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山歌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文化艺术价值

2023-12-17 21:27
歌海 2023年4期
关键词:刘三姐柳州山歌

●曾 咏

柳州山歌是柳州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中,表达自己思想情感、以自创自编自演自唱为特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当前,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柳州山歌在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中创新发展,呈现出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艺术价值,对于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柳州山歌在文旅融合中的发展现状

敬仰歌仙、崇尚山歌是柳州山歌源远流长的文化源泉。文旅融合发展中,唱柳州山歌、赶鱼峰歌圩早已变成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变成柳州重要的节庆活动和城市形象名片,变成中外游客网红打卡的旅游项目。

(一)弘扬主旋律,歌颂新时代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柳州山歌不断传承与发展出新的形式和内容,为人民群众乐于接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新时代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和引导村风民俗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柳州市结合每年举办中国·柳州国际水上狂欢节之“山歌逗唱狂欢节”“撩翻山歌王”欢乐擂台活动和壮族三月三“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刘三姐山歌节”系列活动,持续开展一系列歌圩建章立制工作,即每年确定一个山歌主题,按照“三高一专”(高素质的歌师、高水准的节目、高品位的艺术价值、专业化的舞台)标准打造精品歌圩,将歌圩文化与机关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融合,营造主题歌圩月月唱的浓厚氛围,努力实现“一台节目一部精品、一场歌圩一次经典、一个节庆一份收获”的目标。柳州山歌演唱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古今历史、人情风俗、交往礼仪、村规民约、时政法律等无所不包。歌师根据每次确定的对歌主题,脑洞大开,现场即兴编写歌词出歌;歌手根据歌师编写的歌词,视对手应对情况和现场环境气氛,随机应变,从容演唱。如近年来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创作的山歌“山歌开唱鼓喧天,男女老少群众欢,乡村振兴百姓福,画卷特色靓人间”“书记创业归家迟,万家灯火亮东西,丹心一片爱人民,村里百姓心有知”,歌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山歌“核心价值观,就像灯塔照四方,壮家越唱心越亮。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来领航,全国人民齐努力,脱贫致富奔小康”,歌颂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山歌“纵观国际风与云,二十大会鼓东风,举国欢呼歌盛世,美丽神州披彩虹”“全党中心任务重,新征程上建伟功,战略安排两步走,五个坚持比赞同”“一带一路风云涌,战略格局构建中,高质高量谋发展,中国饭碗自己捧”。这些根据时代发展重要进程、重大事件创作的优美山歌歌词,既弘扬了主旋律,歌颂了新时代,又鼓舞了斗志,激发了热情,还彰显柳州人不甘落后、敢为人先、创业创新的豪迈性格。

(二)对歌形式贴近百姓,新颖清新

柳州山歌与信天游、花儿等其他各民族民间歌曲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永葆旺盛生命力和被人民群众喜爱的秘诀,就是始终保持人歌一致性,唱词随时代,唱调随百姓,歌者心随歌动,听者意随歌变。壮族人民爱唱山歌,素有“以歌代言”的习俗。柳州山歌最常用且最具特色的形式就是对歌。每逢节假日,男女老少不约而同来到柳州市鱼峰公园,围成一个个圈,圈子中央,或一男对一女,或一女对两男,或两女对两男,或多女对多男,你来我往,你唱我歌,你挑我战,你逃我追,此起彼伏。对歌的语言诙谐生动,时而桂柳话,时而壮语,时而仿人拟物,比喻、比兴、夸张、重叠,既平仄押韵,又逗乐引笑,出歌犀利迅速,令人烧脑,出人意料,常常让听众为之捧腹。如赋,即直抒胸臆,“今天哥哥莫唱先,三姐今天不得闲,等到明年中秋夜,再来和你唱三天”。如兴,即以他物寄意,“百鸟飞过万重山,口口声声叫艰难,铜罐里头煨猪胆,先苦后甜要耐烦”。如喻,即比喻,“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围观的群众紧跟对歌的节奏,时而爆笑、时而欢呼、时而叹息、时而加油。就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满怀山歌情愫的人们在一次次赶歌圩的欢愉中,追逐着一个个歌才满腹的山歌王,传唱着一段段经典上口的山歌。

