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爱国情怀培育的路径研究

2023-12-20 18:39张子丽周梅香庄海龙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情怀红色

张子丽 周梅香 庄海龙

[摘           要]  红色故事是我党的精神财富,更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每一个红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将红色故事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活”资源,探讨红色故事融入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教育实践路径,对红色理念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    键   词]  红色故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05-04

红色故事是红色教育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文化资源,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

一、红色故事在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中的作用

(一)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领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其思想状态与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为基础的工作,也是高校政治教育的主线。红色资源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见证着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的革命历程。红色资源中的红色故事则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每一个红色故事,都是革命英雄峥嵘岁月的真实写照;每一处革命纪念地,都是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可见,每一个经典的、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都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引领大学生努力学习并付诸实践行动中,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大学生。

(二)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会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强调要把红色资源作为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要求讲好党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红色资源是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和载体,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伟大征程中形成的丰富红色资源,包含着无数感人至深的革命事例、先进人物以及崇高的革命精神,其中凝聚了丰富且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对丰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文化自信,从而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堂教学中所需的历史、文化、政治素材在红色文化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案例,大量真实、鲜活的革命人物、英烈等故事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因此,将红色故事融入教材、融入课程中,可以弥补理论灌输的空洞,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理论例证更具说服力,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易唤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大学生中得到更好的传承,使党史知识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三)拓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爱国主义教育途径是对爱国主义教育经验的系统化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等,它是实践目标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纽带,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进行,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理论教育。将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可以丰富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红色资源多媒体教学活动。

理论课堂教学中,找到教学目标和红色故事的切合点,通过动静结合的音频、视频,呈现红色人物的英勇事迹,增强爱国理论的厚度;还可以根据高校各个专业特色开展以“红色故事”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红色辩论赛、红歌大比拼、唱紅色歌曲、红色演讲赛、红色情景剧编排、红色主题的绘画书法作品创作等;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担任红色景区志愿讲解员、暑期“三下乡”支教等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以社会实践的方式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革命旧址、现实生活中,使受教育者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把外在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内在的爱国主义思想,达到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

(四)满足大学生自身理想需求

处于青年阶段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而对于处在人生关键转折点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将来建设国家与社会的源动力,同时也是未来奋斗的目标。只有青年一代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振兴民族为己任,视国家民族富强为奋斗目标,才能在未来实现振兴中华、国家富足的建设目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由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受爱国主义氛围熏陶,许多学生都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丰富学生的爱国思想,在原有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国家发展战略与红色精神,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满足自身的爱国主义理想需求,实现自我发展。

红色故事作为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爱国情怀的文化土壤。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能够加强青年大学生对民族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增强大学生的政治感悟,促进民族精神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大学生要时刻铭记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能够有效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责任感,让青年大学生了解肩负的民族任务,能够很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加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富足,获得学习与奋斗的动力,明确自身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奋斗目标,实现自我发展,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所贡献的青年积极分子,实现人生价值。

二、红色故事在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怀中的实施路径

红色故事融入育人实践,在高校中要不断以行动为实践,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言行一致。就近年而言,红色故事学习是各级学生展示思想学习成果的重要内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把红色故事融入实践行动中,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悟和思考,同时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时事来强化教育成果。

(一)依托课堂教学渠道,渗透红色文化教育

红色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时代需求,而课堂是推进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活化红色故事资源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需求。用好红色资源,教师是关键,在进行教學设计时,教师要“眼中有教材”,要把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同时课程思政则是思政课程的有力补充,要以党史内容为主题,认真研读学科教材,依托红色故事资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红色文化教育元素,转化成思政课、通识课及专业课的鲜活素材,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创新了学习方式,又引导学生在教材解读中走进党史、学习党史、读懂党史故事,激发爱党之情。

(二)丰富第二课堂载体,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高校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要重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学校要利用校史、本地党史等多种资源,深入开展红色故事宣讲活动,引导师生积极传唱,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红色故事的学习与宣讲作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方式。可邀请老红军、老战士给学生讲述他们当年抗战中艰苦的生活、质朴的军民之情,让学生在前辈真实的红色故事中身临其境;还可以邀请红军后代讲述父辈的故事,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听着父辈的红色故事长大,在讲述先辈们当年艰苦朴素、不畏牺牲、无限忠诚、浴血担当、顽强不屈的战斗故事时,对学生铭记历史、担起重任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邀请本校教师进行校史分享、探访红色院系的历史与红色记忆。

同时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党员教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成立党员干部、普通党员、学生党员为代表的宣讲队,开设红色故事大讲堂,进班级、进校园、进社区等场所,以历史为时间轴,每月一主题,每学期一系列开展红色宣讲,进行理论的熏陶;也可号召广大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主动收集红色故事资源,再利用主题班会课将所收集的故事讲出来或者演出来,营造“人人学红色故事,人人讲红色故事”的浓厚氛围,从红色故事学习中汲取精神力量。

(三)开展综合社会实践,促进红色品质形成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守初心,坚持为人民服务的红色本质,同时要立足实际,通过学、思、践、悟,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能力,赓续红色血脉,传承时代精神,展现青年担当,使其坚定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红色故事如果只限于讲和解说,其效果是要大打折扣的。为了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有必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再现”重要革命历史事件,或通过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英雄纪念馆、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地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或通过打卡红色景点,收集红色故事,探访高校的红色基地,让青年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的游学中受到教育。这些都是可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这些真实存在的遗址比起单独的文字更能震撼青年大学生的心灵,更能激发他们的意志,铭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丰功伟绩。

