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综合干预策略研究分析

2023-12-20 18:39毛玉翠张福敏张榴红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五年制立德心理健康

毛玉翠 张福敏 张榴红

[摘           要]  目前,我国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存在严重的手机成瘾问题,而这一问题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基于此,以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立德树人视野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综合干预策略,提出了学校、家庭、医院协同育人的综合性干预手段,希望可以为各班主任、专职教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  立德树人;五年制高职;手机成瘾问题;综合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73-04

本次研究课题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导向,调查了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手机成瘾状况。在一系列调查中,认为学校应坚持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为基本原则,发挥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协同价值,促进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衔接与深度融合,致力于通过综合干预策略,改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格局,坚定学生的思想及信念,助力学生品德提升。

一、项目研究背景

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常规的智能手机具备拍照、娱乐、休闲、消费、通信等多项功能,可以满足大多数人的生活、娱乐需求,也成为我国青少年群体最为主要的上网设备。而智能手机的过度使用甚至成瘾问题,并非我国的独有现象,而是一个世界性话题。美国、日本、奥地利等国家,经过了一系列研究和调查,发现国外有超90%以上的青少年拥有属于自己的智能手机,且在青少年群体中,手机成瘾的问题日趋严重。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至202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日常使用智能手机的上网比例高达99.7%,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30.6%。

五年制高职技术院校,主要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面向初中毕业生群体,开展五年连贯式培养教育,并为其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是一类大专层次的教育。与传统高等职业教育略有不同,五年制高职教育融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学生入学时年龄较小,依然处于青少年阶段。这部分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生理与心理均处于发展阶段,自制力严重不足。经调查报告显示,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专业70%以上的学生,每日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超过五小时,且大部分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表明,自己会在无意识或相对无聊的情况下,不由自主地掏出手机浏览新闻、短视频或社交平台的消息,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状态已经成为自己的“日常习惯”,若手中没有智能手机,则会感觉时间漫长、生活无趣,无法打发时间,已然出现了“成瘾”状况,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学习及生活,也直接反映出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严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会对高职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造成困扰,继而造成一系列社会性问题。故此,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制定行之有效的综合性干预策略极有必要。

虽然在中国知网上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关键词的公开发表论文数量极多,但不难看出,这类公开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均以大学生群体或中学生群体为主,以五年制高职学生为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献仅38篇,其中,从立德树人角度研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论文仅4篇。

中国知网中,以“手机成瘾”与“手机成瘾+干预”作为检索词,分别检索,并统计2005年—2022年间的文献数量如下图1所示。不难看出,目前针对手机成瘾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而手机成瘾干预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大部分教研人员的研究方向更偏向于“手机成瘾状态的心理成因”,而研究对象则多是青少年、大学生群体、新生代农工、中小学生、留守儿童等。综合而言,五年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相关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从立德树人与心理育人角度,研究五年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干预策略的文献与报告则更为稀缺。

二、國内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国内对手机成瘾问题的研究起步相较国外较晚,且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学生、大学生为主。如戴艳的调查结果显示,常州市某大学大学生在课堂中手机使用率高达90%,其中,有10%左右的学生在课堂中会选择带两部手机,其中一部用于上课,另一部则用于娱乐。王晓君等人对我国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率做出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护理专业学生的手机成瘾率为25.1%,远高于国外同专业学生的手机成瘾率,其中女性手机成瘾率为27.2%,男性手机成瘾率为22.1%。由此可见,国内护理专业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相较严重。

国内研究者也对手机成瘾造成的危害做出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群体过度使用手机或形成手机成瘾状态后,不仅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育,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影响。例如,黄冬梅在调查报告中提出,存在手机成瘾现象的学生,近视检出率极高。章宝丹的研究结果发现,部分手机成瘾的大学生在使用手机时,使用耳机的方式不当,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学生的听力,且手机成瘾率与学生的睡眠质量成反比,手机成瘾越严重的学生,其自身睡眠质量越差。因此手机成瘾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而针对我国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与手机成瘾问题关系的研究,则以聂光辉等人为代表,他们以广东医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存在手机成瘾问题的医学生群体中,睡眠质量有问题的人数占比高达74.9%,而存在抑郁状态的学生比例更惊人地达到59%。聂光辉等人对此类现象作出了相应解释,如医学生群体的学业繁重、精神压力过大,这部分学生可能会在夜晚出于娱乐补偿心理,过度使用手机,自然会缩短睡眠时间。长期的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便易导致学生出现抑郁状态。而顾俊娟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出现手机成瘾状态的学生,通常会同时存在学习倦怠性,这类学习倦怠性除手机成瘾的直接影响外,也有因手机成瘾问题降低学生睡眠质量而造成的间接影响。

