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现实依据、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

2023-12-26 13:30武黄岗
林区教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武黄岗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涉外警务学院,北京 100038)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依据

1.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重要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和平发展的建设者,“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方案和中国理念助力中国“走出去”战略。同时,中国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一大批项目落地生根。中国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同时也需要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与了解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必须重视高校外语教学工作。

从国际上看,文化领域斗争激烈,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西方媒体长期主导国际传播话语权,中国建构国际形象的努力始终面临阻力。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已成为当今高校外语教育的现实课题。作为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英语教学肩负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历史使命。高校英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熟练掌握英语、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端国际化人才,也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外语+”复合型人才。

2.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立德树人成效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检验标准。高校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各高校应积极探索符合高校办学特点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全面构建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新格局。英语教学必须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紧扣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三大教学要素,让所有英语教师、所有英语类课程(通识英语课、专门用途英语课和跨文化交际课)承担好育人责任。

3.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化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英语语言知识教学,忽略了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英语课程应将价值观融入英语教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学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

1.理论认识层面

首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英语教师把课程思政等同于思政课程,认为在有限的课时中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是一大挑战。英语课程人文性缺失现象导致英语教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这些都是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不到位的表现[1]。从概念上来讲,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课程德育的主渠道,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何为“课程思政”?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3]。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功能论,是对思想政治育人功能的必要补充[4]。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是一种教学方法[5]。综合已有的学术讨论可以看出,课程思政既不是思政课的代名词,也不是思政课在课程属性上的补集,而是思政课在育人功能上的补充。因此,不能简单将二者划等号。

其次,对课程思政融入的理解存在偏差。英语教师认为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就是在英语课程内容中直接加入思政内容,这种理解不够全面。高校英语教学可以选择显性的思政素材,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和《政府工作报告》英文版,或使用《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尝试将显性的思政素材与英语课程相结合。然而,高校英语教学更应该积极探索隐性的教育方式,实现“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2.教学实践层面

当前,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课程价值观目标缺位、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不系统、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

(1)课程价值观目标缺位。英语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外语知识,还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国文化理解力、阐释力和传播力。当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过于重视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忽略了价值观目标。课程价值观目标缺位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英语课程的顶层设计总体上仍不够系统和具体,可操作性不强[6]。二是《指南》只提出了英语课程的价值观总目标,没有对其分级目标及其分项能力中的价值观目标进行详细描述,缺乏指导性。这就导致英语教师在课程价值观目标设计上缺乏教学指引和参照标准。

(2)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不系统。首先,思政元素的选编缺乏层次性,导致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具有分散性。以《全新版大学高阶英语综合教程2》(以下简称《教程》)为例,全书共六个单元,话题分别为人际代沟、克服困难、热爱读书、体育与体育精神、动物智慧与英语语言。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关联性,话题设计缺乏层次性,甚至部分单元的选材存在相近性问题。《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英语课程目前没有对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课程思政内容供给进行梯度设计。其次,英语教材缺少中国元素。《教程》在单元编排上仅有一个单元涉及中国话题,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偏少。

(3)教学保障机制不完善。《纲要》要求高校坚持统一性和差异性原则,分类指导,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但是高校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时没有制定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没有明确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与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考核标准。此外,高校针对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激励机制仍不健全,缺乏规范可行的课程思政考评办法和激励保障措施,在某种程度上无法最大限度地激发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化路径

1.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

首先,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需要体系化。在英语课程体系中应清晰阐述价值观总目标、细化分级目标。英语课程体系中的三大模块(通识英语课、专门用途英语课和跨文化交际课)都应该明确相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并对价值观目标进行详细描述。只有课程目标明确,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加科学地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其次,课程思政内容需要体系化。三大模块课程都应该设计层次分明、梯度合理的课程思政内容。通识英语课可以将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民族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专门用途英语课可以将学术规范、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跨文化交际课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点思政内容供给,融入课程教学,从文化对比的视角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外文化异同。由于高校的英语课程体系建设具有差异性,并非所有高校都开设了三大模块课程,因此,开设较为普遍的通识英语课应尝试将家国情怀、法治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思政内容系统融入英语教学。

2.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课程能力由课程知识和课程技能构成[7]。课程思政能力也被视为一种课程能力。因此,课程思政能力应包括课程思政知识和课程思政技能。

