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乡土草种发展与促进新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思考

2023-12-21 14:13伊丽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2期
关键词:草种乡土草原

伊丽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

新疆作为我国第三大牧区,其天然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4.6%[1-2],约占新疆土地面积的34%[3]。因此,草原是新疆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对维护生态安全、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对新疆人民至关重要。然而,随着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过度使用、草畜不平衡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该区草原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在中央和自治区各级林业草原部门的努力下,各类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建设项目全面实施,通过积极采取各项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使新疆草原生态系统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现阶段新疆草原生态系统仍存在植被覆盖度低且呈下降趋势[4]、草产量不高等问题,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畜牧业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鉴于此,做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是首要任务。随着大批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各类项目用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优良草种的需求逐年增强[5]。乡土草种由于具有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等优点,被作为首选的项目用种[6-7]。因此,为更好地运用乡土草种优势使其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从新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现状、乡土草种的发展与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关系以及现阶段乡土草种的利用存在的问题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目前新疆在运用乡土草种进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更好地利用和挖掘乡土草种质资源,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服务提供参考。

1 新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现状

将正在退化、受到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到健康、可持续的状态,须采取人为措施和手段来减缓和避免草原进一步受损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逐步恢复[8]。随着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逐渐受到重视,对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方案、技术思路等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目前,在全球探索出的20余种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中,免耕补播、人工草地建植、合理放牧、围栏封育是常用的有效措施[9-12]。为促进新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在过去的几年里林业草原相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放牧措施,确保有限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做好草原监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修复治理措施;近年来为了适应天然草原生态修复建设中对高质量草种的需要,相关行业部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在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和田地区、哈密市和昌吉州等积极推动草种基地建设工作等。经过各部门的齐心协力,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通过对草原建设项目评估、验收以及对草种建设基地、草种生产经营企业的调研发现,对补播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等各类生态建设项目用种的品种选择、质量、产量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尤其是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对草原生态环境具有较好适应性的乡土草种,其优势资源价值的利用和开发亟待进一步挖掘。

2 乡土草种的发展与新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关系

草种质资源是保障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顺利开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新疆草种业呈现出在不断调整中平稳发展的态势,但经过相关部门调查研究发现,由于新疆的草种生产能力有限,目前新疆草种市场自产各类豆科、禾本科商品草种及野生乡土草种的占比仅有30%左右,其余均来自疆外。虽然进口草种总体上质量较好,但却具有破坏生物多样性和外来病原入侵的隐患,并且在生态修复治理的实践中逐步展现出适应性差、抗逆性弱、栽培管理要求高等劣势,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疆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建设成效。

根据《新疆草地植物名录》记载,新疆草地植物有3 270种[13],与引进草种、入侵草种等其他物种相比,乡土草种的抗逆性和稳定性更强[14]。因此,在采用补播改良、人工种草等措施进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时,选择该地区的乡土草种作为项目用种时修复治理的成效更为显著。这不仅能够形成更稳定的生物群落、建成后保持时间长,还能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概率和外来病、虫、毒害草等的侵入风险。近2年来,木地肤、伊犁绢蒿、博洛塔绢蒿、冷蒿、驼绒藜等乡土草种由于其良好的抗干旱性、耐盐碱性、耐寒性的优势,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且需求量逐年增加。不同学者的研究也证实,在草原修复工程中乡土草种具有外来草种无法替代的优势,能快速进行生态重建[7]与周围的环境构成稳定的生态系统,且对病虫害有较强的抵御能力[15]。由此可见,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选择乡土草种作为项目用种是有价值的种源基础。

3 新疆乡土草种发展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都已认识到优良乡土草种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的重要性,并在乡土草种的评价、育种、驯化、生产等方面做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但取得的成效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找到阻碍乡土草种在新疆生态建设项目中发展因素对今后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至关重要。

3.1 乡土草种采收难度大,质量得不到保障,且生产量不足目前,针对乡土草种采收技术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野生乡土草种由于其落粒性较强,采收时间节点不好把握。采集时间过早,种尚未成熟,采集时间过晚大部分种子都已落粒。采收后的乡土草种清选技术也不到位,致使在生态建设项目中使用的草种处于茎、秆、叶、种混杂的状态;一些乡土草种尚缺乏相应的质量检测及定级的标准、规程,难以得到科学、有效的质量判断依据。其次,乡土草种产量低,难以满足需求也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通过相关部门调查发现,从天然草原采集乡土草种是获得种子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其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的问题,一般采收的野生乡土草种子质量差且效率低。虽然在国家项目的支持下新疆已建立个别乡土草种基地,但由于草种基地正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生产尚未走上正轨,因此暂时未发挥出作用。上述问题均导致乡土草种质量不达标、产量较低且在生态修复建设项目中出现用量不足,供给缺口大,难以满足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的需求。

