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中艺术语言的运用与文化观念的表达

2023-12-26 20:59梁晓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28期
关键词:评论家艺术作品文艺

梁晓慧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 628017)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交融,文艺评论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逐渐上升。从《人民日报》到《纽约时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主流媒体,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丰富的艺术语言和文艺评论。这些评论不仅对艺术作品进行了评价,更为公众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解读艺术的方式。在这背后,文艺评论所运用的艺术语言及其对文化观念的表达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文艺评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走进电影院欣赏一部电影,还是在书店翻阅一本小说,我们都可能会受到文艺评论的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审美选择和文化取向。那么,这些文艺评论如何运用艺术语言来传达其观点? 它们又是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观念的?艺术语言,与日常交流所用的语言不同,它更为抽象、丰富、具有感染力。艺术语言能够深入作品的内核,揭示其深层次的含义,同时也能够将评论者的独特见解和感受传达给读者。这种语言的运用在文艺评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更反映了评论者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立场。同时,文艺评论也是文化观念的重要传播渠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文艺评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手段,可以帮助公众理解和接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它不仅展现了各种文化观念,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考虑到这些因素,本文将探讨文艺评论中艺术语言的运用及其对文化观念的表达[1]。

1 文艺评论中艺术语言的核心元素及作用

1.1 文艺评论中艺术语言的概述

文艺评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其背后的艺术语言不仅承载了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更反映了评论者与社会文化的紧密互动。从罗兰·巴特到福柯,再到中国的鲁迅和钱钟书,文艺评论的艺术语言一直是学术界的焦点。首先,巴特认为文学语言是对现实的解码。在此基础上,我们看到鲁迅在其评论中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对社会进行批判,而这种批判往往深入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层面。鲁迅的评论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通过艺术语言,为读者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他的评论语言充满了独特的修辞技巧,深受古典文学的熏陶,这使得他的评论既具有学术性,又富有文学魅力[2]。波德里亚尔提出,在后现代社会,符号开始创造现实。这与钱钟书在文艺评论中的态度有异曲同工之妙。钱钟书在其评论中经常提及对西方文学的解读,并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进行再创造。他认为,评论者应该超越文本,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语境[3]。这种语境不仅是对作品的反映,更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化体验。而从福柯的角度看,话语是权力的执行。在文艺评论中,这种权力不仅体现在对作品的评价上,更体现在对文化和价值观的塑造上。正如鲁迅,他在评论中不仅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更对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的评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可以看出,文艺评论的艺术语言不仅是对作品的解读和评价,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表达。它承载了评论者的个人经验,也反映了社会文化的演变。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文学家都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为我们展示了文艺评论的魅力和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文化和社会的新视角。

1.2 文艺评论中艺术语言的核心元素

文艺评论的艺术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也是对艺术品深度解读、文化链接和读者情感共鸣的桥梁。

修辞感知: 修辞在文艺评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指出,一个好的修辞不仅可以美化语言,还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而西汉扬雄在其《法言》中强调了言辞的简练和深入浅出[4]。在文艺评论中,适当的修辞能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评论者的观点。修辞美学不仅增强了表达,更是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例如,在分析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作品时,一种恰当的修辞,如“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逆流”,不仅概述了其作品的中心主题,还增强了读者对作品情境的投入和共鸣。

深度解读:对于每一部艺术品,表面的解读仅是冰山一角。苏珊·桑塔格在其《反对阐释》中强调深度解读的必要性。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例,作品表面上看似是关于两人在等待一个名为戈多的人的荒诞剧,但深入其核心,则可以发现其对人生、命运、绝望和等待的深刻反思。这种深度解读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理解[5]。

文化链接:艺术作品是文化的产物,因此评论时的文化联系尤为重要。文艺评论可以成为跨文化的桥梁,链接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视角。在解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解读:西方可能聚焦于个体与社会的异化,而东方则可能更多地探讨家庭的角色和责任。这种文化的链接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使其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语言[6]。

情感共鸣: 艺术作品往往与创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紧密相连。评论的语言应当能够引发这种情感的共鸣。当分析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时,评论者需要描述其对红色、情感与历史的深度勾连,传达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复杂性,引导读者与作品产生情感链接。

思考启迪:一个优质的评论不仅要提供解读,更应启迪读者的思考。面对乔治·奥威尔的《1984》,评论者不仅要解析作品的反乌托邦特点,更要让读者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技术、政府和权力如何影响我们的自由和隐私? 这种启迪性的分析鼓励读者更加主动地参与文艺作品的解读,实现自我与作品的对话[7]。