(三)传播平台以旅彰文,立体多元

八桂大地,民歌眷恋。柳州山歌唱响了柳州,唱出了八桂,传向了世界。为了深度挖掘柳州山歌的特色文化资源,柳州市政府主导、财政支持、社会赞助,共同构建了立体化、网络化的传播平台。“鱼峰歌圩”坐落在鱼峰公园,是鱼峰区和柳州市的文化符号,分布有大大小小歌圩十多个,曾获得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人民广场的“刘三姐大舞台”,由柳州市群众艺术馆每周末组织各城区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出,演百姓身边的事,对群众自编的歌,舞柳州山水的美,曾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群星奖”。小龙潭公园,常年活跃着十多支群众熟知的山歌队伍,都是自发结伴对唱山歌。江滨公园的亲水平台,每周末聚集着从周边县市来柳州的歌手,对歌场面欢快热烈。百里柳江两岸,每逢举办国际水上狂欢节和“壮族三月三”,歌声绵延,欢乐不停,激情不断,通宵达旦。在柳州这座现代化的都市里,至今仍保留着传唱山歌的文化形态,这在全国城市中是罕见的。为了搭建更广阔的平台,彰显柳州山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14 年起,柳州市每逢“壮族三月三”节日期间,举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邀请全国各地的民间歌手来参加山歌比赛和民歌展演,近年还吸引了哈萨克斯坦、喀麦隆、古巴、俄罗斯、加拿大等国的乡村歌手来柳州演出。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每届参加山歌比赛的歌手上百人,吸引超过十万人观看。鱼峰区还依托“鱼峰歌圩”,每年举办“鱼峰之声”文艺会演、“立鱼欢歌”广场文化节,建成各街道(乡镇)、社区(村级)鱼峰歌圩文化活动室,组建鱼峰小歌仙艺术团、歌仙合唱团、柳石路小学山歌社团。歌圩并不局限于实体广场,鱼峰区还利用网络平台,让歌圩从鱼峰山下发展到网络空间,迅速影响到广西各地乃至西部各个省区。鱼峰区大龙潭社区搭建的“网络山歌”平台,不仅创新性地引发了新一轮网络山歌跟帖创作演唱热潮,还给社区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社区工作人员运用山歌与民众交流对话,解答居民疑难问题,解决居民的矛盾纠纷,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获得很好的效果。

(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和中外游客欢迎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这首流传在柳州的民间歌谣,不但真实反映了柳州山歌的源远流长,也反映了它在人民群众中的深厚感情基础。柳州山歌来源于人民群众,由人民群众自己创作、演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柳州山歌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普通百姓的交友择偶、历史传承、知识传授、风俗礼仪、时政宣传等内容。如交友,“谷子下碓就见米,灯草剥皮见妹心,嘴边笑笑同哥讲,眼睛斜斜望别人”;择偶,“新打镰刀难转弯,初会情妹开口难,心中好比擂战鼓,脸皮好比火烧山”;传承历史,“布农种出米,米撒满天下;伏羲来造人,人生满六国。根基在海屯,蚂蝗牵他来;天下百姓家,我们是壮人”;传授知识,“三月耕田四月栽,六月等得谷花开,七月等得割谷晒,八月十五迎妹来”。每名歌手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都来自人民群众之中,拥有自己的观众,对歌时与自己的观众心灵相通,与现场的群众感情共鸣,与对手唇枪舌剑,具备高超的语言技巧、灵敏的反应、丰富的肢体动作,妙趣横生,备受普通民众和广大游客的喜欢。对歌双方你唱我和,即兴创作,临场发挥,出口成章,用词诙谐,出歌犀利,常常让听者为之捧腹。每逢节假日,鱼峰山下的歌仙大舞台都会举行大型歌圩活动和文艺表演,活动现场处处人声鼎沸,此起彼伏的对歌声音不绝于耳,引来数以万计的市民群众和中外游客观看,甚至来自南宁、桂林、河池等地市和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的山歌爱好者也自发汇聚到这里,用山歌唱出自己对美丽家乡、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

二、柳州山歌在文旅融合发展中的文化艺术价值

柳州山歌诞生于乡野之间,繁衍在城乡大地上,传播于人民群众中,深受普通百姓的喜爱,不仅仅在于其音律动听、词句生动、朗朗上口,更在于其具备深厚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一)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民间文艺创作表演导向