3.2 乡土草种生产加工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乡土草种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通常采用飞播的方式进行免耕补播。由于乡土草种通常质量较轻、粒径较小,达不到飞播的要求,因此通常将乡土草种进行包衣丸化处理后,再进行飞播。另一方面,乡土草种子经过包衣丸化后其表面包覆的包衣中含有有利于种子生长发育的营养物质,可为草种子在土壤中萌发创造良好的微环境,继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但实际上,新疆尚缺乏草种子包衣丸化的相关标准,草种子包衣水平不高,致使目前在生态修复治理中使用的包衣乡土草种子并未实现提高发芽和成苗作用,甚至出现种子包衣丸化处理后发芽率明显降低的情况。其次,对于乡土草种子的质量检验和质量定级缺乏相关标准,导致原本质量不高的乡土草种在采收时间、采收方法、清选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下,种子质量千差万别。这样质量的乡土草种子,再经过不同的包衣技术进行包衣处理后,种子质量又会下降,难以满足播种需求,最终严重影响了生态修复治理的效果。

3.3 乡土草种驯化、栽培水平不高将抗逆性强、耐盐碱、耐干旱等优良特性的野生乡土草种,通过驯化、栽培等方式建成乡土草种子基地是保障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快速、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乡土草种质资源不清,自主培育的乡土草品种和数量较少,草种的产量低,难以满足需求。虽然新疆已建部分野生乡土草种子基地,但由于生产经营模式不科学和后期管理不到位等原因,成效甚微。

4 大力推进乡土草种发展,促进新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建设成效

4.1 加快乡土草种的野生驯化和品种选育在第二届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贺金生教授认为乡土草种的驯化栽培是修复退化草地及提高草原多种服务功能的核心。将抗逆性强、耐盐碱、耐干旱等优良特性的野生乡土草种,通过驯化解决其在种子栽培和扩繁方面的技术问题,实现乡土草种子的集约化生产。这种方法虽然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长期来看具有积极效果。就栽培草种的角度而言,乡土草是天然草地生长出的草地植物,自然筛选出的物种对当地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及人为干扰的适应能力更有优势,人工种草生态治理修复最易成功。同时,为解决生态修复治理选择乡土草种的单一问题,要加强对野生乡土草种的选育,通过对优良草种的扩繁、组合搭配采用补播改良或人工草地建植的方式达到草原生态修复治理目的。

4.2 强化乡土草种子基地建设和管理产量高、质量优是保障乡土草种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能够大量使用的基础。针对乡土草种采集难度大、产量低的问题,可以从采收方式和草原管理模式2个方面出发:一是各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乡土草种采收效率、采收技术、生产技术、评价方面的研究力度,同时建议能够组织相关研究团队和单位,研究出适合不同乡土草种采收及草种子处理的机械化设备;二是从项目经费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方面出发,大力扶持乡土草种基地建设,通过开展乡土草种规模化生产来提高草种生产保障能力,同时对建立的草种基地要制定严格的管护和监督制度。争取让乡土草种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一个大的飞跃,从而为生态修复治理提供物质保障。

4.3 加大对乡土草种质量检验方法的研究力度,建立质量监管体系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发现,由于乡土草种普遍具有休眠性[16],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种子的发芽和成苗。因此,对乡土草种破除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加强研究,通过对乡土草种萌发特性、质量检验等方法的研究,找到适合在生态建设项目中应用的方法。通过建立相应的乡土草种质量监管体系,对项目用种质量、经营企业、乡土草种项目招投标等进行规范和约束,在为生态修复治理项目用种质量把关的同时,提高项目的建设成效。

4.4 加强乡土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建议新疆林草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多方力量开展乡土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不断加大乡土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力度,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的新格局。通过各类科研项目、资源平台,使科研机构、高校、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加快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不断提高乡土草种的生产能力。

5 结论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再次提到了新的高度,做好全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任重道远。草种作为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和草业发展的“芯片”,各级林草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要强化生态建设项目用种本土化、产业化的意识,尤其是要从驯化、育种、评价、质量监管、提高产量、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和研究当地乡土草种的价值,让乡土草种的优势资源在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草种乡土草原
讲解《草原图》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销售伪劣种子罪的司法认定
不同牧草替代紫茎泽兰的试验效果调查
芬芳乡土行
可可托海的草原
读《乡土中国》后感
启事
张掖市道路绿地禾本科草坪草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