除抑郁状态睡眠质量等影响外,手机成瘾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继而引发焦虑等其他负面状态,降低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杨笑颜等研究人员对952名大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在生活中有社交焦虑感、孤独感的学生,会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或其他负担,将网络环境作为纾解个人情绪、释放压力的主要场所,用网络环境代替现实生活,缓解内心的焦虑、不安。相比而言,这类学生则更容易形成手机依赖或手机成瘾。黄凤则在研究中发现,社交焦虑、认知失败与手机成瘾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情绪调节的自我效能感则与其存在负相关关系。在机制学的研究中发现,存在具备成瘾行为的青少年大脑前扣带皮层中,Y氨基丁酸和谷氨酸-谷氨酸成失衡状态。此类器质性变化,也可能与手机成瘾导致的抑郁、焦虑等临床症状有关。

目前,我国对青少年手机成瘾问题的干预策略主要可分为心理干预、运动干预。在心理干预中,包括团队集体性辅导及单独咨询,且常见的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动机干预治疗及正念行为认知治疗法。如多数学校在校内设置了专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训练、意志控制训练课程等。而运动干预则以体育锻炼户外拓展训练为主,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可有效预防颈椎、腰椎或近视等疾病,有助于缓解抑郁或焦虑等状态,适宜的体育锻炼还可以促进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降低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

三、五年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形成机制

手机成瘾问题的形成机制包含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为互联网平台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在公众群体中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多功能性及其便利性以及在互联网平台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带给学生的精神刺激。而内部因素主要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以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或个人活动。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或没有必要处理的事件时,会选择“玩手机”这种方式打发时间,长此以往,形成固定习惯后,便会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最终,手机成瘾的症状往往表现为学生对手机无法控制的渴望,不能自在玩手机时,造成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过分忧虑、焦虑等精神状态。

整体来看,形成手机成瘾问题的外部因素可以被归类为诱因,但这类诱因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此,立德树人视野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综合性干预策略,必须从手机成瘾机制的内部因素入手。

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这部分学生依然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受其年龄特征影响,学生的自控力较弱,部分学生会在接触虚拟网络世界后便沉迷其中,而依旧处于青少年阶段的五年制高职学生自控力不足,最终便会形成成瘾状态。

四、讨论与意见

本课题以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学生为例,在立德树人视野下,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设计了以学校、家庭、医院三方协同作用下的综合性干预策略,致力于探索干预周期更短、作用效果更明显、针对性更强的干预方法,坚持为社会培养具备“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医者精神的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本次研究使用了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探究了立德树人视野下,在学校育人、家庭育人、医院育人的三方协同作用基础上,制定的针对手机成瘾综合干预策略的实用性、适切性、有效性,经汇总分析、讨论、總结后,得出了如下建议。

(一)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论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是当前阶段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教育始终离不开育人,立德树人不仅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教育行业中的实践与创新,是国家对各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需求。因此,校方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完善课程思政教育,加强课堂主阵地的指导作用,分析市场及行业发展现状,对接岗位需求,确保学生可以在完善、系统的课程思政教育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树立较高的道德意识、职业素养,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为具备独立人格、健全思想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控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学习的道路上,能始终坚定个人的思想及信念,提高自身的认知与格局,避免人生走向虚无主义、享乐主义,使学生真正成长为可担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校方需要明确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根本需求,坚持五育并举,积极完善课程思政策略,确保思政携手专业课教学,重点关注并培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强化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加强医风、医德教育,塑造学生的品格,浸润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对医护职业的认知与理解,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格局,使学生具备一名医者应该具备的专业品质与医者精神,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果。