以创建“鱼峰歌圩”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为契机,柳州市加大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加强文艺创作表演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德艺双馨、深受百姓喜爱的民间文艺队伍和草根优秀山歌手。仅鱼峰区就建成城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鱼峰中心、35 个街道文化活动中心、37 个社区文化广场等功能齐全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馆每年举办柳州山歌创作表演培训班,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文化广场常年组织山歌演唱节目排练,“鱼峰之声”群众文艺会演、“立鱼欢歌”广场文化节、“每月一星”歌手PK 赛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都成为草根歌手和广大山歌爱好者实现自己梦想的舞台。每年“壮族三月三”节庆期间,柳州市举办的广西·柳州“鱼峰歌圩”全国山歌邀请赛,通过文化汇演、山歌展演等形式,把山歌文化传递给人民群众,传递到全国各地,从而逐渐发展成为文旅融合发展新的群众性文化品牌。柳州市各县区充分借鉴鱼峰区创建示范项目的经验,纷纷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艺创作表演人才培养,结合各自实际,打造出“柳江之夏”“龙城金秋”“刘三姐大舞台”周周演、“平山山歌季”季赛等一大批融入柳州山歌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活动品牌。

(二)抒发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

“鱼峰歌圩”是群众自发形成的富有柳州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活动项目,是柳州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难能可贵的资源和机遇。柳州市政府从多层面、多角度出发,加强歌圩周边空间环境规划,突出柳州山歌主要内容,借鉴其他城市的做法,不断深化“鱼峰歌圩”的内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把“鱼峰歌圩”打造成为人民共享、人人参与的代表性文旅品牌。来自周边县区的群众和国内外广大游客徜徉在处处绿树成荫、花鸟成群、山水相映的鱼峰公园、江滨公园中大大小小的歌圩,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传艺,以歌招商,以歌为媒,寄情放歌,深情对歌,与全国各地的山歌手欢聚一堂,如痴如醉,亲自参与、共同见证和激情观摩一场场群雄逐鹿的山歌大战和全民狂欢。

(三)描绘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美好生活画卷

柳州山歌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无论是社会意义、生活习俗还是文化基因等方面,都深刻反映出柳州山歌是生活在桂中一带的人民群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撑,是凝聚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进步和繁荣稳定的精神力量。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以来,柳州市文艺工作者汲取柳州山歌的丰富营养,创作了许多精品剧目,在全国引起轰动并多次夺奖,其中,民族音乐剧《白莲》获文华奖,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获文化部第十一届文华奖、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3—2004 年度十大精品剧目等多项大奖,至今已演出3600 多场,经久不衰;近年来,又创排了大型实景音画剧《夜话柳江》、话剧《山那边》、中国第一部援建题材音乐剧《致青春》等,通过充分展现柳州山歌的无穷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热情歌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伟大成果和感人事迹,以及东部对西部、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深厚感情,生动描绘画卷柳州之百里柳江百里画廊美丽场景,带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穷回味,勾勒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团结和谐景象。

(四)促进了文化旅游市场的人气提升与繁荣发展

柳州山歌凭借“鱼峰歌圩”这个文旅融合平台,不仅传承了柳州的历史文脉,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其文化效应还辐射广西内外,带动了柳州文化旅游市场的人气提升与繁荣发展。前几年,红豆社区网发布了一个名为《武宣婆大战柳州老鬼》的视频,视频中“武宣婆”郭秀莲与一位柳州老人在鱼峰山下对歌长达7 个多小时,其机智、诙谐、犀利的对唱引起广泛关注,被优酷、土豆等网站转载。如今,郭秀莲的粉丝多达30 万,还应邀接受江苏、广西等多家卫视的访谈。多名草根山歌歌手纷纷走上全国舞台,许多山歌选手从线下走进线上,利用网络山歌平台与歌迷互动,通过点击量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参与柳州山歌。柳州市各大旅行社借势而为,在旅游团队组织、旅游线路选择等方面,都把柳州山歌汇集地“鱼峰歌圩”、江滨歌圩等列入观摩研学的重点,每年客流量均达到200万人次以上。

