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认知因素影响深度学习的机制研究

2023-12-20 18:39沈佩菊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深度情绪情感

[摘           要]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研究“兴趣”“情绪”等非认知因素对深度学习的影响,探索促进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深度学习的方式,有利于解决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的定义和价值以及非认知因素的具体内涵,可知正向的情绪与情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集中力;高度的自我效能感与良好的学习态度可以让学生更有动力投入学习,更有耐心面对困难和挫折;高质量的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积极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充分的学习环境和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和工具支持,提高深度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基于非认知因素,开展深度学习机制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包括打造积极的教学学习氛围并利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情感教育;设计多元的教学学习项目并提供充分的反馈和鼓励;构建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网络,提供高质量学习环境和资源等。

[关    键   词]  非认知因素;深度学习;影响机制;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21-04

非认知因素,也被称为非智力因素,指的是在认知活动之外发挥作用的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对认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度学习,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思维更加深入,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更为系统和有意义的知识体系。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非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深入探索非认知因素在学生深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帮助教师和学校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培养方案。

一、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

(一)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

1976年,哥德堡大学教育学院的马飞龙教授和罗杰·塞里欧教授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这两个相对的概念,并发表了《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他们指出,当学生采用浅层学习策略时,往往只能获得对问题的表面回答,学习过程表现为机械的死记硬背;而当学生采用深度学习策略时,能够关注到文章的主题和主要观点,注意到内容的意义和结构。采用深度学习方法的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上更为深入,能够更好地回答问题,并且能够更有效、更持久地记住相关信息。随后,约翰·比格斯等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他们认为,浅层学习是指对零散的、无关联的内容进行机械记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脱离,学习效果较差。而深度学习则是学生主动理解、联系和建立结构的过程,涉及对基本原理的探究、相关证据的评估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发展[1]。

(二)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分析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2016年,我国提出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要求,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能力、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等素养正是依托深度学习的支撑。而高职院校开展深度学习教学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展开分析。

1.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首先,深度学习可以帮助教师增强授课效果,改进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同时,深度学习也可以帮助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相互反哺;其次,由于当前教师教育理论课程在授课方式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不佳。利用深度学习理论进行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改革的行动研究,可以创造更丰富、更有趣、更具启发性的教学环境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呈现教育理论的内涵和实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再者,通过深度学习,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更符合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的教育方案,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2.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深度学习能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深度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分析和应用学习材料,提升学习效果和成绩。第二,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种能力是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基础。第三,深度学习注重思维的深入和创新。通过深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和职业中的复杂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第四,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学生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所涉及的信息进行筛选、评估和整合,从而培养信息素养,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能力[2]。第五,学生通过深度学习,能够获得更全面、深入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和竞争力。深度学习培养了高职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日后工作中的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非认知因素对深度学习的影响

(一)非认知因素的内涵解读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W.P. Alexander)提出了非认知因素的概念。1940年,韦克斯勒(David Wechsler)在《美國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首次深入探讨了一般智力中的非认知因素,他指出了内驱力、情绪稳定性和坚持性等非认知因素在智力行为中的作用。而在我国,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认知开发,非认知因素及其相关问题引起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一般来说,非认知因素是指影响个体学习和表现的与认知能力无关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它们通常与情感、动机、态度、自信心、社交互动等有关,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选择、学习成果以及社会交往能力。例如,积极的情感和情绪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兴趣,而消极的情感和情绪可能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和自信心能够提高个体面对挑战和困难时的应对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效;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社交活动可以促进社交技能和合作精神的发展,促进知识的共享和深入理解等[3]。

(二)非认知因素对高职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机制分析

1.情绪与情感对学习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状态对学生的深度学习产生明显影响。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如喜悦、兴奋、幸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促进信息的加工和记忆;而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沮丧、压力)则可能导致学习动力下降,注意力分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受阻。

2.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态度的关系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和信任程度。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深度学习密切相关。当学生具有高自我效能感时,他们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学习策略,更有动力投入学习,更有耐心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学习效果;相反,低自我效能感则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学习焦虑和消极态度,影响深度学习过程。

3.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受到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支持包括家庭、同伴、教师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关心、支持和鼓励等,对学生的深度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学生在积极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情感支持和认知支持,提高学习自信,增强学习动机,推动学习的主动性和持久性。

4.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重要性

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对高职学生的深度学习至关重要。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舒适的学习氛围、适宜的学习设施和刺激性的学习材料等。这些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他们对学习任务的投入和探索;另外,充足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互联网等)提供了学习所需的信息和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

三、基于非认知因素的深度学习机制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策略

(一)打造积极的教学学习氛围

打造积极的教学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通过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提供支持和指导,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和乐观态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1.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积极放松的学习氛围可以鼓励学生表达情感和情绪,对于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班级会议或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分享个人想法、困惑和建议的平台,创设开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尊重,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表达他们的情感和情绪时,教师需要给予充分的倾听和关注。这种支持不仅仅是理解学生的感受,还包括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建议,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和被理解;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情感和情绪,教师需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和良好的沟通关系。教师需要主动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困难,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的环境,让学生更愿意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整体的学习效果[4]。

