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提升实践育人成效模式研究
——以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为例

2023-12-18 19:59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内江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育人学院思政

◇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 王 萍

高职院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践育人对于职业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变革,结合专业特点开展实践育人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探索实践育人成效模式入手,对内江卫生与健康学院实践育人过程中体制机制、载体平台、模式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国发〔2019〕4号)出台,四川省教育厅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细化颁布四川省职教20条[2],对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机制推进“三全育人”,构建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校企合作,推进社会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双元”育人,搭建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平台。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结合专业针对性开展实践育人活动力度不够,遇到瓶颈难题改革创新思路清晰度不够,故而高职院校实践育人还需从体制机制、载体平台、模式特点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

1 高职院校要构建实践育人体制机制

1.1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实践育人工作格局

按照全国教育大会要求,高职院校党委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学院党委、院系、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构建“学院统筹、系部联合、师生参与”的实践育人体系,根据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特殊性,结合职业、专业特点规划德育的途径、措施和模式,协同培养发展干部队伍、师生队伍,深化对学生主体、学生培养和学生就业工作的认识,提高对学生工作的重视度、关注度和参与度。

1.2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建立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建立德育教育配套工作体制、防控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体系实施方案、思政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思政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思政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等,与地方法院共建法治教育基地,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共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与附属医院、养老机构、医药企业等建立长效机制,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发挥学院、社会、医院、企业协同育人作用。

1.3 对接专业职业就业,构建实践育人项目体系

推进“大思政”建设,以思政课课堂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课课程思政为拓展,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同向发力、同向同行,围绕德育核心构建主题社会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医学专业实习实训、志愿服务“大实践”项目体系,健全项目体系配套实施制度,细化“大实践”项目的过程管理,完善校内外红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的管理细则,积极探索党团第二课堂的多元协调管理机制,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导师队伍,健全经费保障机制护航“大实践”项目落实。

2 高职院校要搭建实践育人载体平台

2.1 课堂主渠道实践育人平台

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构建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点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选修课课程体系。以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为基础,以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为拓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贯通育人,通过探究、讨论、调研等多种方式增强德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建设思政理论课、实践课、第二课堂的“大思政课”,通过“四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和改革创新。

2.2 产教合作实践育人平台

高职院校要秉持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推进校地、校校、校企、教育基地的合作,构建社会广泛参与、学院着力实施的协同实践育人平台[3]。目前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与地方政府、省内外高校,与川内各地以及北京、西安、重庆等地的42家医院、康养、药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制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规划专业群建设、开展课程教育教学和改革创新,共同设计实践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2.3 活动阵地实践育人平台

依托业余党校团校、马克思主义读书会、社团组织等阵地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学院学生处团委、系部党总支、思政部组成联动机制,定期举办业余党校、团校培训班,向学生讲授党史国史团史,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学生对党、团组织的认识。利用摄影、文学等社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政治性、文艺性的社团活动。以马克思主义读书会阵地读原著品经典、诵家书唱红歌,品味真理的甘甜,感悟红色文化精神。

2.4 主题教育实践育人平台

结合“五四”、国庆、国际宪法日、禁毒日等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5.12”护士节送医下乡活动、“4.24”中国航天日、“12.4”宪法宣传日、“4.15”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推广普通话等系列活动,以志愿服务、演讲朗诵、政策宣讲等方式,促进学生对专业认知对医学职业认同,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自强,提高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 高职院校要开展实践育人模式探索

3.1 “导师引航”实践育人模式

教师、辅导员、实习管理人员等导师团队实现全员实践育人,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理论+实践,导师团队引领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育人。课堂教育教学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过翻转课堂、以案说法、演讲辩论等活动发挥课堂实践活动育人作用,发挥医学专业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特点,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案例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情景教学、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素养。校园文化活动育人。院系第二课堂、社团、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开展创新创业比赛、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经典诵写讲演比赛、5.12护士节技能比赛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雅正校园文化和“精诚济世、仁心善治”的校训精神,通过活动涵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实习管理服务育人。8个月专业实习学院组建“企业+专业+学工”导师团队,在实习期间,导师团队从专业指导、社会认知、生活管理、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为学生从学校到临床、到社会过渡做好衔接,引导学生认识医学临床工作的特点性质、在实践中获得专业需求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专业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

3.2 校企校地协同实践育人模式

深入推进校地、校校、校企、教育基地的合作,构建社会广泛参与、学院着力实施的协同实践育人模式[4]。推进校地校校合作育人。与地方政府、高校签订校地、校校合作协议,全力聚焦地方特色产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趁势内江天冬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共育药学、中药学专业人才,推进康养产业促进健康内江健康四川卫生事业进步,组织学生参与校地校校合作的交流研学、访谈调研等实践活动。推进校企合作育人。学院与附属医院、与川内外各地三级医院、康养机构、医药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开展实习生和毕业生招聘、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订单式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合作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医院、企业活动,开展见习、访谈、行业调研等实践活动。推进红色及法治基地育人。充分利用地方文化教育资源和法治教育资源,发挥文化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的实践育人作用,联合内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廉洁教育基地、张大千范长江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开展参观学习、观摩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法治文化的理解。

