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7S”学生管理新模式构建研究

2023-12-20 18:39李建文许益凡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2期
关键词:要素协同育人

李建文 许益凡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尤其是教育部等六部委有关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实施以来,高职院校生源规模越来越大,生源层次日趋复杂,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传统管理模式在育人成效方面的弊端日渐凸显。探讨研究协同理念下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抓住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多要素协同参与,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7S”学生管理新模式,构建“一中心-六主体”的“7S”学生管理新理念,分析多要素协同效应下“7S”学生管理模式的内涵实质,探讨搭建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四平台-四协同”多维评价机制。

[关    键   词]  协同效应;“7S”;学生管理;育人成效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2-0081-04

一、前言

伴随着国家有关高职院校百万扩招工作方案的持续落实推进,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结构也日趋多样,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很多地方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持续吃紧,单个班级规模不断擴大,以笔者所在的省级示范高职院校为例,平均每班学生数已经从2015年的25~30人上升至2022年的45人左右,生源结构中包含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生、退役军人、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多种成分,这就给传统模式中“学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这种单一主体下的纵向线性学生管理体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多重管理要素的协同参与,多维成长空间的齐抓共管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中将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缺乏先进的思想理论指导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以辅导员为主,绝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起步较晚,尽管近些年随着辅导员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管理队伍的整体发展非常快,但是和“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或者说显著落后于高职教育整体的发展需要,学生管理工作主体仍停留在传统经验层面,缺乏对职业院校学生管理、班级管理、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系统化、专业化分析,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支撑,导致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繁重,疲于应付事务性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推进过程中出现了有心无力的现象。

(二)学生管理方式和理念落后

“学校分管学生工作领导—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框架下的纵向线性学生管理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乃至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工作方式,其优点在于分工明确,直达目标,但缺点也很明显,功能单一,有助于政策制度的上传下达和锻炼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的个体工作能力,却极大地忽视了管理过程在学生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育人功能,缺乏对于学生管理中“育人要素”的挖掘,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和构建优质团队,难以助力“生生皆可成才”目标的实现。

(三)缺乏有效的联动评价机制

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完成任务,对于工作开展的现状缺乏实证分析和思辨研究,尤其是缺乏对育人成效的多维度联动评价,对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要素的潜在联动效应缺乏必要的协同分析,也就很难让学生管理工作真正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育人目标,这和“一体化领导、专业化运行、协同化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也是相违背的。

三、协同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7S”学生管理新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一中心-六主体”的“7S”学生管理新理念

通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基本生态位的分析,将学生管理工作沿学生成长时间轴为主线,关联多个成长空间,主要涵盖了2个维度、3个主体、若干要素,即时间、空间2个管理维度,家庭、学校、社会3个管理主体,课内、课外、吃住行、学做玩等若干与学生管理成效有关的联动要素,进而在“三全育人”理念为统领性的框架内,从根本性、基础性、主体性、目标性、倡导性、导向性六个属性着手,全方位联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的关键影响要素,构建以三守、三友、三导、三感、三自、三成为子系统的多维网状一体化学生管理新模式,“7S”分别对应三全、三守、三友、三导、三感、三自、三成,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多个维度完成对高职院校学生育人环节的全覆盖,实现对学生管理工作理论和实践做法的系统化与体系化构建。如图1所示。

(二)多要素协同效应下“7S”学生管理模式的内涵实质

1.三全:以“三全育人”为中心,坚守立德树人宗旨

三全,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理念。这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中心和宗旨,一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都应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育人工作贯穿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平时学习、日常生活到毕业教育、社会教育,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生源的具体特点,采取切合实际的育人手段与育人方法,并且能够做到实时调整,有效衔接不同育人阶段的具体任务,利用好丰富多样的育人载体,做到对学生管理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因此,在立德树人这一育人宗旨下,“三全育人”理念必须全过程融入,在整个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占据统领性的地位,其他六项管理子系统必须围绕“三全”来开展。

2.三守:以遵纪守规为根本,强化纪律规矩意识

三守,即守礼、守纪、守信。这是青年大学生群体做人的根本原则,也是学生管理中最为根本性的一点。培养纪律规矩意识是维护学校良好学风与校风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也是一切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要以培养学生的“守礼、守纪、守信”为根本,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首先要发掘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重视法纪教育、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法治氛围;其次要强化家校联动,引导家庭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觀,既要关心子女学业长进,又要重视思想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养成;最后要充分利用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与主渠道作用,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在积极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刻苦学习,确保教育质量,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3.三友:以学会交际为基础,营造和谐成长氛围

三友,即舍友、班友、校友。高职院校学生走向社会需要具备多种能力,其中人际交往能力是最为基础的一项能力。“三友”是大学这个“小社会”中最基本的社交圈,对于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品质,进而更好地由象牙塔走向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每一名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最为基础性的一环。学生在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活动模式、学习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让生源复杂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快地融入全新的生活,必须引导学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由小及大,正确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舍友圈、班友圈、校友圈,锻炼提升自己的沟通交际能力,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4.三导:以方向引导为主体,发挥管理育人功能

