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博物馆视角下壮锦的研发与展陈初探*

2023-12-17 21:27樊道智陈凤梅
歌海 2023年4期
关键词:壮锦织锦技艺

●樊道智 陈凤梅

壮锦,作为壮族纺织技术发展的代表,蕴藏丰富的民族纺织经验智慧。自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壮锦在广西当地各级政府、院校机构、工坊企业以及传承人等共同努力下,其研发与展陈已初具规模,渐次形成了以靖西、忻城、宾阳、龙州、南宁、环江为中心的壮锦传习示范基地与企业。综合来看,部分传承与发展基地、企业在壮锦的数字化创新研发、智慧化展陈等领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已有研究就壮锦文化符号系统挖掘,壮锦研发力量整合,壮锦传承与发展破解路径,壮锦如何融入到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问题作了探讨。笔者基于近几年对壮锦研发与展陈情况的持续考察,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拟从智慧博物馆的角度浅述壮锦研发与展陈之拙见,以期抛砖引玉,为今后相关研究及壮锦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讨论。

一、智慧博物馆的提出

中国古代没有博物馆这一概念,汉语中的“博物馆”一词译自英文的“Museum”①《牛津英文大字典》(1971年版)将“Museum”解释为“缪斯的所在地”,这一概念在古典文化中意味着热爱知识而冥思苦想,成为丰富知识的象征。(源于希腊语的“Mouseion”)。古典的博物馆(Mouseion)概念有着比今天远为广泛的内涵,即博物馆广泛而集中地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文化殿堂。如有着“世界第一所博物馆”之称的“亚历山大博物院”(Mouseion of Alexandria)所从事的几乎囊括了现代社会主要文化教育机构的全部活动,包括大学、研究院、图书馆、档案馆和收藏室。在中国,自周代伊始已有专门管理、保存、研究文化遗物的机构,如天府、玉府、宗庙等。①周代开始设立文物珍品收藏专门管理机构,即“天府”掌祖庙之收藏,“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兵器等。至19 世纪中叶,随着社会文化和学术活动的发展与分化,原来博物馆中的各种机构纷纷从母体中分离,成为专门的独立建制,博物馆的职责与功能逐渐被细化,博物馆的内涵不断缩小,成了专指用于收藏、研究和展出对人类智慧发展具有价值的物品的场所。

近期,国内外学者对博物馆的定义及功能有了新的见解与认识。2022 年8 月24 日国际博物馆协会②自国际博物馆协会1946年成立并首次对博物馆进行定义以来的70年间,国际博物馆协会共对博物馆定义进行过7次修订。(简称“ICOM”)官网正式公布了博物馆的新定义③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官网公布博物馆的新定义:A museum is a not-for-profit,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that researches,collects,conserves,interprets and exhibits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Open to the public,accessible and inclusive,museums foster diversity and sustainability.They operate and communicate ethically,professionally and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communities,offering varied experiences for education,enjoyment,reflec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即博物馆是为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它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向公众开放,具有可及性和包容性,博物馆促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博物馆以符合道德且专业的方式进行运营和交流,并在社区的参与下,为教育、欣赏、深思和知识共享提供多种体验。④《被赋予新定义的博物馆》,《中国文化报》2022年9月2日版。这一新定义通过术语的调整,既更加明确地为博物馆规范了对象、职能、行为方式等要素,也给博物馆提供了进一步激发活力,以及深化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关系的空间。⑤杜歆雨、杨智茹、魏峻:《定义博物馆:关于国际博协博物馆定义提案的若干探讨》,《文博学刊》2022年第3期。

