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北斗赋能的“大数据+北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12-20 18:39程仁芬钟兴钢刘珠文谢成凯胡寿孝董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北斗贵州省岗位

程仁芬 钟兴钢 刘珠文 谢成凯 胡寿孝 董芳

[摘           要]  大数据与北斗技术的融合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创新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行业对于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岗位新需求。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和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从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着手,分析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新趋势以及北斗应用产业链,提出北斗赋能“大数据+北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关    键   词]  北斗赋能;“大数据+北斗”;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65-04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大数据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政务、工业、金融、交通、卫星通信导航和空间地理等行业,成为业界热点。而北斗技术,则是我国卫星通信导航领域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北斗通过为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时间、天气等信息,为各种应用领域提供了更加精确的数据来源,拓展了大数据产业链。大数据与北斗技术的融合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满足行业对于大数据专业人才岗位的新需求。本文从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着手,分析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新趋势,提出基于北斗赋能的“大数据+北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900多所高职院校开办大数据技术专业,在贵州省内也有26所高职院校开设,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46所的57%。在我们调研的学校中,发现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不够精准,企业调研不够充分,岗位面向狭窄或者长期没有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等问题,导致毕业生岗位能力与行业需求产生了较大的差距。

(一)大数据产业链图谱

根据中国通信院发布的《大数据白皮书(2020年)》,大数据产业是指以数据及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价值为核心生产要素,通过数据技术、数据产品、数据服务等形式,使数据与信息价值在各行业经济活动中得到充分释放的赋能型产业[1]。大数据产业链图谱主要分为基础支撑层、应用软件及服务层、融合应用层。(1)基础支撑层包括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和底层云资源管理平台。(2)应用软件及服务层围绕数据资源,面向各类应用行业和市场需求提供软件产品和技术服务,按数据全生命周期可分为数据交易、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和加工、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数据安全、数据运维六个环节。(3)融合应用层包括为政府政务、金融、健康医疗、工业、交通、能源、空间地理服务等各类行业提供的大数据整体解决方案以及与各行业紧密相关的大数据产品[2]。

(二)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注重的是学生技术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紧密结合产业的发展,满足岗位不断发展的需求,使学生的技能与岗位匹配,实现近距离就业。我们对贵州省内22所高职院校的大数据专业进行了调研,发现大部分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都是在大数据产业链的应用软件及服务层,培养岗位面向集中在数据运维(73.1%)、数据分析和可视化(69.2%)、数据处理与挖掘(50.0%)等几个环节(见表1),这种现象导致了下列问题:

1.人才培养所面向的产业覆盖面狭窄,各院校都集中在几个职业岗位进行培养,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不可避免地出现雷同,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同质化严重。

2.专业面向的产业链相对狭窄,无法拉开上下游产业,造成毕业生就业相对拥挤,就业面不易拓宽。出现了企业需要的人才招不到,而学校培养的人才没企业要的尴尬局面。

3.人才培养目标过于集中,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面向岗位和课程项目方面难以形成自己的特色。

综上所述,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结合产业链的发展而变革,需要向产业链的下游融合应用层进行拓展,结合各种场景应用采取“大数据+”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北斗赋能的“大数据+北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策

(一)中国北斗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北斗系统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指出:“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47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新时代的中国北斗,坚持在发展中应用、在应用中发展,不断夯实产品基础、拓展应用领域、完善产业生态,持续推广北斗规模化应用,推动北斗应用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促进北斗应用产业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健,基础持续夯实,形成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等完整型谱,软件、算法等完全自主研制,构建国家检测认证体系。国产芯片出货量超亿级规模,国外同类芯片支持北斗系统,形成良性发展态势。行业领域全面覆盖,应用深度持续增强[3]。”我国卫星服务业中卫星导航服务是市场规模占比最高的行业,卫星导航服务将带动下游多个应用领域市场的拓展,导航服务在卫星应用市场规模中的占比将越来越高。

