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研究

2023-12-23 13:18秦伟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馆员智慧图书馆

秦伟

(固始县图书馆,河南 信阳 464000)

1 智慧图书馆概念

近期,由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AI推出的新型聊天机器人ChatGPT快速走红网络,相较以往,ChatGPT有着高效能的AI自主创作(AIGC)能力、高度人格化的回答方式以及快速反应的实时对话等特点。ChatGPT技术的兴起以及GPT4正式加入微软OFFICE办公服务,掀开了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应用新篇章。

ChatGPT应用大获成功的背后,是算力技术与算法设计的进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推动着信息社会从数字化向智慧化转型升级,也为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自2003年芬兰学者MarkusAittola等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概念以来[1],国内外图书馆行业学者一直致力于智慧图书馆建设中情景要素、服务模式、人机互联、用户感知等方面的探索,并针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特征、效用、机会与挑战等展开理论研究。

但时至今日,智慧图书馆的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业内对于智慧图书馆仍未形成统一的定义。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于智慧图书馆的认识也在不断拓展。严栋认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它通过物联网来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试图从物联网的视角诠释智慧图书馆的特点、发展阶段和关键要素[2]。乌恩认为,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的新型图书馆,具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3]。初景利、任娇菡、王译晗等对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定位作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数字图书馆的使命已基本完成,从数字图书馆走向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智慧图书馆,则是图书馆发展中的第二次重大转型。智慧图书馆集成了物的智能和人的智慧,具备“智(智慧)、大(大数据)、云(云服务)、物(物流网)”的特点;智慧图书馆建设需要紧紧围绕“需求牵引、技术驱动、服务主导、能力检验”的基本原则[4]。

诚如上文初景利等学者所言,智慧图书馆是图书馆发展历程中的又一次重大转型。每一次转型都是对图书馆既有服务业态的颠覆和超越,转型带来升级,挑战也与机遇并存。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内服务教学与科研的学术机构,服务于知识需求最为活跃、专业的用户群体,要求其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管理、知识服务水平。如何以智慧服务建设为抓手,满足用户不断提升的服务需求成为了高校图书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与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一同为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通过依托先进技术,系统性运用算力,挖掘深层信息,创新服务方式,推动高校图书馆实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主动服务为思路,重构图书馆从资源建设到内容服务的整个服务生态。本文也将从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出发,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特点、现状(困扰)、破局三个方面,分析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2 高校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水平普遍已经相对成熟,高速互联网、专业馆藏资源管理系统、新媒体文宣平台、人机互动平台等数字软硬件设施已成为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标配,这为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以“智慧化图书馆服务畅想”为话题,在图书馆公众号面向用户开展讨论,并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与本校数十位师生进行交流作为抽样样本,统计结果总结出高校智慧图书馆应该具备的三个特点。

2.1 智慧化感知能力

个性化、定制化的主动服务是用户对于高校智慧图书馆服务的最大期待,也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方向。用户在缺少外部指导的情况下,面对高校图书馆动辄数以百万记的庞大资源量是茫然的。日常借阅过程中,读者只能依靠既有信息,导致借阅往往呈现出名家名作格外抢手、冷门佳作少有问津的场面。很多读者对于自己的需求也仅有模糊的方向认知,商场购物式的即兴选择也是书籍借阅常用的方法。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图书馆缺少必要的手段和分析能力,难以感知读者需求偏好,造成了图书馆(知识供给方)与读者(知识需求方)之间存在信息壁垒,导致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尽管高校图书馆努力通过各项阅读推广活动试图改善这一局面,但是收效可想而知的有限。