1.3 艺术语言在文艺评论中的作用

文艺评论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独特的、专业的回应。它既是一种评价,也是一种新的艺术创作。在此背景下,艺术语言在文艺评论中的应用显得尤为关键,它起到了连接原作与评述、评论家与读者的桥梁作用。

1.3.1 沟通的媒介

艺术语言首先是一种沟通媒介。在面对一部复杂、抽象或跨文化的艺术作品时,单纯的文字描述很难准确地传达作品的真实意境和情感。艺术语言在这里起到了“翻译”的作用。例如,对于一幅富有禅意的日本绘画,简单的文字描述难以体现其深沉的哲学思考和微妙的情感变化。但通过艺术语言的应用,评论家可以为读者构建一个更接近作品真实意境的解读框架。

1.3.2 创新的触角

文艺评论不仅是对已有作品的回应,它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活动。艺术语言为评论家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工具箱。当评论家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一个作品,或者尝试将两部或多部作品进行对比时,艺术语言为其提供了丰富的表达资源。这些资源使评论家能够将其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解读和新颖的观点更为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读者[8]。

1.3.3 情感的深化

文艺评论中,除了对作品内容的分析与解读,评论家自身的情感体验与反应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种情感往往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而是复杂、多层次的。艺术语言提供了一种手段,帮助评论家深化、细化并准确传达这种情感。它使得评论不仅是头脑中的思考,更有心灵的触动,这种触动能够进一步影响到读者,引发读者的共鸣[9]。

2 文艺评论对文化观念的传达与影响

2.1 文艺评论是文化观念的载体

文艺评论,作为艺术与文化的重要中介,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审视和解读,更是对文化观念的传播和再创造。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多个学术研究中都得到了强调。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文化领域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生产、传播还是接收,都涉及权力和文化资本的转移。文艺评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评论家,他们不仅拥有解读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赋予作品“价值”的权力。布尔迪厄进一步指出,这种“价值”的判定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结构紧密相关。学者王宏志深化了这一思考,他将文艺评论视为一种“双层解读”。首先是对艺术作品本身的解读,这一层解读尝试还原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意图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环境。其次是基于评论家自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二次解读。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对特定文化观念的再确认和传播。与此同时,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为我们揭示了评论的文化局限性。他认为,评论家的解读,往往不是绝对中立的。他们的文化背景、教育和生活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都会对他们的解读产生影响。这不仅是一种无意识的偏见,有时甚至是刻意为之。从上述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文艺评论的多重功能和深远影响显而易见。它不仅提供了对艺术作品的评价,还作为一个桥梁,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本土与全球。评论家的每一次解读,都是对某一文化观念的传播、强化或挑战,从而影响着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10]。

2.2 文艺评论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

文艺评论与社会价值观交织在一起,揭示了艺术、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互动不仅展示了评论如何被某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所塑造,而且展现了评论如何参与并影响社会对于艺术和文化的理解。首先,文艺评论常常成为某一时代社会价值观的清晰反映。评论家们在对艺术作品进行解读时,很容易被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所影响。例如,20 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在欧洲的崛起,许多文艺评论开始集中于形式的革新和对传统的挑战。这种转变的背后,实际上是评论家们对现代社会变革的直接回应,他们试图在评论中探索和表达这种变革带来的新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评论家们也扮演着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者和推动者的角色。权威的文艺评论,特别是那些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评论,可以对公众的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明确的评价或对某一观念的支持,可以促使大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接收某种艺术观点或文化价值。反之,对某作品或观念的严厉批评,可能会使之被边缘化。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文艺评论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也在不断地调整。例如,在20 世纪中后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传统的审美标准和评价标准开始受到质疑。在这种环境下,评论家们不再满足于对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开始探讨作品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和社会含义。他们更加关心如何解读文本,如何理解作品与社会、历史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2.3 文艺评论在跨文化理解与传播中的角色

