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与课程内容的探索
——以海洋科学类专业为例

2023-12-21 14:13赵卫红王加美张余霞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动物学课程内容海洋

赵卫红,王加美,张余霞,魏 畅

(盐城工学院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1]。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而新生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机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将对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2]。动物学作为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堂专业基础课,可以作为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延伸,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巧妙地将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思维品质、创新能力、法治意识、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与动物的摄食与消化、神经与感官、生殖与发育以及动物的起源与演化等课程知识点相融合,将其有机植入到教学课程内容之中,做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对整个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动物学课程是很多高等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的一门主干基础课,很多生命科学类专业方向考研中也含有动物学考试科目。课程的内容广博,与农、林、牧、渔、医、工等多方面的实践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3]。因此,动物学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具有独特优势和推广示范价值[4-6]。以海洋类专业为例,将动物学课程思政元素进行开发与课程内容重构,为其他专业的动物学课程的思政资源开发工作提供思路和参考。

1 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开发的总体目标

1.1 课程内容重构紧扣课程专业知识目标动物学课程以动物进化为线索,讲述了动物的进化历程,涵盖了各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系统分类等知识模块[7]。课程内容的重构紧扣知识目标,把握课程的要义和本质,保证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在强调思政元素的价值性基础上,不能忽视课程本身的知识性,要以科学知识作为支撑,整合课程内容,力争在将知识点讲透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促进“思政”与专业知识相长。

1.2 课程内容重构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海洋高等教育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8]。对于海洋类专业而言,在海洋强国的背景下,通过对动物学课程思政化,在教学内容重构中,融入海洋文化、海洋牧场、海洋命运共同体等元素,将课程与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等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相结合,强化海洋类新生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海洋意识和战略,增强蓝色信念,提升我国海洋强国的软实力。

1.3 课程内容重构紧抓课程思政育人主线课程结合海洋科学类专业特点,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对动物学课程内容进行深耕,再造性的设计,精简拔高课程内容,理清课程的思政主线,以价值观引领为“北斗”,引导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珍爱和呵护共有家园,实现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2 课程思政元素开发思路与切入点

2.1 用思想之旗领航定向

2.1.1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科学全面认识世界。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大学生思维发展和科学世界观形成的重要路径。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注重理性思路,以全局眼光认识世界,从而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拥有处理复杂事物的本领[9]。很多动物的结构和机能特点具有两面性,如海蜇的刺丝囊的毒性物质成分对人的危害很大,但也可提取抗肿瘤的药物。海参的吐脏行为是一种应激反应,但也有利于海参渗透压的调节,修复受损的内脏。在课程教学中,将这些动物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教育相结合,落实辩证思维开发,使学生懂得生活的智慧,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提高矛盾分析方法的能力。此外,通过阐述动物结构与机能适应机制,将各门类在进化过程中重要特点进行阐释和比较,讲述演化特征和进化关系。通过动物的演化史,教育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

2.1.2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强化培育法治信仰 。培育大学生的法治思维,不仅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形成现代化思维和行为方式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 、法治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10]。利用课堂渠道,充分运用与动物保护相关法治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对学生渗透法治教育,使学生提高法律素养,提高法治思维能力。开发课程思政案例,以近海过度捕捞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倾倒海洋垃圾,影响海洋动物健康,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充分发挥课堂思政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尊重社会公德,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法治教育的无声渗透和影响。

2.1.3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是第一动力[11],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大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教育的课堂,能够有效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12]。课程将动物仿生案例与动物学各门类系统的主要特征结合,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借助海洋动物海蜇触手、鱼类膘等仿生学元素,通过对海洋生物的构造原理和机能的深度学习,汲取灵感,向自然界生物学习,发明创造出新机器,新材料等,并在工程技术上加以模仿后的实用案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课程通过对沙蚕,鲍鱼,海参等海洋经济动物生殖系统特点介绍,传授资源动物的繁育技术,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