随着虚拟现实、三维建模、泛在网络、物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类新技术应用于博物馆领域,诸如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新媒体博物馆、泛在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新概念博物馆层出不穷。肇始于2012年的智慧博物馆⑥2012 年,国家文物局启动“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可行性研究”重点课题,从智慧博物馆建设的具体内容与发展思路等方面展开研究。2014 年,江苏苏州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等七家文博单位被国家文物局列为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首批试点,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开始进入从规划设计到落地实施的新时期。,是在4G网络技术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在融合博物馆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基础上,迭代演生而来。①刘中刚:《对当下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博物馆》2022年第1期。“智慧”一词的含义是指高等生物通过神经系统洞察世界、通晓真理、判断正确和失误等一系列行为的一种高级能力。21世纪,电子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当中,“智慧”这一词语被给予了新的研究含义,“智慧型博物馆”的定义由此诞生,指的是基于VR 技术、现代数字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建立具有智能化数字化的博物馆。②谢绍军:《智慧博物馆的探索与研究》,《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18期。智慧博物馆的发展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三个阶段,即以藏品管理系统建设为代表的信息化阶段、以数字资源利用和数字展示建设为代表的数字化阶段和以智慧博物馆建设为代表的智慧化阶段。③姚菲:《博物馆智慧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为例》,《东南文化》2023年第2期。早在20 世纪90年代,国内博物馆就开始尝试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藏品进行登记著录,如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率先通过计算机系统管理藏品信息。④陈刚、李晨、祝孔强:《中国智慧博物馆建设发展研究》,载《中国智慧博物馆蓝皮书2016》,红旗出版社,2016,第9页。21 世纪初期,在国家政府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博物馆一系列数字化项目开始启动,藏品资源的全面数字化成为这一阶段的特点。2009 年,中国文博行业管理部门结合国内博物馆实际需求,部署了智慧博物馆应用试点建设等工作,标志着我国博物馆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进入智慧化阶段。

相较于传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具有资源整合性、人本性、数据再生产性等相对优势,后者强调人与大数据的互动,强调人在智慧建设中的主导性、主体性和终极享用性,使公众和博物馆人的“经验型决策”转为基于大数据支撑的“智慧决策”,实现对博物馆运营、服务和管理等的科学优化,实现公众对博物馆文化消费的兴趣使然和理性取向。⑤刘中刚:《对当下智慧博物馆建设的若干思考》,《中国博物馆》2022 年第1 期。

二、壮锦研发与展陈及其发展现状概述

壮锦在广西的传承与发展已逾千年。自2006 年壮族织锦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以来,其传承与发展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渐次形成了以南宁、靖西、宾阳、忻城、龙州等为中心的壮锦传习与研发基地。囿于篇幅有限,本文仅就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壮锦研发与展陈基地、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发展现状作一简述。

(一)靖西:壮锦的研发、陈列及展览

靖西壮锦的研发、陈列及展览主要以靖西壮锦厂为主,并逐步向当地文化管理部门、社会团体及民间机构形成辐射。随着“非遗”保护的持续推动,靖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以及“锦院”“壮乡蓝”等社会团体也在积极投入到壮锦的研发、展陈实践中。

靖西壮锦厂始建于1956 年,经60 多年的发展,靖西壮锦厂由原来单一生产逐步形成了集产品研发、陈列展示、旅游开发和技工培训为一体的壮锦生产企业。当前,靖西壮族织锦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靖西壮锦厂在壮锦的传承与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坚持将传统的民族技艺与现代的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了“锦绚牌”绣球和壮锦系列挎包、壁挂、被面、真丝绣花披巾等包含生活日用品、艺术品、旅游纪念品等在内的系列壮锦产品。目前,靖西壮锦厂主要采取“前店后坊”的营销与研发及展陈生产模式,即在一楼设置壮锦精品展销区,二楼分别设有壮锦技艺国家级大师工作室、靖西壮锦厂发展事迹与壮锦及其相关织锦工具展示馆,三楼即为壮锦生产车间与壮锦传承实践基地。此外,靖西壮锦厂还多次参加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等,研发新品在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传统工艺新生代传承人竞技成果展、全国工艺类精品展等各大赛事和展览中广受好评。

近年来,靖西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也在持续推进壮族织锦技艺的搜集、整理、保护、陈列展览等工作,不断完善壮锦相关技艺的数字化档案记录。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靖西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 年靖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甘霖大宅开设“非遗”展示馆,馆内设有壮族织锦技艺、靖西壮族端午药市以及“壮乡蓝”等多个“非遗”展示厅。2020 年10 月,靖西市民间壮锦收藏展示馆(锦院)开馆,“锦院”由民间自筹建馆,建筑面积310 平方米,集中展示从清代到建国初期100 多种类3000多件传统壮锦产品。2022年9月,广西“壮乡蓝”民俗文化交流协会在甘霖大宅揭牌,由协会骨干成员组成的“壮乡蓝”文创团队积极与织锦“非遗”手艺人合作,运用壮锦传统图案元素研发出各种各样的布料、服饰、首饰、包包、帽子等文创产品,定期举办靖西壮族特色文创产品展示会。