2.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提升个体优点、培养积极情感和塑造乐观态度的学科,它致力于从积极的角度研究和提升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在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素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以及个人项目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天赋和潜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可以引入积极情感的培养方法,如感恩训练、正念练习和情感调节等,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情感状态,培养他们的心理韧性和情绪调节能力;可以通过教育故事、案例分析和积极心态的培养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应对挫折和困难,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业表现和整体幸福感。

3.开展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表达和应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组织专门的情感教育课程,或者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情感教育,让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情绪管理和表达的技巧。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情绪的名称、特点、表现方式,教授学生情绪识别的方法以及情绪管理和调节的策略,例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寻求支持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减轻压力,并培养情绪智力[5];另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设定情感教育的场景,鼓励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积极表达情感,同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指导。例如,在讨论敏感话题或者解决冲突的情境中,教师可以示范如何合理表达和处理情感,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反应,尝试用积极的情绪表达、冷静的冲突解决方式以及充分理解他人的态度解决问题,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学习应如何处理具体的情感困扰和冲突。

(二)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学习项目

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学习项目,并结合挑战性任务、及时反馈、鼓励和学习策略等元素,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该具有一定挑战性,这可以帮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解决问题,增强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程度。在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时,应在学生能够应对的范围内设定,既要符合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要鼓励他们发展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可以设计探究式研究项目,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在一定期限内进行自主研究。他们需要自主收集和分析数据、查阅文献,并最终展示他们的发现,在探究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设计跨学科合作项目,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让学生合作解决一个综合性问题。例如,学生可以在科学、语文、艺术和班级管理等领域进行研究,设计和创建一个有文化内涵的班级物态空间。通过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可以安排创新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设计和制作一个创新产品或解决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或满足社会需求。学生需要运用他们的创造力、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并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这可以鼓励学生挑战传统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供充分的反馈和鼓励

通过及时提供具体、有针对性的反馈,并鼓励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过程,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6]。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测验、作业、项目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每项评估,应提供具体、明确的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的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明确未来的学习方向;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个人反思,让他们思考自己的学习过程、策略和结果。学生可以记录自己的思考、问题和解决方法,并与教师分享。基于学生的反馈,制定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另外,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反馈也是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同伴评价,讓他们在小组或合作项目中相互交流和反馈。这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供多元化的观点和建议,促进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改进。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元认知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系列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实现对知识的高度吸纳和深度理解。例如,可以教授学习目标的设定技巧,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达到的学习成果;可以教授学习计划的制订方法,帮助学生规划学习的时间和资源;可以教授整理与归纳的技巧,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整理成有组织的形式;可以教授提问的技巧,运用开放性问题激发被提问者更多的思考和回答,使用指导性问题帮助学习者建立问题解决的框架,提出逆向问题以促使学习对象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培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元认知能力,即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监控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偏好,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和挑战,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掌控学习过程,增强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并提高学习效果和成果。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偏好。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我在哪些学科或技能方面感到自信?”“我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学生可以思考自己的学习现状,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挑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确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将其具体化和可衡量化,从而更好地规划学习过程;可以教授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时间限制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资源,提高效率,减少拖延,并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可以引导学生主动监控学习的进展和困难,并帮助他们分析和调整学习策略。学生可以自主评估学习效果,找出学习中的问题和瓶颈,并采取行动来解决它们,从而更快地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

(三)提供社会支持和优质学习资源

1.构建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网络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参与课堂讨论,并给予及时反馈和肯定,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其次,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分享知识和经验。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讨论学习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或者设立学习伙伴制度,让学生互相监督和支持,共同进步;再者,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合作,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会议或者线上交流,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问题,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也可以提供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支持和鼓励,与教师共同合作,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2.提供高质量学习环境和资源

首先,学校应提供适宜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场所,确保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还可以投资更新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实验设备,提供各类学习资源,如图书、期刊、电子数据库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学习;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调整课程设置,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活动和案例分析。比如,通过调查、个人交流或课前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领域和学习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例如小组项目、实地考察、角色扮演、探究性学习、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概念;再者,学校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项目,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通过实践活动深化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实践机会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总之,关注非认知因素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以及其对教师教育教学方式的改进方向,并采用相应的促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为此,教师必须了解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偏好,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任务;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来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要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有趣的学习任务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要将教育理论与实际场景结合,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要给予学生及时反馈和认可,帮助他们明确目标、调整学习策略,并持续提供支持和鼓励。

参考文献:

[1]江曾奕.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大学生自适应学习模式构建与实践[J].大学,2023(16):131-134.

[2]高瑛.项目驱动让师生走向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23(Z3):181-182.

[3]周成,周立君,周立强.论非认知因素与有效学习[J].学周刊,2019(8):16-18.

[4]董晓晓,周东岱,黄雪娇,等.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学设计路径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1(4):55-60.

[5]李红梅.浅析非认知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1):107-108.

[6]王靖,崔鑫.深度学习动机、策略与高阶思维能力关系模型构建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6):41-52.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2021年度课题“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的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1698)。

作者简介:沈佩菊(1977—),女,汉族,江苏海门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

猜你喜欢
深度情绪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情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深度观察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