(二)北斗产业群辐射带动力增强,应用深度的广度持续拓展

2021年,我国北斗产业集群呈现出日益强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带动效应,其在广泛范围内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不断地拓展。这一集群在多个行业、部门和地区,不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政策层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十四五”规划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出这一趋势的是《2022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所提供的数据。根据该白皮书的数据显示,我国卫星导航服务行业涵盖的单位总数约为14000家左右,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50万人。专家们对这一庞大数字的解读与展望仍然蕴含着深刻的未来挑战。他们预测,这个50万的从业人员数目远远不足以满足未来日益复杂多样的北斗应用市场的需求。据估计,未来将需要大约40万人的人才储备来填补这一巨大的人才缺口。

面对这一人才缺口,建立一套完善的北斗应用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这个体系需要兼顾广度和深度,不仅包括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将更多的资源和关注投入到培养未来北斗应用领域的专业人才中。这一培养体系必须具备长远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技术革新,确保北斗产业集群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贵州省内北斗应用产业链分布概况

1.北斗通信应用作为一个广泛而多元化的领域,涵盖了多个关键要素,包括北斗相关的通信地面设备、通信终端、移动通信服务、电视广播服务以及通信解决方案等。这个领域的多样性使得它在各个行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北斗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和蓬勃发展。在这个广泛的领域中,贵州省的北斗通信应用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仅占整个产业格局的15%。这一相对较低的比例反映了贵州省在北斗通信应用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尽管如此,贵州省在北斗通信应用领域仍然具备巨大的潜力和机会。

随着北斗产业集群的日益壮大和国内外市场的扩展,贵州省可以在北斗通信应用领域寻求更多的合作和创新机会。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发新的通信设备、终端和解决方案,贵州省有望在这一领域中逐步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贵州省可以加大对本地北斗通信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它们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提升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其次,积极促进跨区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引进外部资源和合作伙伴,推动贵州省北斗通信应用领域的技术迭代和产业升级。最后,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更多具备北斗通信应用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贵州省北斗通信产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2.北斗导航应用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性的特点,涵盖了一系列关键要素,如北斗相关的导航硬件、测绘仪器、导航地图、高精地图、导航定位软件、高精度定位平台、导航定位服务及解决方案,以及位置服务及解决方案等。这个领域的广泛涉及使得它在各行各业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推动力。在这个多元的领域中,贵州省的北斗导航应用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占据整个产业格局的40%。这一相对较高的比例显示出贵州省在北斗导航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领先地位。贵州省的北斗导航应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和解决方案提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

尽管已经取得了顯著的进展,贵州省在北斗导航应用领域仍然需要持续保持创新和发展的势头。随着北斗产业的不断演进和市场的变化,贵州省的企业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包括推出更加智能化、高效率的导航硬件设备,研发更加精准、实时的导航地图和定位服务,以及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行业和用户的需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贵州省可以继续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北斗导航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共享资源、分享经验,贵州省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机会,还可以加强对人才培养的投资,培养更多具备北斗导航应用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4]。

3.北斗遥感应用涵盖了多个关键要素,如北斗相关的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遥感硬件、遥感软件、地理信息软件、数字孪生软件、遥感测绘服务,以及遥感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地理信息应用服务及解决方案、数字孪生解决方案等。这个领域的综合性质使得它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领域中,贵州省的卫星遥感应用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占据整个产业格局的45%[5]。这一相对较高的比例反映出贵州省在北斗遥感应用领域已经走在产业发展的前列。贵州省的企业在遥感技术、应用方案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都表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贵州省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卫星遥感应用领域的创新和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共享资源、分享技术和经验,加速解决复杂问题,并提供更加综合的解决方案。同时,贵州省也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投入,培养更多具备卫星遥感应用领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增长。

(四)以大数据+为基座,开展北斗赋能研究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北斗技术赋能大数据,提供更加高精度的时空数据服务,充分利用数据的价值。北斗技术近年已向纵深发展,随着北斗技术在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场景的应用[6],基于“大数据+北斗”的服务模式已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北斗技术近年已向纵深发展。随着北斗技术在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场景的应用,基于“大数据+北斗”的服务模式已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需要建立一种新型“大数据+北斗”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掌握足够的计算机技能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北斗技术有一定的深入了解。