(二)忻城:壮锦的研发、陈列及展览

忻城作为壮锦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明清时期,忻城土锦(壮锦)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当前,忻城壮锦的研发主要集中在壮锦壁挂、玩具、服饰、围巾、披肩、鞋包、文具等生活用品与艺术品方面,关于壮锦织造技艺及其产品的展陈则是以壮锦小型陈列展示中心、土司博物馆壮锦展厅、壮锦技艺传承基地等线下展示为主。

忻城壮族织锦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于2010 年10 月揭牌成立,现已拓展成为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主要负责忻城土司壮锦文化、图案保护研究。在壮锦基地展示中心的基础上成立壮锦培训传习所,开设壮锦编织技艺,传授广西土司手工艺刺绣,民族壮锦绣球技艺,代表性作品有壮锦系列万字花纹,菱形图案,壮锦绣球,壮绣等手工艺,该中心目前展示壮锦成品有壮锦服饰、壮锦绣球、壮锦背包、壮锦手提包、壮锦竹篮、壮锦背面、壮锦钱包等约500 件(幅),游客可在此观看并体验壮锦织锦技艺。

广西忻城县源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 年,主要从事忻城壮锦产品研发与生产、民族服饰生产设计、壮锦织机销售与织锦培训等。近年来,公司积极配合相关壮锦传承与保护单位开展壮锦编织技艺培训,传授壮锦织造技艺。为了能够研发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复古型、珍藏型、旅游型产品,公司努力将现代流行元素和传统壮锦相结合,由梁恒源设计制作的“民族芭比娃娃”壮锦系列产品广受年轻人的喜爱,“壮锦娃娃”曾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公司负责人梁恒源先生多次应邀参加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科技馆、南京博物馆等国内博物馆举办的织锦技艺展演。

自忻城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后,蒙如君、梁恒源、兰培文等壮锦代表性传承人为了提升壮锦技艺的交流及相关壮锦产品的研发能力,先后搭建起了各自的织锦技能工作室。从2010 年开始,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县文化馆、县壮族织锦技艺传承展示中心、忻城县部分中小学联合承办了“忻城壮锦技艺进校园”系列活动。此外,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通过建立校内织锦坊、校中厂以及与合作企业联合研发了壮锦壁挂、布包、装饰织片、丝巾、被单、领带、校服、绣球、钱夹、面料等壮锦文创产品30 多种,拓宽了壮锦技艺传承发展和壮锦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

(三)宾阳:壮锦的研发、陈列及展览

步入21世纪以来,宾阳县在原有宾阳民族织锦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对宾阳壮锦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力度,以宾阳县湘光织锦坊为代表的传承基地积极开展宾阳壮锦设计、生产、销售、研学、体验等活动。

湘光织锦坊作为宾阳壮锦重要的研发与生产基地,近年来积极与相关院校机构就壮锦的研发、展销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织锦坊结合研发合作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需要,将宾阳织锦技艺引入课堂,与学校合作建立了织锦展示馆,设立谭湘光大师工作室,传授织锦技艺,为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灵感创意。在谭湘光大师的悉心培养下,来自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的范丽华同学在各类设计比赛中脱颖而出,其所设计、制作的现代民族服装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与此同时,织锦坊为提升师生、游客的参与感、互动感,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各校师生到织锦坊实地参观学习,近距离接触壮锦文化,深入了解织锦制作技艺。如今,织锦坊逐步改造成一个集设计、生产、销售、文创研发、研学教育、体验为一体的文化产品和少数民族工艺品生产基地。

壮族织锦宾阳工作站依托宾阳湘光织锦坊①宾阳县湘光织锦坊于2018年6月被授予广西传统工艺工作站称号,对外称“壮族织锦宾阳工作站”。,除了传统的竹笼机织壮锦之外,也有结合机器操作的机器。为了增强壮锦设计、产品营销等业务能力,织锦工作站与那家一锦公司形成合力,引进两台龙头提花机织壮锦,即保留了壮锦传统的“通经断纬”的织造工艺,又解决了壮锦传统织机宽幅问题。在织锦技艺改良方面,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增加花式图案,运用壮锦元素融入到包包、服饰、生活用品中。2018 年10 月,由工作站负责人谭湘光设计、制作的“锦衣华服”在“第十九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2018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在近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上由工作站研发的壮锦布艺玩偶、药捶、头饰及围巾等产品备受游客青睐。

