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融入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2023-12-20 18:39姚君朱倩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语文课程职业院校

姚君 朱倩倩

[摘           要]  通过对职业院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现状的系统分析,总结归纳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有助于不断完善职业院校语文课程设置,提高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养,从而使学生以自信、自强的姿态肩负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神圣使命,使新时代的职业教育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

[关    键   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职业院校;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09-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时强调,我们的教育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摒弃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拥有“四个自信”的孩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4年下发的《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教育部明确要求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1]。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新时代职业院校语文课程需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学生既能感受传统文学经典的丰富内涵和时代风采,又能从中汲取养分和力量,真正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精神、充分展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有志青年。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现代职业院校公共课教学中重要科目之一,发挥着培养学生思想品质、人文精神和审美品位等关键作用。

(一)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职业院校既要侧重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又要具有前瞻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职业教育从学历教育向能力培养的转型。因此,职业院校应自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生“文化自信”,这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未中断,其中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地域辽阔、文化迥异的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文化传承与民族复兴重要的精神保障,在新时代依然是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不竭动力和深厚基础。

(三)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有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是人,是基于人文性和发展性的,其实质不仅仅是技能教育,更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所谓“结构性失业”现象说明职业院校学生的实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匹配性。把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融入职业院校语文课程建设,对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培育时代新人大有裨益。

二、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主要问题和深层次原因

从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实际承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务看,思想认识、师资队伍、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亟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有效破解。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是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受市场需求影响,注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术性要求,重视特色专业建设,追求较高的就业率,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公共基础课的建设,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长此以往,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导致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这种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现象,功利思想严重,往往把职业教育看作学习技术、谋生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大量地学习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究其原因,由于某些院校的领导和高层管理人员对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价值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没有充分重视语文课程的应有地位。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未达标。语文课程的主体是母语学习,母语既是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即通过学习,学生在母语学习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染,体味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大多数职业院校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并不明晰,往往重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其人文素质教育性。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甚至部分职业院校没有将语文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使得语文处于边缘化的状态[2]。部分职业院校未开设语文课程,或者即便開设,也只是作为部分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仅限一学期且课时数较少。绝大多数院校采取选修课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可见职业院校语文课程设置始终未成体系,使得语文处于边缘化的状态[2]。

(二)从事传统文化教学的专业师资比较匮乏

一是师资力量不足。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教育是继承本国传统最重要的形式之一;从世界各民族的精神塑造来看,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阵地之一。在开设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中,职业院校经常出现人才储备不足,甚至无人可用等尴尬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科学有效的进行,不利于实现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3]。在部分职业院校中,语文长期被边缘化,很多学校在安排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时,甚至未专门配备专业的语文教师,有些学校虽然配备语文教师,但由于不受学校重视,发展前景不明朗,“有些教师直接转为行政岗位,这种情况不利于实现语文课程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4]。二是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亟须提升。在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但即便如此,目前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综合知识、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实践能力水平不高等现象。部分教师传统文化修养基础薄弱,人文素质积累较少,不能有效拓展和延伸语文教材内容,进而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现有语文教师多为中文类专业毕业,其他人文类专业出身的语文教师比重不高,这就造成一部分教师先天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有限、积累不够,在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往往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过多强调阅读、写作等基础素质的培养,并只能通过简单的文化背景介绍进行零散化、碎片式的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无法形成有效的、系统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渗透。

(三)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有偏差

职业院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的语文课程不够重视,一些学生可能关注到语文课程工具性、教育性等功能,但没有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现实价值。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较为难懂。职业院校的语文课中有许多经典的古诗文,其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古诗文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构词、词义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比较吃力,从心理上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也就忽视了其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二是多元文化的不良影响。由于文化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消极的文化因素极大地削弱了语文课堂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扭曲了部分学生的心理,使其过分追求金钱与享乐,过分看重学习的实用性而忽视了个人人文素质的提升。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5]。三是实用主义观念至上。受市场经济思想影响,为了能顺利毕业及受就业压力和经济的影响,学生往往也不太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更加重利、重直接实效。虽然他们也认为语文课有用处,渴望多了解传统文化教育,但相比外语和電脑应用等公共课,他们更看重后者。四是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干什么,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缺乏合理规划和深入思考。有些学生经常打游戏,甚至部分学生还会逃课旷课,这些现象对开展语文教学是极其不利的。五是学生学习渠道不够系统。大多数学生通过课堂、书报、网络媒体等途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碎片化了解,缺乏系统性,很难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习中。同样,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的教学场地、教材资源、教师团队、图书资源,或者地方文化和网络资源,但都相对有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四)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过于单一

一是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过于保守。部分教师不能有效利用现代化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是教师与学生缺乏双向互动。语文课堂多以教师为主体,未能紧密联系实际,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三是语文考核方式陈旧。课堂多以讲解古代优秀文本为主,为通过考核,学生只对优秀篇目进行死记硬背,学生的口语表达、语文实践和综合分析等能力未纳入考试范畴。

(五)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受到限制

受重技轻文思想影响,部分职业院校专业项目资金投入远大于文化项目投入,具体到传统文化教育领域的资金就更加捉襟见肘。调查得知,部分职业院校未开设语文课程,即便开设,对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师对教育创新性研究的积极性。

三、破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困境的有关对策建议

作为全国范围内建校最早的一批农林类院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在加强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形成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强化职业院校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