提升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首先应拓宽其课程思政知识。鉴于学科背景和知识结构,英语教师通常聚焦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可能会忽略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出现对教学素材的选用把关不严的情况。这种知识结构和学科偏好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英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缺乏足够的热情和主动性。为此,英语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用理论知识武装头脑,树牢大局意识,始终牢记育人使命,不断提升自身的育人意识。英语教师也要学懂悟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英语教学的宝贵资源库。只有教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输入,英语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人文功能,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力。其次应提升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技能。英语教师应提升课程思政设计技能,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的价值观目标和教学活动方案;提升课程思政组织技能,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师、教材与学生的动态衔接;提升课程思政开发技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充分运用改、整、编和补等多种手段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提升课程思政评价技能,构建多元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分析与反思,以评促教;提升课程思政研究技能,以研促教,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课题,不断提升其课程思政研究能力。

3.加强课程思政元素开发

开发课程思政元素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系统推进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客观性原则,对英语素材严格选编审用,避免错误思潮或价值观的渗透;时代性原则,紧密结合时事设计思政内容。例如,将“北京冬奥精神”“汉语之美”“中国梦”“中国制茶技艺”等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智慧创新融入高校英语教学。

以《教程》的部分教学单元为例。在第四单元“Sports and Sportsmanship”中,教师可以将北京冬奥会主题引入本单元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通用英语词汇(如mascot,ice rink,blade等)和专门用途英语词汇(如figure skating,curling,bobsleigh,luge等),让学生了解有关冬奥的英语知识和常用表达,让学生能够用英语畅谈冬奥话题;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中国冬奥健儿争金夺银的奥运故事,用北京冬奥精神涵养学生体育精神和人文底蕴,引导学生用英语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和北京冬奥精神,进而引导学生关注冰雪运动,激发学生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

在第六单元“Learning about English”中,教师可以将汉语词汇的历史演变引入本单元教学,一方面,可以增加汉语词汇的发展史内容,加深学生对汉语词汇的认识与理解,感受汉语的包容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增加汉英语言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探究汉英词汇发展的共性与差异,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表达汉语之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提升课程思政组织技能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运用任务式、产出导向式等教学方法来提升英语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借助主题日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以国家安全教育日为主题布置任务,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让学生就国家安全的背景、内容等话题做课堂展示,让学生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教师还可以采用产出导向法,以国际中文日为主题设置小组任务,让学生就汉语学习等话题制作英文宣传海报,向外国人展示汉语的魅力、中华文化之美,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广大学生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此外,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讲解“issue”一词时,以“台湾问题”的翻译策略为切入点安排课堂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讨论应该如何翻译好“台湾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重点讲解“issue”、“question”和“problem”这三个词的用法和区别。教师可以从语言应然层面和政治实然层面,强调“issue”指的是有争议的问题,“problem”指的是难以解决的问题,“question”指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并非国际争议问题[8],“台湾问题”只是尚未解决,而不是难以解决。因此,结合实际语境,“台湾问题”的准确译法应该是“the Taiwan question”。然后,教师可以利用国外英文媒体的新闻报道告诉学生外刊中隐含的错误逻辑和误导性思想,帮助学生准确识破西方英文媒体的话语陷阱,避免陷入西方媒体的话语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思辨能力。

5.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考核评价是高校英语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指挥棒”。高校应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编写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教学大纲,以增强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动力和创造力。首先,优化考核评价标准。高校英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投入和产出受到极大限制。以单纯的科研定量考核指标作为英语教师职称评聘晋升的标准,有悖于破“五唯”的教学评价改革要求。要改变过去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破除单一的科研考核指标,转向以英语教学质量为重心,注重英语教学的形成性评估,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高校英语教学的核心评价指标,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中华文化传播力为标准,坚持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让思政育人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其次,建立激励机制。英语教师重视开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并指导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阅读大赛、词汇大赛、写作大赛等语言实践活动。高校应将英语教师的实践活动及成果纳入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进而调动广大教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要求高校英语课程将思政育人融入英语教学全过程。高校英语课程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导向,主动融入大思政格局,与各类课程同频共振,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全面推进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注重课程的体系化建设、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教师队伍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考评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