借助于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系统、馆舍内各类传感器,在保障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对于用户生成信息(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进行抓取,包括用户的检索史、咨询方向、喜好作者、入馆次数、借阅频次等信息,结合读者的专业方向、年级阶段、研究方向等数据系统内信息,通过偏好算法,对读者需求进行深度挖掘,分析读者现阶段阅读、学习的动机和偏好。在物联网体系内的智慧图书馆,馆舍、馆员、用户群体、文献资源互相之间深入互联,结合馆内专业的文献评价系统,基于用户偏好的文献推送将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模式更加多样,读者对推送结果的每一次正/负反馈,也将增进高校图书馆对于用户需求偏好的进一步了解并及时修正推送方案。智慧化建设,将极大改善高校图书馆对于用户群体需求的感知能力。

2.2 智慧化生态体系

高度智能化是智慧图书馆突出的特点之一,国内已有众多学者认识到,智慧化不是简单的技术堆叠。初景利认为,智慧图书馆的智慧化是由智能技术、智慧馆员和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系统这3个主体要素相互融合发展而成。3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图书馆智慧生态体系[5]。

智慧图书馆智慧的根源来自于数据与算力,在3个主体要素中,技术要素构建起底层架构,用以开展数据采集和算力调用,保障信息传递、数据安全、用户交互等辅助功能的正常运转,为智慧服务的开展提供前提条件和实现途径,这其中就需要涉猎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通讯、WEB3.0、区块链、UI设计等等一系列复杂技术。需要利用如此多技术进行协同共建,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依托于技术面底层架构,智慧图书馆需要在此基础上,以服务目标为导向,以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为框架,改良或重建智慧图书馆业务与管理系统,目的在于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模式,为智慧图书馆运维管理提供基础工具。

智慧馆员是整个智慧图书馆生态体系中的核心,主导开展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智慧馆员的关键在于馆员的智慧,既需要对信息技术熟练掌握,也要有能力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搭建智慧服务体系,完善图书馆的各项职能。

2.3 智慧化服务方式

知识服务始终是图书馆首要职能,新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推动智慧图书馆在服务的方式上不断突破创新。一是提供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泛在服务,智慧图书馆将具备信息服务中心的属性,依靠物联网、5G通讯等技术,无论用户身在何处,智慧图书馆都可以提供各项服务内容,即使在馆员下班时间,可靠的人工智能也能在线为用户进行实时问答、资源传递等服务。二是信息呈现方式的创新,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声、像、影音等形式,利用当下兴起的虚拟现实(VR)技术,智慧图书馆可以通过构建虚拟空间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内容呈现方式,包括虚拟阅读、虚拟交流社区等。三是提供人工智能协助服务,可以针对用户的需求,在科研、写作等知识再创造过程中起到必要的协助作用,减轻用户的工作量。四是能够对用户在知识查询、获取、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相较于传统的指南式服务,这种直击问题的方案式服务能更好地提高用户满意度。五是自主服务的智能化设备的加入,例如清华大学的机器人“小图”和南京大学的机器人“图宝”[6],此类自主服务的专业智能设备,能够24小时为读者提供便捷高效的咨询、检索、引导等服务。

3 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十分重视,2021年3月颁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7]中,将发展智慧图书馆作为数字社会建设、提供便捷公共服务的重要方向之一。同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推动智慧图书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8]。作为社会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既是当下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变革服务方式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家将智慧图书馆建设纳入了整体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体系,推动着图书馆加快向智慧化方向转型,这是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最重要的外因。而相应的,满足用户群体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知识需求,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的深层内因。基于此,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动力。

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产品的蓬勃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速,为智慧图书馆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暴露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各高校开展智慧化建设的力度差异很大,究其原因,各个高校图书馆教师队伍能量、资金保障不尽相同,造成了头部“双一流”本科院校图书馆在智慧化的道路上率先探索并积累了不少的建设成果,但更多的高校图书馆建设推进有限。二是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多集中在或者停留在智能设施的建设上,对于上层的智慧管理系统设计少有涉及,这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当前图书馆界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建设充满困惑,智慧图书馆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图书馆才能够被界定为智慧图书馆,怎样才算实现了智慧服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建设过程中的建设标准是什么,各个服务业务同时进行的时候如何协调资源的调用和对接等等这些现实问题,缺少统一的定论[9]。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只能选择从最稳妥的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进行探索。三是当前的高校内馆员队伍普遍难以胜任智慧图书馆智慧化管理需求,馆员的职能在智慧化建设的过程中必将发生拓展和升级,新增的业务对于馆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我国高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策略