一是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无论是从社会发展需要、院校培养人才需求角度,还是从学生自我成长和发展角度来看,职业院校领导和师生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语文作为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既要注重文学性、工具性功能,也要注重教育性和人文性功能,要正确对待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价值。二是更加自觉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证明,校园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渠道,职业院校应该重视营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向上的校园良好风尚,语文教师和青年学生应该借着传统文化传承的东风,自觉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说员和宣传员。语文课堂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教学基本功,提炼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元素,用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引导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动的讲解和互动中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认识古代文学经典的当代价值和时代魅力,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创新。语文教师和学生应该“自觉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说员和宣传员,让更多学生喜爱语文课堂,用经典唤醒青年学子的责任心和使命感”[6]。三是持续加大传统文化教学的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是推动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语文课程建设的物质保障。为有效实现职业院校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应当加大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经费投入。职业院校应当重视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资金的专项投入和使用,积极推动相关经费合理、高效使用,提高专项文化经费的实际利用率和成果转化率,促进职业院校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二)不断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语文教师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骨干和关键力量。一是教师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职业院校语文教师只有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母语运用能力和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要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在文史哲艺以及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各有所长;要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学术功底扎实,理论分析能力突出,学术成果丰硕;要有较强的持续学习能力,教师应不断给自己充电,力求与时俱进地掌握更多传统文化知识,要不断提升教学思路、教学技巧,努力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温文尔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因材施教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师。二是教师要有优良的师德和精神品格。想要让学生真正体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有优良的师德和精神品格。这不仅是言传,更是身教,是以教师的身体力行来带动学生共同提升人文素养。三是职业院校要为教师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文化素质培训,提供学历深造等再教育机会,为打造更加专业、传统文化素养更高的语文教师队伍打好基础。注重加强与专业人士交流和学习,不断改进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着力提高语文课程质量。适当给予教师自主权,不拘泥于传统课堂模式,不断激发教师创造活力,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效。

(三)持续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

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了积极探索:一是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要成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链接方式。例如,适当引入诗歌朗诵、飞花令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通过不断交流观点,“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进一步突出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从而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7]。二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重视与当地历史文化相关的文学经典的选取,结合学生需求进行多角度解析,能够拓宽语文课堂教学的宽度和深度。比如,淮安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大量优秀文化遗产,包括包容开放的运河文化、卓越超绝的水工技术文化、浓郁的江淮地区民俗风情等市井文化、发达的工商业产业文化等文化资源。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探访大运河遗址、参观漕运博物馆、品味淮扬美食文化等活动,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素材。三是利用现代教育资源,不断革新教学技术。采用比较独特新颖的方法,“可以为学生创设灵活生动的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8]。例如,课前教师广泛收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提前发给学生预习;教学中播放多媒体,深化学生知识结构,组织学生集体探究;课后利用QQ、微信、抖音等媒体搭建师生共享平台,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路径。四是重点强化结果导向,不断完善考核方式。改革考试模式,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模式,增添在线学习成绩;设定合理的考核目标,增加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分值比重;实行多元化考核,通过撰写论文、分享读书体会、提交调研报告等形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检测。通过不断完善考核方式,切实提升语文课程质效。

(四)更加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研究表明,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实效。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进行了以下探索:一是丰富传统文化学习形式。安排经典诵读,古诗文具有非常美妙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诗文情感,体悟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之美,可以有效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青少年正处于“三观”转型关键期,多背诵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警句格言,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能够学到中国古人身上优秀的品质[9]。二是拓展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开设古文字和书法学习,象形字是通过摹写客观物象的形体来表义的。适当穿插古文字学习,有助于学生体会汉字和书法的形意线条之美,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邦,开展传统礼仪培训,可以让学生真正了解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有效引导学生重视礼仪文化传承。三是广泛开展文化推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学生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推广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举办“踏青吟诗 神交古人”系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诗歌吟诵,促进诗词爱好者交流;通过成语问答,展示学生文化功底;通过禮仪展演,交流礼仪学习成效;通过开展投壶和蹴鞠比赛,加深对文化的理解;通过开展文学讲座、读书沙龙、文艺汇演、汉字听写大赛、书画比赛等活动,不断升华学生尊崇传统文化意识。四是释放传统节日资源的潜在魅力。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充分证明,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充分利用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将节日与语文课堂结合起来。例如,针对新疆内职班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民族学生生源较多的实际,把少数民族的纳吾鲁孜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节日与汉族的端午、重阳、春节等传统节日有机结合,统筹组织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结束语

天有日月星,人有精气神。一个人,只有有了精神,才能立足于世;一个国家,只有文化强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职业院校要想提升语文教学质效,必须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潜力,不断革新语文课程,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方法,提高课程质量,注重实践拓展,营造良好氛围,不断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让学生汲取优秀文化中的精神内核,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树立和实现文化自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职业院校的传承和发展添砖加瓦。只有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断奋勇前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23-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 28_166543.html.

[2]张凯.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J].辽宁教育,2018(15):19-20.

[3][4]李华.高等院校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学的取舍[J].新课程研究,2012(8):15-16.

[5]于洪晶.在高职语文课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35):130-131.

[6]焦凤华,吉毛太,应成荣.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文学教育,2017(12):50-51.

[7]张玲.传承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语文改革的实践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8(8):14-15.

[8]陈文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J].作家天地,2019(19):60,67.

[9]眭婧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传承探析[J].风景名胜,2019(1):88-89.

①基金项目:2023年度淮安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融入职业院校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以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为例”(课题编号:2023SK120)。

作者简介:姚君(1986—),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职、高职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语文课程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