2.2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1传递榜样力量,弘扬爱国精神。在动物学与海洋科学研究中,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先进典型。胶州湾畔世界著名海洋生物学家曾呈奎院士潜心研究海洋科学77年,“守海研虫”的郑守仪院士开创了国内外罕见的有孔虫放大模型。课程通过分享先进事迹,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引领,让爱国主义成为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支柱,激励学生在和平年代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练就进军海洋的过硬本领,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建设海洋强国,报效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2.2.2踏寻沿海产业,厚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课程通过带领学生踏寻领略当地沿海产业的路径将家国情怀传递给学生,使其筑牢理想信念。江苏滨海县现代化的海洋牧场项目,可以实现大黄鱼瘦身养殖的功能。在沿海滩涂上,建有麋鹿和丹顶鹤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鱼虾贝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衍生出的最有特色地方美食 “三醉”。课程通入植入当地动物产业经济建设,融入本地海洋文化特色,参观体验当地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增强学生的爱校情感,引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2.2.3探寻文化基因,增强文化自信。我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课程以中国传统海洋文化为重要指向,探寻文化基因,增强学生的海洋文化自信。在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中,有许多关于海洋动物的诗词典故、文化著作,夏禹治国时的“四时之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洋动物故事”,这些不仅有对海洋动物生活习性的描述,其中也蕴含鲜明的是非观,有着现实的教化意义。通过对海洋文化的渗透,提高大学生海洋意识,增强学生的海洋文化自信,推进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

2.2.4提升专业素养,服务海洋事业。作为海洋科学工作者,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寄生虫,水生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时有发生,因此,一方面作为跟动物、跟环境打交道的专业人才,一定要提升专业素养,防止自身感染。海虾等海鲜身上的一种名为海洋源性创伤弧菌的细菌,是“人鱼共患病”的重要致病菌,被海鲜扎伤就可能感染这种细菌,可引起创伤弧菌脓毒性休克。另一方面,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应当以生产质量安全的动物产品为己任,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异尖线虫主要寄生在海洋动物中,属于海洋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人多因食入海鱼或海产软体动物体内的异尖线虫幼虫而感染。 通过对动物寄生虫的介绍,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保障人类健康和促进公共卫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3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2.3.1海洋命运共同体——同一个地球,同一片海洋。气候变化,重大传染病等是全球挑战性问题,是人类一起面临的严峻挑战。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我国应对全球变暖等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气候变化所使得许多动物的栖息地发生变化,爬行纲保护动物玳瑁、鸟纲保护动物黄嘴白鹭、哺乳纲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濒临灭绝。通过课程内容中保护动物的介绍,使同学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进行思考,能够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具有独特而科学的创见。作为海洋专业的人才,具有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看问题,理解全球海洋治理诸多困境,寻求破解全球性海洋危机的路径。

2.3.2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全球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流入海洋,海洋污染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繁殖。海洋动物经常将垃圾当食物误食,造成感染死亡。海洋微塑料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环境问题。通过课程,以被塑料垃圾伤害的海洋生物的事例等,触及灵魂深处,促进学生从意识到行为的深刻转变,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不奢侈浪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3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再设计

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演示教学为基础,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课前课后依托互联网+课程模式为辅,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课程载体,升华课程思政教育。

3.1 构建动物学课程思政之“树”

3.1.1课程思政之“根”——课堂中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课程以动物学教学大纲为根本,在熟悉简化教材,深刻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照体现“课程思政”改革思路的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沿着动物学课程思政育人主线,通过讲义、教案、教学课件固化课程中的隐性思政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构思,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进行打磨精加工,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细化教学案例设计和教学过程,提炼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

3.1.2课程思政之“茎”——利用“互联网+”丰富动物学课程资源。课程教学依托CCTV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丰富优秀的网络视频资源、利用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等翔实而强大的基础数据平台,通过布置《动物世界》等自然纪录片的观看内容及观后感,设置提供动物的中文名而查阅动物学名等作业,由单一体验变为互联网+课堂模式,强化互联网+课堂模式,使学生能接触更前沿的知识和更新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强度和课程学习的挑战度,增强运用互联网解决问题的能力。