4.1 增强行业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联合

智慧图书馆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技术层面、系统顶层设计、业务流程安排、业务管理系统等等要素,绝对不是单靠某个图书馆就能独立完成。这意味着行业间各个类型的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之间必须增强合作。通过合作协议的形式,约定规范、达成标准,形成有力的合作组织,实现技术、资源上的共享和发展理念上的大致统一,促使成员馆共同构建功能完善的技术平台和管理系统。目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智慧图书馆技术应用联盟(Chinese Alliance for Library Service Platform),截至2022年5月,该联盟共有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等21家成员单位。

除了行业间联合共进,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发展也十分需要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协助,对于很多专业性技术问题的解决,合作外包仍不失一个效费比极高的方案。目前校企合作的代表性案例有南京大学图书馆与超星公司合作,推出的新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NLSP3.0,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框架,重构并统一了图书馆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搭建起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智慧化平台[10];重庆大学图书馆与维普公司联合推出的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图书馆智慧运营管理的数据服务开放平台,平台通过对图书馆的文献、读者、运维过程等为对象进行数据化分析,以数据驱动业务管理[11]。

4.2 馆员队伍建设

馆员队伍是智慧服务的核心要素。第一,智慧图书馆人工智能介入,不仅是各种算力、算法技术的运用,更需要馆员收集大量的师生样本为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准备充足的训练样本;第二,智慧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开展,需要馆员从中监督和修正,监测物联网、互联网等运行情况;第三馆员需要根据本校学科特色、学科特长有计划地定制特色学科培养、辅助方案,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配置合理的学科资源采购;第四,馆员是智慧图书馆进行创新性服务的内在动力;第五,馆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智慧图书馆各项服务的内容设计与执行结果。馆员素质决定着高校智慧图书馆实际运营成效,但在数字化图书馆阶段,大量读者自助服务的出现使得读者对于馆员的需求大为降低,冲击了馆员队伍的发展,造成各高校馆员队伍力量的普遍不足。这使得智慧化发展阶段的馆员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和紧迫,不断培养和引进具有充分知识储备的馆员,才能满足新环境下高校智慧图书馆各项业务顺利开展的基本需求,保障智慧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稳定推进。

4.3 服务框架与技术架构的有机融合

技术层面的运用,必须遵从于智慧图书馆的服务目标,一味强调对技术的追捧,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只是空中楼阁,造成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后,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智慧图书馆的根本目标是提升用户体验和服务满意度,目标的实现同样依赖于服务框架的设计,即为用户提供具体的服务内容和定制的服务方案。智慧图书馆服务框架的设定必须结合图书馆自身的实际情况,如资金量、信息化水平、用户对于技术的接受能力、馆员素质等等。如果说服务框架是理论指导,技术架构就是实现手段,通过功能设计来对接用户需求,也只有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智慧图书馆的各项业务。

4.4 图书馆业务体系的重构

由于引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这些新技术,智慧图书馆在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上得到了大大加强,读者、图书馆、馆藏资源、馆内空间也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高校智慧图图书馆对于外部环境变化(读者需求、学校政策、建设支持情况等)和内部运转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知,这也势必影响着图书馆相关业务的安排,智慧图书馆在提升资源采访、业务咨询、阅读推广等既有业务的同时,也必然需要拓展新的服务职能和业务内容,将关键技术融入到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实现业务内容的增质提效,业务流程的改善优化,通过重构整个业务体系,逐步达到服务效果的最优解。

猜你喜欢
馆员智慧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智慧派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