三、巩固提升柳州山歌文化艺术价值的可能路径

柳州山歌具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丰富的文化内涵,广泛的群众基础,必须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才能使柳州山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散发持久魅力,展现时代风采,续写柳州历史文化的“柳州惊奇”。

(一)着力提升文化生态环境

柳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工业文化、山水文化、刘三姐文化、柳宗元文化、白莲洞古人类文化、螺蛳粉文化等丰富多彩,柳州山歌与彩调、桂剧、壮欢、侗族大歌等共同构成多元的柳州文化宝库。任何一种文化,发展繁荣都离不开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环境。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够在侗族人民之间口口相传,成为广大游客游览侗族村寨必参与的项目,与政府部门大力培育、精心扶持有着密切的关系。紫荆花文创产品成为柳州紫荆花的形象产品,柳州螺蛳粉通过网络传播风靡全球并培育了一批网红打卡点,通过文化引领带动产业的发展,提升了旅游的人气指数。要利用刘三姐的影响力和桂中地区独特的地理与环境优势,把柳州山歌所蕴含的刘三姐文化、歌圩文化,打造成为柳州新的城市名片,必须加强对柳州山歌根植土壤、生存环境、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的研究,加大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社会宣传、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建设,培育好柳州山歌文旅融合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二)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山歌的文化传承,在广西就有许多经典作品,广西彩调剧团创排的《新刘三姐》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文旅部文华奖,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常演不衰,宜州有大型的刘三姐文化广场和刘三姐文化博物馆。柳州是刘三姐文化的发源地,是三姐传歌、升仙的地方,必须保护好彩调剧、柳州山歌、鱼峰歌圩这些经典文化。从当前来看,歌圩的山歌曲调还比较单薄,受众群体普遍是中年以上,经典流传的山歌也不多,热爱山歌的群体减少,以彩调剧形式创作的剧目还很少。要着眼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传统文化与演出市场的完美结合,促使柳州山歌获得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支持,赢得更多的欢呼声和掌声。要坚持开拓创新,克服困难,重启规划,加快建造刘三姐文化博物馆、刘三姐文化广场、刘三姐文化街区和以刘三姐命名的公共场所、旅游线路、交通工具,提档升级“鱼峰歌圩”的文化环境,创作一批经典的彩调剧目,让刘三姐厚重的历史文化可看可听可传唱,成为对外宣传刘三姐文化的有效途径,成为柳州城市形象宣传的又一重要品牌。

(三)传承培育好山歌文化

柳州山歌能延续发展到现在,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山歌传承人和山歌爱好者的辛勤努力。老一辈艺术家黄婉秋扮演的刘三姐形象,发展到现在已经传承几代,像刘三姐传歌一样,把刘三姐的故事世世代代传下去,《山歌好比春江水》成为经典流传至今。柳州山歌是依靠民间歌手师徒相传、口传心授而发展至今的,其自我保护的能力十分脆弱,面临着传授方式老套、歌手老化、后继无人、受众群体减少的濒危状况。为了抢救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培育柳州山歌传承者,利用独特的演唱形式和风格打造柳州山歌品牌,柳州市艺术剧院与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戏剧学校签订协议,每年委托培训少儿彩调、桂剧演员,输送到演出一线,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一批中青年戏剧演员。鱼峰区专门成立了“小歌仙艺术团”“歌仙合唱团”,经常参加自治区各种比赛,出访国外进行艺术交流。原市彩调剧团的退休演员也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担任中小学校艺术顾问,指导学生练习彩调的执扇、手帕、彩带等动作,排练《刘三姐》中的采茶舞片段。新时代新形势下,要讲好柳州故事,传播好柳州声音,传唱好柳州山歌,需要培育一大批热爱彩调、喜欢山歌、精通对歌的青年演员,引领和带动普通民众在赶歌圩中提升自己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自创自编自演的能力。

猜你喜欢
刘三姐柳州山歌
唱首山歌等你来
山歌还要妹起头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向往刘三姐的故乡
苗山歌
苗山歌
柳州柳侯祠祭田在鹿寨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
寻找刘三姐(外一首)
黄四姐牵手刘三姐 同心共筑旅游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