在暑期“三下乡”“返家乡”“博爱青春暑期志愿服务项目”等社会实践活动中,可组织大学生志愿团队到家乡、到社区、到学校、到红色教育基地或红色景区挖掘红色故事,积极担任讲解员工作,身体力行地成为红色故事的学习者、讲解者和传播者,努力践行让红色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带动并辐射身边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故事讲解,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

红色基因在情境式浸润熏陶下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的血脉中,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校要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只有身体力行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将其化作内在。

(四)创新故事学习形式,让红色文化直抵人心

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的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进行,在课外也可进行,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红色故事时,不仅仅就故事讲故事,原封不动拿来就讲,而应关注在保留红色故事的真实性、思想性、知识性、生动性和针对性的前提下,加入艺术的创作,使红色故事的情节更加跌宕起伏,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同时实现“讲故事”与“讲道理”的有机结合,甚至可以以戏剧、影视、游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讲授,通过看和听等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红色故事给自己带来的感染和冲击;课后可组织学生诵红色诗词、读红色家书、唱红色歌曲、举办知识竞赛、自主创作红色故事集等活动,在丰富多彩的红色活动中体会革命先烈对祖国的热爱,对革命的坚持、对亲人的眷恋、对未来的期望。

此外,还可尝试将红色故事编排成剧本搬上舞台或者荧幕,使静态的历史以动态的方式走到大众面前,才能更具生机和活力,《恰同学少年》《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就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融入一个个故事,既讲述了党的历史,也传播了红色故事,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令他们在观看中产生了共情;或是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将曾经学习过、感动过的故事用当代青年的视角进行呈现;还可以将红色故事的改编演出作为专业实践方式。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日,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也是育人、传播思想的新途径。我们要学会借助网络媒体资源来讲好、推动红色故事的广泛传播。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各异的活动讲好红色故事,将红色种子根植每一位大学生的内心,助力红色营养,滋养精神世界,提升道德素养,激发其践行红色基因传承,成长为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持续奋斗、贡献力量的时代新人。

(五)创造和谐校园环境,加深红色精神融入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在学校方面,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创造。在改善校园环境的工作中,可以以改善课堂教学环境为主,改造生活环境为辅。例如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通过教师对教室空间进行一定的合理布置,不仅能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加强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在生活环境方面,可从宿舍、食堂与校园环境等方面入手。例如可以在校园宣传栏处张贴有关的宣传画报或红色故事,加大校园宣传力度,将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或是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让学生自发追求美好品德与信念,创造和谐的校园交流环境。在学校方面,也可以在某些红色节日与革命纪念日的特殊时间,举办有关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诉说红色故事,创造良好的校园交流环境,加强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联系,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与孤独感。通过这些活动与宣传,能够为校园创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让红色精神潜移默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加深红色精神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影响。

在日常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中,可以通过改编故事的叙述方式,让学生更加理解故事中传达的情感与道理。在红色故事的讲述过程中,要以人的经历作为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叙述交流与隐喻的叙事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带入自身,理解其中的人物经历与传达的红色精神。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叙述自身的经历,以方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路历程,并为日后的教育方向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学生的讲述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加强对学生精神建设的关注度,一旦发现学生陷入负面情绪,能够及时进行有关干预,防止学生出现不良的思想状况。此外,这种红色故事的叙事活动也能够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利用故事的隐喻讲述作为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方法,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更好地实现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目标。

(六)建立网上教育平台,打造爱国教育新模式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大学生接收外界信息多是依靠网络媒体。因此,学校方面可以通过建立网上教育平台的形式,打造“互联网+红色教育”的爱国教育新模式。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优质网络教育平台,能够很好地体现校园红色网络文化,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新时代奋斗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中心,以红色故事教育资源为辅助手段,发挥红色教育的正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网络文化教育的同时,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促进校园环境和谐。也可以通过校园微信公众号或视频号等公众平台,发布以红色故事为创作样本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贴近大学生网络传播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向的价值取向,加强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认同感,进而产生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可以通过建立网上课程师资队伍,结合时下热点,分析新闻时事,引导学生对热点时事树立科学的思想认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为培育奋斗精神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为实现奋斗精神培育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总结

在高校中开展有效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是我国青年大学生教育的重点,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确保我党红色基因、优良传统在当代青年中得以传承。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灵活创新地使用红色故事,让我们革命先烈的故事不仅留在文字中,还要流淌在青年大学生的心中,只有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继承先辈的意志,开创自己的未来,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事业发扬光大,将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不断推进。

参考文献:

[1]骆亦萱.红色资源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屈建达,吕瑞瑞,程学军.红色故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理论观察,2020(7):50-52.

[3]董明华.让红色基因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鲜亮底色[J].科幻画报,2021(9):215-216.

[4]操龙德,陈秋生.红色故事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重逻辑[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08-112.

[5]林泽红.用红色故事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03.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语言类社团厚植爱国情怀实践研究”(2020SJB1007)阶段性研究成果;本文系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作者简介:张子丽(1984—),女,汉族,江苏響水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周梅香(1972—),女,汉族,江苏滨海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研究、语言文学教学研究。

庄海龙(1988—),男,回族,江苏盐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情怀红色
红色是什么
赣鄱情怀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爱国主义教育
“五老”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