(五)基于北斗赋能的“大数据+北斗”人才培养模式

1.确定“大数据+北斗”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企业调研,结合贵州省内北斗应用产业链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北斗遥感应用作为“大数据+北斗”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遥感数据采集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导航地理数据采集、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室内外定位技术,具备较强的北斗数据处理和挖掘能力,除了为大数据行业提供数据运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服务外,还能够为基础测绘、应急测绘、交通物流、能源勘测、动态监测等方面提供优质的位置信息服务,成为“大数据+北斗”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2.定位专业人才培养面向岗位。在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中,职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关键环节,而这种培养的基础在于对岗位需求的深刻理解。岗位需求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还是确保人才能够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前提。因此,在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紧密结合岗位要求,从而确保毕业生具备符合市场需求的实际职业能力。本专业所面向的初始岗位涵盖多个方面,如数据采集员、数据标注员、信息系统运维员、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师、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处理工程师以及高精度地图制图员等,这些岗位的职责涵盖了数据采集、处理、系统运维等多个环节,要求人才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本专业还将面向更加广泛的目标岗位发展,这些岗位包括大数据采集工程师、大数据挖掘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工程师、高精地图应用工程师、测绘工程师以及航测工程师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岗位对于数据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要求愈发复杂,需要具备更高级的技能和综合能力。随着行业的发展,本专业还面临着更具挑战性的发展岗位,如大数据运维工程师、北斗技术支持工程师和云数据处理师等,这些岗位需要人才具备深入的专业知识和跨领域的综合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需求。

3.开设“大数据+北斗”课程项目。通过参与各种项目,学生能够在真实实践中更深入地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积累宝贵的应用实践经验和技能。项目化的学习环境将课堂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学生能够在项目中面对真实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场景中。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该专业的课程项目设计中,我们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策划,确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项目,其中包括Hadoop集群设计与开发、自动化运维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预处理技术、大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北斗与GNSS系统概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遥感数据采集与处理、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及应用,以及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这些项目将涵盖从数据采集、处理到分析和应用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参与这些多样化且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自己在“大数据+北斗”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些项目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实际工作环境。

4.实施专业教学改革。在构建基于大数据与北斗技术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改革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教学方法的创新,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一系列创新的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能够让学生参与真实的项目,并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体验、成长,案例式教学则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此外,学科交叉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将北斗技术应用相关项目融入教学实训中是一项关键举措。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问题,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这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具体和实用,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结合“大数据+北斗”的实际应用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阶段,可以选择与实际应用紧密相关的课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方案的开发中。同时,强化毕业设计阶段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束语

大数据和北斗技术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相关行业对于相关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大数据+北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面向岗位、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适应力强的“大数据+北斗”的复合型人才,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何宝宏.大数据白皮书(2020年)[R].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

[2]彭琪瑶.2021年中国卫星遥感行业概览[J].头豹研究院,2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R].北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2022.

[4]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R].北京: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咨询中心,2022.

[5]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案例[Z].北京: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2018.

[6]尹霞,张冠勇,凌旭,等.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农机化综合研究,2022(19):176-179.

①基金项目:本课题得到2022年贵州省教育规划青年课题“基于北斗赋能的‘大數据+北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o.2022C043)资助。

作者简介:程仁芬(1990—),女,土家族,贵州铜仁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职业教学研究。

刘珠文(1991—),女,汉族,福建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职业教学研究。

谢成凯(1990—),男,汉族,贵州黔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胡寿孝(1992—),女,汉族,贵州遵义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职业教学研究。

董芳(1956—),男,汉族,贵州贵阳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职业教育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钟兴钢(1988—),男,汉族,贵州六盘水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职业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北斗贵州省岗位
北斗和它的N种变身
贵州省种公牛站
北斗时钟盘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