3.3 “医护下乡”实践育人模式

紧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德育模式创新,结合医学专业特点开展“医护下乡”服务活动,促进产学研结合,在认识国情、了解社会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医疗服务志愿活动。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泸州市叙永县、内江市资中县、东兴区下辖脱贫村,宣讲党史政策、医疗服务、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等,给村民、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保健康复、用药指导,学生们走进基层一线、零距离接触了解农村扶贫、医疗情况和生活状况,在活动中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党的政策落地在老百姓的养老、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疫情防控志愿活动。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学院、社区组织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用所学医学知识助力疫情阻击战,帮助居民申领天府健康码、测试体温、酒精消毒,参与爱心送考志愿服务活动,在万晟城、兴隆路、蟠龙冲、欧城印象等送考点为考生服务,提供心理疏导和应急救助帮扶。学生们发挥自身医学专业特长,志愿行动赋能乡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4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特点

4.1 实践育人与专业同向同行

学院致力于探索德育与医学专业结合,通过专业特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大国工匠精神。思政+专业育人。在思政课程中注入医学元素,通过分享交流、公开课等实践活动把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医学职业理想,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操守,甘于奉献、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等医学元素融进思政课程中;在课程思政中深挖医德元素,在《解剖》《医学伦理》《微生物》等课程中贯穿为“大体良师”默哀致敬、敬献鲜花等活动。专业比赛育人。开展护理技能大赛、中药手工艺作品制作大赛、五禽戏比赛、解剖绘画大赛等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着重打造学院品牌特色。企业文化育人。推动与医院(企业)实习见习深度协同育人,把医院(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育人中,加强学生对(医院)企业行业的职业认同,从企业文化中深化对诚信友善、敬业合作的团队精神的理解和内化,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

4.2 实践育人与基层发展同向同行

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医药卫生人才,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基层一线、零距离接触基层,厚植乡土情怀,促进乡村振兴。政策宣讲丰富乡村文化。组织师生走进农村、街道,给村民、居民、学生宣讲党史、分享红色故事、宣传写规范字说文明语,丰富基层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基层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朴素情怀,深化学生对党引领乡村振兴成就的了解,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增添动力。送医下乡助力乡村振兴。到社区、街道、乡镇开展义诊服务、用药咨询、防疫知识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发挥自身医学专业特长,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志愿行动赋能乡村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切身体会将“小我”融入“大我”社会责任感。

4.3 实践育人与高质量就业同向同行

学院与地方政府、高校、医院(企业)、康养机构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习毕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项目培养专业人才。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修订,根据产业、职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课程体系设计理论和实践教学,医院(企业)骨干、高技能人才到校任教,把最新临床知识融入课堂,校企共同开展科研工作推广科技成果。联合开展师生到医院、医院(企业)见习、访谈、行业调研等实践活动,让师生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提高师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接触临床的过程中实现由教师、学生向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在见习活动中了解临床科室晨会交班、查房问诊、病历书写等医护活动,观摩临床技能操作及参加学术讲座,在今后的教学和学习中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对接,增强课堂感染力、提升职业认同。医院(企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学生对医学、医院、医生和病人有一个初步认知,感知未来工作环境了解医院运行情况,同时在实践活动中开始了医学职业教育,开启医学探索之门。

5 高职院校搭建的实践育人模式成效

5.1 构建的实践育人机制为“三全育人”奠定基础

为全面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平台,以产教合作为主线,“专业+实践”为引领,发挥医学专业特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紧扣理论课堂、实践活动、第二课堂“三个课堂”,调动各部门联动合作,激发全体师生协同参与,真正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5.2 增强雅正校园文化认同汇聚医者仁心精神源泉

课堂实践活动、红色教育活动、法治活动、专业比赛等丰富校园文化,学生在感受“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精神、感悟中华经典传统文化中,拓展学院雅正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红十字精神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提高职业认同和专业素养,汇聚学院师生爱党爱国,探究真理,护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源流。

5.3 发挥医学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服务社会助力地方发展,结合办学优势和护理、药学、保健管理等专业特点,到社区、乡村、敬老院开展义诊志愿活动、用药咨询和防疫政策宣讲等活动,服务百姓健康助力地方医疗、文化发展,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学院的一份力量。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对于增强学生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都有积极的影响,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经过3年的尝试,探索出与专业、职业、就业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下一步学院还将继续在育人机制体制、专业课程体系、校企融合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思考,为实践育人活动创造积极的条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学院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初等教育学院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