流水平的科技平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年轻的研究人员有用武之地。最后要“养路”,科研与医疗、教育应紧密结合,建立让人才发挥所长的高端平台,以弘扬学术流派的特色优势,推动学科建设。

我率领团队在龙华医院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骨伤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立了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学科、中管局重点专科以及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成为医院重要的支柱学科,共计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5名、硕士研究生286名,指导了博士后24名、学术继承人和高徒57名。石筱山伤科学术联盟施氏门人和弟子五代同堂,共有3000余人,分布于全国25个省市。学术成就亦已蜚声杏林,同时也将龙华医院的品牌效应带到全国。

薪火相传是人才高地建设的目标。“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我们要遵循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新时代高质量人才,让中医药事业代代相传,永葆青春。

流派传承和学科建设两者互相结合。流派传承为学科建设开拓深度,学科建设为流派传承提升高度,并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流派传承要始终在流派基因(特色、优势)的保护和表达上下功夫。学科建设要营造流派的生态环境,弘扬流派特色和优势是中医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

最后,衷心祝贺江苏省中医流派研究院成立,期待江苏各大中医流派百家争鸣,桃李满天下,在各级政府领导、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关心下,努力将民间医术建成国家高地,将流派传承转变为学科体系,将传统继承融入现代创新。取势、明道、优术,实现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

猜你喜欢
伤科高地流派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燕晗高地
高地
实施“个十百千”工程 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苏格兰高地求生记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