三导,即学习引导、生活指导、身心训导。高等教育的主体在于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和专业素质双提升,教育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教育,因此,“三导”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体工作,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的教育层次相对较低,生源质量和整体素质相对研究生、本科阶段而言,在管理难度上也更大,学生的自主管理、自律意识相对更加欠缺,因此“三导”工作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教育管理人员既要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也要做好日常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身心等多个层面发挥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全方位的进步和提升。

5.三感:以情感认同为目标,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感,即归属感、获得感、安全感。学生管理的目标是为了通过科学、积极的管理方法,让学生在被教育、被管理的过程中收获幸福人生,而“三感”则是学生管理取得实质成效的直接体现,因此三感的培养是学生管理的目标。具体来讲,高职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在民族认同、社会认同、学校认同、企业认同等方面的归属感,培养学生在学习归心、活动归队、言行归一等方面的获得感,培养学生在他人呵护、自我保护、集体维护等方面的安全感为目标,这样才能让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始终保持在稳定的、明确的方法路线上不断进步。

6.三自:以能力培养为倡导,助力学生自我成长

三自,即自我意识、自主行动、自寻出路。从发展性的角度看,正确的教育管理应该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受教育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掌握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因此,在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当灌输倡导对学生“三自”能力的培养。在相关教育管理实践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为主要内容的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学生以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自主行动能力,培养学生以自寻实践、自寻就业、自寻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自寻出路理念。通过“三自”意识的倡导灌输,让学生走出校门时能够更好地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大环境。

7.三成:以全面提升为导向,优化整体育人成效

三成,即成长、成熟、成功。管理的目标是育人,育人的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特别是在传统的纵向线性管理模式中,机械的事务性工作几乎占据了底层学生管理人员的大部分精力,即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90%以上,直接导致对育人目标的忽视,而在本质上而言,课堂学习仅仅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部分,大学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对学生身心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三全育人”理念所倡导的也是对多要素的全面整合和高效利用,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贯穿于学生课内、课外、吃住行、学做玩等多个维度空间,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终极导向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能力的成长、身心的成熟、人生的成功,这与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是不谋而合的。

(三)构建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四平台-四协同”多维评价机制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生源渠道复杂,因此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事无巨细,必须做到对多要素、多维度的全方位覆盖,且要保证各要素之间发挥多维协同效应,这样才能让各项管理措施更好地取得实效,所以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显得尤为必要。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生态位分析和目前主要目标评价方法现状,我们认为应当从专业教学平台、网络媒体平台、校园文化平台、职业实践平台等几个角度出发,利用专业教学平台中反映出来的专业技能成长与教学成效评价、网络媒体平台中反映出来的学生思想动态与社会舆论反馈、校园文化平台中反映出来的主流意识形态表现和办学治学效果、职业实践平台中反映出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人发展规划等要素,全方位反映学生管理各要素之间在组织协同、制度协同、环境协同、队伍协同等方面的管理实效。通过“四平台-四协同”多维评价机制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多维网状一体化”推进工作的更快完善。如图2所示。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多要素协同一体化转变的意义

(一)促进传统工作理念革新,提升学生管理整体效能

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多要素一体化学生管理模式中,精准抓住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使得各级管理主体之间可以不单单以主观利益诉求为基准,做到有序协同发展,进而进一步促进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组成部分之间的同向合作与互相配合,可以避免或减少内耗,提高相关要素和系统在协同工作中的效能与互补效应,使得系统功能放大,最后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整体效能的良性提升,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育人成效能够得到更加积极的体现。

(二)拓展职教人才培养视野,助力高职教育发展改革

就当前的高职院校工作现状分析,高职教育的基础工作是管理,管理是高职教育整体中最基本的育人环节,同时也是大学生实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综合发掘和育人成效有关的多种具有协同效应的管理要素,并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当中,构建优质管理体系和管理团队,造就高效管理效能的同时,也能够极大地提升管理个体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高职教育“生生皆可成才”的目标。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够极大地保证高职院校其他职能工作的高效进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校园和谐稳定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又好又稳推进。

五、结束语

当前很多实务工作领域的研究都已经呈现多元视角的态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复杂程度不断提升,传统的线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育人需求,构建多要素高度联动框架下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协同育人理念下的“7S”学生管理新模式以“三全育人”为中心,从根本性、基础性、主体性、目标性、倡导性、导向性等多重管理属性入手,多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思路、目标、举措,结合自主管理、人本管理、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多维度发掘管理要素,构建具有协同效应的网状管理模式,搭建多维联动评价机制,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育人效能。

參考文献:

[1]唐威.高职院校“三时段”学生管理的工作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22(6):121-123.

[2]苗壮.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难点及创新途径研究[J].文教资料,2021(10):56-59.

[3]张彩玲.高校课程思政与学生管理协同育人模式探讨[J].黑龙江科学,2022(12):145-148.

[4]胡爱祥.高校学生管理协同治理的困境与学生管理高质量发展新路径[J].江苏高教,2022(12):78-81.

[5]高亚成.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应用[J].科教导刊,2022(10):103-106.

①基金项目: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自主协同视角下高职院校‘多维网状一体化’班级管理模式研究”(22JDSZ3065);2020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7S’班级管理模式构建研究”(2020SJB0998)。

作者简介:李建文(1987—),男,汉族,江苏盐城人,硕士,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要素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也谈做人的要素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