3.1.3课程思政之“叶”——借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深化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课后组织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参观等体验活动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和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通过组织校园动物摄影比赛等活动,感受校园动物多样性,形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组织“向动物学家学习”等主题演讲活动,了解动物学的研究中所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勇于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3.2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以讲授为主,以课堂为主阵地,通过情景教学+讨论法、问题导向+讨论、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结合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拓展学生的视野,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1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讲授。课程主要以教师讲为主,在讲授过程中,多采用诗词、典故等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传授知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如在讲解寄生虫的生活史时,可引用毛泽东的诗《七律两首·送瘟神》,既能讲解寄生虫的知识,又能表达要集中精力找出主要矛盾,并解决矛盾的育人目标。

3.2.2以讨论为核心,对分缓冲课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讨论模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起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并与情境中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其思维的积极活动。同时课程中,使用“问题导向+讨论”模式,通过问题的提出,再进行讨论、学习、讲授,增强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节肢动物门的血液循环系统时,通过设置问题为什么龙虾腿断了,似乎不会流血,而人或者其他哺乳动物血流不止? 运用问题导向进行讨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对更深刻地理解记忆课程知识。

3.2.3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结合模式。课程将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通过在课堂或者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程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查询我国入侵动物的物种,从培养项目学习能力到培养创新能力的转变,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2.4参观体验式。课程中以参观野生动物保护区等内容,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和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在参观丹顶鹤保护区,观察丹顶鹤的飞行活动观察,进一步明白鸟类需要飞翔,从外形到内部结构,需要有哪些进步性特征?课后开展“向动物学家学习”等主题演讲比赛,让同学们了解学者的思想和境界,让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 课程的考核内容的改革

4.1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与考核在课堂上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讨论”等模式,打破学生课堂“沉默”。通过设计高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在课堂上对相关问题的回答和思考表现,进行评价和考核。如用问题的方式提出:全球范围已经有超过一半珊瑚礁出现严重退化,如何运用珊瑚的动物性,帮助珊瑚礁恢复?为什么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递进式问题。从学生的情绪,思维的活跃度和条理性,是否积极讨论和回答问题,是否具有热爱自然的情怀和科学治理的精神,是否意识到生态环境的极端重要性等方面,对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进行描述性评价。

4.2 课后作业的评价与考核大学生的作业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13],通过在布置作业上下功夫,将章节的课后的一些思考题进行思政化,重新设计组织提问,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延伸考核,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采用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设置开放性作业,通过超星等教学平台发布作业任务,并编写任务解决的建议,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搜索学习,自主学习,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如布置编制一份寄生虫防治办法,让同学们掌握寄生虫的生活史,也让学生明白在重大传染病面前,没有民族和国家之分,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通过对作业的批改和分析,验证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效果,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4.3 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及互评通过对课堂讨论等表现,让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3个部分,进行互评和自评,并将结果记入期末考核成绩,鼓励学生敢于善于表达,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进行的持续性的评价。借助运用超星等平台辅助考核,将学生课后作业、描述性评价表、学生自评及互评表等材料汇总,为学生建立动物学专业课程思政档案,为课程思政推广和实践提供依据。

5 动物学课程内容重构的效果评价与分析

课程思政教育是否有效,是衡量课程思政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也是课程思政内容优化重构的方向指南[10]。学生是课程思政最直接的学习领会者,课程效果评价应立足于学生,课程主要通过线下访谈的方式,以学生为第一视角充分检验课程内容重构的有效性。

在教学过程和课后及课程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进行阶段性线下访谈,访谈问题围绕创新思维的教育、爱国情怀和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融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思政目标设置,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目标的理解和对课程思政的态度和接受情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访谈调查发现,学生非常关注理解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等内容,喜欢通过参观体验教学和展开互动讨论的方式接受思政教育。认为课程思政的融入教学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有帮助。大部分学生赞成和接受动物学课程思政内容,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能够相得益彰,使得育人成效与课程质量双向提升。

6 结语

动物学是大学生命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认识纷繁复杂动物世界的渠道,对于海洋类专业学生而言,也是海洋经济生物育种学,海洋经济生物增养殖学等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动物学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梳理,深度提炼挖掘海洋专业体系在动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在课程思政教育切入点的选择上,紧贴时代脉搏,紧贴学生特点,采取多种灵活创新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将课程与思政内容做到“基因式”融合,提高专业认知,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使学生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引导学生主动把个人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猜你喜欢
动物学课程内容海洋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浅谈大学动物学与初中生物教学能力要求的衔接
动物学
动物学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动物学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