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推动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上海市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管理办法》

2023-12-20 10:33王宝斌
质量与标准化 2023年10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本市上海市

文/李 菁 周 勤 王宝斌

当前,国际经济、科技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技术标准作为一种产业技术政策,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构建贴近产业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准创新服务平台。

2015年5月,国务院在《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要建设标准创新研究基地;2016年3月和2017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又相继出台《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0年)》,全面部署推进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工作;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进一步提出了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具体建设目标。由此,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在促进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以标准化助推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2021年年初,上海市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了市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研究,并启动上海市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试点建设。2023年9月本市出台《上海市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旨在进一步规范上海市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和管理,推动科技、标准与产业有效衔接和耦合互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内涵

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在一定领域或者产业内开展标准创新、提供标准服务的非法人技术组织,分为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创新基地旨在通过构建产业发展生态,以标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标准服务产业链和创新链为目的的技术组织,一般由某一领域科技、产业和标准化资源较强的单位为承担单位,由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方共同参与建设。创新中心是以满足某一垂直领域标准需求、推动标准化水平提升为目的的技术组织,一般由该领域技术和标准化综合实力较强的一家单位承担建设任务。

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是一种新型的标准化技术服务平台、标准化自由协作平台和标准化交流开放平台,可通过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集聚上海市重点产业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社会团体、专业标准化服务机构和研究机构等优质标准化资源,凝聚行业主要力量,聚焦上海市标准化工作深化改革需求,探索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对接上海市企事业单位标准化建设需求,提供高效优质标准化技术服务,同时面向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需求,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并且立足产业发展趋势及布局,谋划产业的标准化发展,夯实上海市标准化发展基础,提高标准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服务上海市重大改革措施的落实和重点产业的发展。

制度设计

制度建设是市级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工作推进的重要保障。为使本市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能规范发展,保障其长期有效运行,本市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吸收《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和已有的地方层面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管理办法,结合本市实际,编制形成《管理办法》。

依据《管理办法》,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的制度设计主要包括建设管理原则与职责分工、建设全流程管理要求和建设任务及考核要求等。

1.建设管理原则与职责分工

《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是开展标准创新、提供标准服务的非法人技术组织,分为创新基地和创新中心两种形式,前者主要服务于产业链,由上下游相关方共同参与建设,后者主要聚焦于垂直领域标准需求,由一家单位承担建设任务;要求本市市场监管部门根据国家、本市标准化工作方针和政策,加强布局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日常管理和评估机制,统筹协调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中的重大事项,推广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成功经验,各区市场监管部门配合开展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

2. 建设全流程管理要求

《管理办法》对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推荐与申报、评审与评估、命名等全流程提出管理要求,规定本市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均可申报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考虑到创新基地和创新中心的不同定位,还规定了创新基地推荐单位为本市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或所在区人民政府,创新中心推荐单位为所在区市场监管部门,以更好地发挥创新基地服务产业、创新中心服务垂直领域标准需求的作用。

3. 建设任务及考核要求

《管理办法》确定了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的管理要求、建设任务、支持措施和违规处理等,要求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应建立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并从机制创新、标准供给、人才培养、国际标准化和标准宣贯普及等5个方面开展建设任务;对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的考核提出年度总结和计划报送、年度评估等要求,以加强其日常管理,确保建设质量。

规划与布局

1. 整体布局,为重点产业提供标准化

为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要求,支撑《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结合产业集中度和标准化需求紧迫度,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在“三大先导产业”(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六大重点产业”(即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四大新赛道”(即数字经济、绿色低碳、智能终端、元宇宙)和“五大未来产业”(即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本市重点领域进行布局,科学指导并全面推进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

通过统筹规划和系统推进,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将为本市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包括各类标准制定、标准体系构建、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咨询等在内的全方位的标准化支撑。2022年2月,本市发布《上海市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其中明确提出了到2025年打造30个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的任务。

2. 支撑全面培育,有条不紊开展建设工作

2021年,本市首次试点开展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基于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的前期研究,本市通过组织申报、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遴选出绿色低碳能源装备、跨境数据流通、工业互联网、国际人类表型组、物流、产业数字化等6个本市重点领域,且技术优势明显、技术创新活跃、技术标准需求旺盛,有利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推进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试点建设。根据申报情况,本市成立了绿色低碳能源装备、跨境数据流通、工业互联网等3个创新基地,国际人类表型组、物流、产业数字化等3个创新中心,共6家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

2022年,本市继续开展试点,进一步促进本市先导产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节点、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保障司法公正、维护公平正义、提升民生产品高质量发展,推动成立了集成电路、传感器与物联网等2个创新基地,生物医药、司法鉴定、智能家居等3个创新中心,共5家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

2 0 2 3 年,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主动布局,聚焦数字化转型、行业龙头作用、标准链服务产业链,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推动成立了元宇宙、快递物流装备、智慧水务与智慧水利等3个创新基地,纳米技术与应用、区块链、稳定同位素、数字教育等4个创新中心,共7家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

结 语

标准化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处于高速转型发展中,标准与科技创新同步尤为迫切,市场类标准的地位和影响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是贯彻国家标准化战略和落实本市标准化工作部署的迫切需要,是服务产业发展、推动标准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标准供给、赋能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经过近3年的探索实践,本市先后培育出18家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8家创新基地、10家创新中心)。这些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在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填补新兴产业标准化组织空白,发挥产业“链主效应”,推动科技与标准耦合互动、标准国际化,提供标准化专业服务,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有效提升了所属领域标准化工作水平,有力支撑了所属产业的创新发展,切实发挥了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在以标准化推动重点领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本市上海市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本市首家大数据行业工会诞生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本市主要钢材品种平均价格走势图
曲奇饼盒中的挑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