此外,宾阳县文化馆、非遗中心以及相关社会组织也在不断完善有关壮锦图书、影音等资料的收集与整合工作,并以口头讲述与视频记录的形式对当地壮锦老艺人进行数字化档案的记录与留存。在宾阳民族织锦厂内建设了专属于壮锦的展览馆,展览馆不仅讲述壮锦技艺的历史,还展出了大量织锦厂的获奖壮锦作品,让参观者在了解宾阳壮锦历史发展的同时,欣赏织锦这一技艺的特点。

(四)龙州:壮锦的研发、陈列及展览

龙州县作为广西西南部壮锦研发重镇,境内壮族织锦历史悠久。近年来,龙州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再获良机,先后有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携手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组成产学研销研发团队入驻龙州与当地织娘进行织锦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将村落变成生产基地,开拓了龙州壮锦的市场,提高了龙州壮锦的知名度。

2016 年,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自筹资金在板池屯建立了龙州壮锦技艺工坊,通过统一培训、统一设计图案、统一提供原材料、统一销售的方式发展壮锦产业。近年来,公司坚持以设计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为了进一步推广壮锦文化,广西金壮锦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于2019 年自筹400 万元资金与意大利品牌设计团队、中意文化交流协会合作共建壮锦品牌运营团队,目前已在意大利成立中意壮锦设计中心、中国壮锦文化推广中心、意大利广西壮锦文化推广协会,为壮锦文化产品搭建“走出去”的务实平台。经过广西团队和意大利团队的多方努力,2022 年5 月,龙州壮锦技艺工坊成功收到了首张来自意大利的货值400多万元的订单。

此外,在龙州金龙壮锦技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李素英、李东梅等人也在积极探索壮锦研发与传承的经验。近年来,龙州县的壮族织锦技术不断精进,在设计方面也融入了更多时尚的理念,花色、图案、样式更加精致多样,壮锦文创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方兴未艾。李素英作为龙州壮锦技艺自治区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壮锦手工织造,体现在文创、非遗、创业服务、技能培训等,在李素英的壮锦世家工作室内陈列有壮锦服饰、围脖、手袋、屏风、公文包、杯垫、挂件等产品。2019 年8 月,李素英应邀赴泰国参加“中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品交流展示会”文化活动,由李师傅设计制作的“绿色壮乡”“传统魅力”等4 件壮锦作品均被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收藏。在2022年12月举办的广西文旅发展大会上,壮锦葫芦挂件、餐垫成为了大会预定的文创产品。李东梅作为龙州壮锦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实践工坊①龙州壮锦技艺工坊(龙州壮锦技艺非遗扶贫就业实践工坊)于2018 年7 月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的全国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运营的主要负责人,其为家乡壮锦的研发与生产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该工坊通过与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公司、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振兴传统工艺研究中心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研发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区内外壮锦研究专家、学者给工坊织娘普及有关织锦文化,提升织娘织锦技能。为了加深游客对龙州壮锦的认识与了解,增强游客现场欣赏、体验龙州壮锦织造技艺互动,李东梅还申请在壮锦扶贫就业工坊一楼设置壮锦织造技艺及其产品展示区。

(五)南宁:壮锦的研发、陈列及展览

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在壮锦的研发与展陈实践中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坐落于南宁市青秀区的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前身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是一家致力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研究、开发的科研机构。工美院拥有大批科研技术人员和民间手工艺人,作为广西壮锦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基础,先后有40 多个项目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新产品百花奖。近年来,工美院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不断夯实集科研、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成功申报多项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和设计版权,相继荣获中国(广西)知识产权援助中心授权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国家“十三五”全国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企业,被自治区科技厅列入广西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项目。此外,在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形成多项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和设计版权的基础之上,努力打造壮锦产品企业标准,并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应用技术。如今,广西少数民族织锦和民族服饰、天然纤维旅游产品已成为广西工艺美术研究院公司的龙头产品,形成了企业自主品牌——绚美。绚美品牌主要包括一系列传统广西少数民族织锦产品、少数民族刺绣产品、文创产品。