文艺评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成为跨文化理解与传播中的关键桥梁。作品尽管深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跨越地域和文化时,它所传递的核心意义和价值需要某种媒介去“翻译”。文艺评论的作用愈加凸显。评论家凭借其独特的视角和对文化的敏锐洞察,成功地将原始的文化信息转化为目标文化中的读者可以理解和感知的内容,进而使作品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向读者涌来,文艺评论的存在更显得至关重要。它不仅为读者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而且通过专业知识和细致的解读,为读者指明了方向,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作品。而对于艺术家本身,评论的存在也带来了双重价值。首先,艺术家得以听到来自外部的声音,了解外部对其作品的评价和看法,从而有可能在未来的创作中作出调整或改进。其次,当作品被评论时,其影响力往往会得到放大,更多的人因此而得知并接触到这个作品,进一步推动了艺术家之间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因此,文艺评论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解读,更是艺术与文化跨越国界、语言和文化差异进行交流的关键工具。在这一过程中,评论家的作用不容小觑,他们不仅是文化的解读者,还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确保每种文化在这场全球对话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和声音。总之,文艺评论在跨文化理解与传播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认识、理解和欣赏这个多彩的世界。

3 文艺评论中艺术语言与文化观念的策略性互动

3.1 从艺术语言视角探析文化观念的深度呈现

在文艺评论领域,通过艺术语言对文化观念进行呈现,既是一种挑战,也是评论家的核心职责。这不仅是因为艺术语言的特质——隐晦性、象征性和情感色彩,更因为这样的语言为文化观念的深入展现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空间和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评论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第一,充分利用象征性。象征性是艺术语言中的核心元素。评论家在描述文化观念时,可以选择使用强烈的象征性词汇或句型,进一步强化文化观念的意义和深度。例如,描述中世纪欧洲的城堡时,评论家通过使用“坚不可摧的石墙”或“历经风霜的箭塔”等象征性词汇,使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这些建筑的历史意义,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它们在当时社会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第二,深化情感表达。情感是连接评论、艺术作品与读者的桥梁。评论家在进行文艺评论时,应注重情感的表达,使读者不仅能够理解作品的技术层面,更能够体验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和情感深度。例如,在描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通过描绘画中人物的情感细节,读者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当时人们对于自由、人性及宇宙的探索和认知。

第三,结合历史与文化背景。为了使文化观念在文艺评论中更加深入地呈现,评论家需要将艺术作品置于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进行分析。这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也可以使读者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例如,在分析古希腊雕塑时,评论家可以结合古希腊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为读者揭示雕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这些策略的应用,旨在使艺术语言在文艺评论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进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和体验文化观念的窗口,使他们能够跨越时空,真正进入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感受其深度和魅力。

3.2 艺术语言与文化观念在文艺评论中的协同效应

评论的语言与背后的文化观念在此过程中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协同效应。这一效应不仅决定了文艺评论的质量和深度,更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公众对于作品、艺术和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第一,应运用多维度语言。在艺术评论的领域中,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深度解读艺术作品和传达其背后文化观念的工具。这就要求评论家运用一种多维度的语言策略,超越字面上的描述,进入作品的深层次。一方面,评论家应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如隐喻、象征、借喻等,将那些难以直接描述的抽象概念或情感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从而更加生动地展现艺术作品的深意。例如,对于一幅展现乡村生活的画作,不仅要描述其风景和人物,评论家还可以通过这些元素深入挖掘乡村文化中的价值观、传统与当代的冲突、对自然的尊重等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多维度的语言还体现在结构与逻辑上。良好的评论应当具有明确的逻辑脉络,通过层次分明的叙述、逐步深入的解读,将读者带入一个丰富而深邃的艺术世界。这种结构上的多维度体现,使得评论既有条理性,又不失深度。

第二,强调艺术与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文艺评论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艺术既是文化的表达,又反过来影响文化的形成与演变。评论家在对作品进行解读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点。一方面,评论家应明确作品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背后可能包含一段社会历史的发展、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反映。这些背景信息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为评论家提供了评价作品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评论家还应关注艺术如何反过来影响文化。这包括艺术如何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风尚和潮流,以及如何促进文化的创新和交流。这种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中,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对于评论家而言,探讨艺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如何产生并与之互动,是提供深度解读的重要方法。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地位。通过了解这一文化背景,评论家可以更为准确地解读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表现和构图方式。

同时,艺术作品本身也可能对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以电影为例,有些电影不仅在票房上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们可能改变了观众对某一问题的看法,促进了社会话题的讨论,甚至影响了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4 结束语

评论家在评价作品时,除了考虑其艺术价值,还应关注其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讨艺术与文化的相互影响,评论家还应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视角。除了艺术史、美学等专业知识,他们还应对社会学、文化研究、心理学等领域有所涉猎。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为文艺评论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解读角度,也有助于评论家形成更为全面和开放的思维方式。

猜你喜欢
评论家艺术作品文艺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1942,文艺之春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