结合专业素养,即“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采取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保障学生的情绪稳定,传授学生管理负面情绪、消极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确保学生可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思政课教师应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合作,并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信息化网络课程,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教学,坚持培养学生医者精神,推动三全育人的纵深发展。

(二)建设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开展系列班会、团课教育及体育运动

校方需要完善班级及校园文化的建设,积极开展系列主题班会或团课教育。

从班级角度看,各班班主任教师应每月开展心理教育主题班会,班会中需反复提醒手机成瘾的危害性,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师可以在主题班会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心理健康报刊,或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或游戏活动,以此培养、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还可以结合本专业课程特征,在主题班会中带领学生共同学习护理礼仪。班主任需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沟通,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健康状态及日常的生活学习状况,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掌握学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性志愿服务活动,如在周末、假期,带领学生到社区或养老机构,参与测血压、心音听诊、健康宣教等志愿活动,既能为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又可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并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这类具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为学生积累亲自动手操作的经验,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再“无聊”“孤独”,让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占据学生的空闲时间,可以有效改善手机成瘾问题。

从学校角度看,校方应建立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定期推送心理健康知识,聘请教育专家到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印发心理健康手册,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渐渐意识到手机成瘾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做出改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方也可每月开展团课教育,邀请心理专业教师或医者到校授课。

此外,学校需要意识到身体健康教育在手机成瘾问题干预以及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与体育教师协作,设计合理的体育活动,优化体育健康干预策略,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适量的体育运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焦虑、紧张、抑郁状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状态,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感受酣畅淋漓的快乐体育事项。

(三)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优化心理健康教育

实际上,心理育人是新时代下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简而言之,立德树人是心理育人的成果、归属。而心理育人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必要途径。五年制高职院校是高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我国的工匠孕育摇篮。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各院校需要完善课程思政教育,发挥心理育人的核心价值,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坚持育心、育德的高度统一。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力度,完善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及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坚持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上,为祖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青年,确保校内学生有着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职业道德素养,真正成长为可担负时代发展、大国跃进任务的高品质人才。

学校应在校内建立心理咨询室,并为学生发放自测量表,如手机成瘾指数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认知倾向量表,要求学生基于个人实际情况,认真填写后统一上交,由教师从中筛选出目前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并为其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及治疗方案。轻度手机成瘾学生,可在意识到个人问题后主动寻求教师帮助,到校内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学校需打通校企合作路径,强调医院协同育人效果。本研究中,学校与校企医院合作,开通心理健康诊疗绿色通道,共同开展了心理育人工作,并联合学生家长,结合家庭教育的力量,共建三方育人机制,进一步拓宽了校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强化了手机成瘾干预效果。

家庭教育方面,各班班主任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为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及手机成瘾问题,讲述学校、家庭、医院三方的协同育人计划,让校内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连,构建起完整、立体、系统的教育环境。在三方的携手共进下,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并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

此外,若校内存在重度的手机成瘾学生,或手机成瘾行为与其他心理健康疾病共存的学生,则需积极转至校企合作医院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

五、结束语

目前,手机成瘾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各学校必须针对不同学生制定手机成瘾问题的综合性干预策略。立德树人视野下,针对五年制高职护理系高职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综合性干预策略,应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强化课程思政水平,结合专业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环境及文化影响,优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班级活动,组织团课教育,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并适当组织体育健康运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让学生多参与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最后,明确立德树人与心理育人之间的关系,优化学校家庭医院的三方协同路径,建立校内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方可逐步改善五年制高职学生的手机成瘾问题。

参考文献:

[1]宗红利,司琦.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综合干预策略构建:基于社会生态模型[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66-70,76.

[2]曹维娜.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的危害及对策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5):49-51.

[3]李恩亮.高职学生手机网络成瘾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

[4]邹非.青年学生手机成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高职学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52):217-224,227.

[5]齐力.大学生手机网瘾成因量表调查分析:以高职大学生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8):104-106.

①基金项目:2022年度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立德树人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综合干预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护理系为例”(项目编号:ZYB3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毛玉翠(1988—),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研究生在读,讲师,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護理心理、老年护理。

张福敏(1984—),女,汉族,江苏邳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医学教学。

张榴红(1990—),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五年制立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五年制高职企业实习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