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注打造广西本土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是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展览、文化交流等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拥有自主品牌“金壮锦”“古麦蒙”等多项知识产权,公司自成立后便一直致力于壮锦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建立壮锦博物馆,积极与广西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合作举办“锦屋”广西民族织锦展览。①金壮锦公司先后在香港、上海等地组织、策划、设计和制作壮锦相关活动。如策划组织在香港举办“中国四大名锦展”;设计、制作大宽幅壮锦——《广西壮锦献世博》(获得了上海世博“最大壮锦”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并被上海世博会永久收藏)。2012 年金壮锦(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开始展开织绣的抢救活动,积极配合开展织绣“非遗”文化传承人培训计划,坚持扎根民族村落,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围绕广西12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和58个少数民族乡开展织绣技艺培训。2015 年锦屋成立,收集了上百件民间织绣服饰、民间藏品以及各种古老罕见的民间传统竹笼织锦机等。锦屋是一个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织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集收藏、展示、创新、设计、制作、销售、传习培训于一体。其不仅展示以壮锦为主的11个广西世居少数民族的织锦及服饰,如宾阳织锦、靖西织锦、龙州织锦、侗族织锦、环江毛南锦等,还展演捻线、牵经、编织花本、上机等织锦的工艺流程,展现南北壮族不同织锦技艺文化特色,通过藏品展示、实际操作相结合,让人们直观地看到壮锦生产的过程。广西壮锦山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主张民族传统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坚持发展自主品牌,走民族创意文化发展之路。以“民族风”为切入点,结合现代审美观与流行趋势,多层次开发创新产品,实现民族文化元素与商业特色的融合,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公司针对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做不同的营销运作,线上线下组合最大限度扩大品牌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壮锦,认识壮锦的产品和文化。

三、基于智慧博物馆视角下壮锦的研发与展陈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发展动能。随着中国的数字基础设施规模能级大幅提升①截至2022 年底,累计建成开通5G 基站231.2 万个,5G 用户达5.61 亿户,全球占比均超过60%。全国110 个城市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5 亿户家庭能力。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达到18.45 亿户,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首个实现“物超人”的国家。IPv6 规模部署应用深入推进,活跃用户数超7亿,移动网络IPv6流量占比近50%。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新一轮的互联网技术和数字终端设备的飞速发展为传统博物馆升级转型带来了多重可能性。

于壮锦智慧博物馆筹建工作而言恰逢其时。一方面,随着中国物联网相关技术的持续推进、升级,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量极为庞大,这为壮锦智慧博物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壮锦及其相关产品数字化并以虚拟与现实增强的形式展示给物联网终端用户提供了广阔空间。此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升级与发展亦为智慧博物馆生态系统的搭建与运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即智慧生态系统不再是以数字资源建设与展示利用为核心内容,而是强调“物”与“物”、“人”与“物”的信息交互,进而实现智能化的信息处理与分析。另一方面,明清以降,蜀锦、云锦、宋锦、壮锦均被列入“贡品”,自此民间“四大名锦”之说口耳相传,但较之于蜀锦、云锦、宋锦,壮锦之声名却稍逊一筹。时至今日,壮锦在品牌的知名度、产品的宣传力度、市场影响力等方面与其他名锦的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为此,壮锦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发挥壮锦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充分利用Web3D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一体化数据库等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手段搭建好相关智慧服务平台(壮锦智慧博物馆),讲好壮锦故事,向世人展现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织锦技艺及文化习俗,重现壮锦“佳丽厚重”“南方上服”之风采。

壮锦智慧博物馆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包括前期筹备、中期试点实施、后期巩固提升等过程。当前国内外智慧博物馆在项层架构设计、数据共享机制、管理运营、技术评估等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与导则。有别于广西区内已有的壮锦展示馆、传习基地,壮锦智慧博物馆将综合利用Web3D 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一体化数据库等数字技术对壮锦的织造技艺、文化习俗、历史故事等进行数字化采集、记录,建立并逐步完善壮锦数据库,为壮锦的数字化研发以及智慧化展陈提供数据源。此外,壮锦智慧博物馆还将努力打通广西区内各个壮锦传承研发基地、陈列展示馆的壮锦资源和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搭建“线上模拟仿真体验+线下壮锦织造”的互动体验平台。

(一)科学采集、开发与管理壮锦数字资源

一方面,制定统一的壮锦数据采集与整合标准,对壮锦织机及其相关产品的结构、功用、存续及发展情况等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地数字化采集,并将壮锦相关出土文物的基本信息和珍贵的影像资料整合成数字化档案。另一方面,通过Web3D技术、AI、一体化数据库等数字化手段实现对壮锦产品信息数字化、织造工艺多维影像化、织机及织造原理三维建模及动画制作等壮锦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另外,在壮锦数字资源的研发过程中还需注意加强壮锦的活化利用、科学管理及保护工作。通过数字化手段有序利用、管理壮锦藏品数字化档案数据,科学管理壮锦产品及其文物藏品信息,避免形成壮锦数据及信息孤岛,持续推动壮锦数字化产品及其相关历史文物的活化利用。

(二)积极搭建系列壮锦数字化、智慧化服务平台

综合运用AR、VR、3D可视化等技术,开展壮锦数字展示、产品宣传推广等系列工作,以拓展壮锦及相关文物资源的展现内容与方式,提升壮锦数字化展示和相关壮锦历史文物的内容解读。如在现有壮锦实体博物馆、陈列馆基础上应用AR、VR、3D 可视化技术搭建壮锦数字展厅,实现壮锦数字化藏品的现场展示;除此之外,还应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技术搭建壮锦云平台(网上云游博物馆),实现壮锦数字化藏品的线上展示。以“壮锦云观展平台”为例,一方面,利用VR 全景与虚拟陪伴式的讲解,增强壮锦虚拟展示的趣味性与互动性;另一方面,利用二维图层叠加的方式同时辅之以扁平化、章节式的网页展示手法营造出多展景深的立体视觉效果,让观众在参观壮锦线上展厅时产生错落有致的空间感受,从而为壮锦智慧博物馆提供更为灵活的策展和展示平台,并成为线下壮锦展览的有力补充。

(三)打造“1+5工程”壮锦智慧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1+10 工程”是广西所独创的生态博物馆实践模式①将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各生态博物馆结成永久性的“联合体”,形成“1+10工程”,其中广西民族博物馆发挥“1”的龙头作用,参与指导和具体实施生态博物馆的各项工作,10 个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两者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互动与延伸关系,共同承担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承的任务。,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②龚世扬:《探索与实践:对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的回顾、评价和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在打造“1+5 工程”壮锦智慧博物馆过程中可借鉴、汲取广西“1+10 工程”生态博物馆建设实践经验,按照“1 个中心馆+5 个分馆”框架模式共建壮锦智慧博物馆网络,逐步完善“1+5工程”壮锦智慧博物馆业务数据与产品数字资源互联互通,最终形成“线上模拟仿真体验+线下壮锦织造”的互动体验新平台。“1 个中心馆”:发挥南宁在经济、文化、交通等区位条件相对优势,建成壮锦智慧博物馆中心试点,进而逐步向宾阳、龙州、靖西、忻城、环江等壮锦传承与发展基地推广,最终形成“一中心五基地工作站”的壮锦智慧博物馆分布格局。“5 个分馆”:在靖西、环江、忻城、宾阳、龙州五大壮锦传习基地已有壮锦陈列展示馆的基础之上,对各地壮锦进行数字化采集与整合,完善壮锦织造及其相关产品数据库,有序开发利用壮锦数字资源,借鉴南宁筹建壮锦智慧博物馆的实践经验搭建壮锦数字化、智慧化展厅,实现壮锦智慧博物馆数字资源共建、共研、共享。为使壮锦智慧博物馆有效持续推进,还需引入“政府+专家+传承人+企业+研究会”政产学研展销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扶持、专家专业指导、传承人参与运作、企业/基金会资金支持、研究会协调监督、民间力量加持之功用,协调、调动各方资源参与到壮锦智慧博物馆的建设与运营中来。

余论

创新,是传统工艺振兴之钥。壮族织锦技艺的创新,恒于守艺,贵在守本。近年来,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实现壮锦技艺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之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亟待持续关注壮锦传承与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共建、共研、共享壮锦创新发展平台及成果,使之更好地融入到当前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壮锦智慧博物馆筹建正当其时,壮锦智慧博物馆的提出与筹建从理念上为当前壮锦的展陈与研发提供了新构想、新思路。但壮锦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需多部门协调、多方施力,加之智慧生态系统上线后还需改变传统的现行工作习惯与管理体制,可以预见壮锦智慧博物馆建设及实施过程的难度与阻力之大。当然,本文从智慧博物馆的角度对壮锦的研发与展陈之论述也仅是纸上谈兵,是否可行,能否落地?仍需更多的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探讨与实践。

猜你喜欢
壮锦织锦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瑶族织锦
帛锦时韵*
保护与创新:非遗视角下壮锦创造性转化研究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披着“壮锦紫”的地铁三号线亮相
壮锦献给毛主席
织锦古韵(七绝)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