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开展优质教育的探索
——以山东省临沂市八湖镇刘店子中心小学为例

2023-12-26 11:05赵守卿山东省临沂市八湖镇刘店子中心小学276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讲题教研家长

赵守卿(山东省临沂市八湖镇刘店子中心小学 276000)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聚焦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振兴乡村教育。作为河东区最偏远农村学校,借助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契机,学校完成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师资配置日益均衡优化,持续推进智慧教育数字化,办学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锐意创新,走内涵发展、品质提升的现代化学校发展之路,做农村孩子的“引路人”,润泽农村教育生态,努力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一、 精心构建至善文化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农村学校“大梦想”,以“办优质教育,创品牌学校”为办学目标,围绕“至善”这一核心理念,确立了“臻于至善,奠基一生”的办学理念,提炼出“臻于至善,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形成完善的至善文化体系。“臻于至善,做最好的自己”,旨在培育学生从小树立勇攀高峰、积极进取的精神。依米花生长在沙漠,靠一条主根伸向大地深处收集养分,5~7年才开出一朵灿烂绚丽的花朵。依米花赋予学生扎深根、重基础、为长远的生长哲学。以依米花为学生成长的形象物,基于至善文化体系,根据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确立农村学校育人目标:人格至诚、学问至真、体魄至健、才艺至美、劳动至勤,培养文明乐学、梦想飞扬的依米花少年。

二、 倾心打造至善课程

学校落实育人目标,从人格至诚、学问至真、身体至健、才艺至美、劳动至勤五个维度,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地方课程,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至善课程体系。

针对农村学校学生习惯基础薄弱、习惯养成难的问题,学校课程研发团队着手进行体系化构建,开发学生习惯养成课程《如依米花一样生长》,将一至六年级遵规守纪、学习、生活、礼仪、劳动等方面的习惯要点梳理,形成不同层次课程内容要求,分级进行习惯养成提升教育。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以《好习惯每日自省记事本》为蓝本,每日自觉将“优秀习惯每天十自省、家庭作业记录、安全教育1530记录、每日反思”等项目自省评价,让学生点点滴滴养成习惯。“寤寐有时、形象有美、行为有礼、值日有责、读写有法、听说有矩、锻炼有恒、就餐有序、公物有护、安全有戒”。对照“依米花少年优秀习惯每天十自省”,学生每天检视反思,天天强化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扎实做好每件事,培养细心扎实、日事日毕的习惯,双周一小结,学期一评比,持续培养良好习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校文化体系、区域非遗传承人资源、学生需求,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元素和力量,围绕学校“劳动至勤”育人目标体系,我们构建适合刘店子小学学生的非遗传承课程,形成《琅琊草编》《沂蒙糖画》《郯城木版年画》等非遗实践类课程和非遗微课程体系,成为市、区特色校本课程样板,被评为山东省小学优秀校本课程案例。非遗课程先后参与山东省在线教育项目式学习展示和教育部课程中心课程展示,《中国文化报》、山东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市区宣传媒体先后进行报道。学校创新非遗课程评价体系,形成非遗教育成果展示、非遗小传承人评选的课程评价机制,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文化自信中国人”作为课程的终极目标。以课堂、学校、社会成果展示为评价主要形式的非遗教育成果展示,让农村的孩子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城市,登上市区电视台荧屏,在山东省“非遗”特色校本课程学科研讨会、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交流会上进行非遗创作展演,展现农村孩子文化自信。学校60名学生被河东区文广新局、河东区教育体育局联合授予“非遗小传承人”称号,极大地激励学生学习非遗的热情。

三、 全心润泽至善课堂

基于至善文化和育人目标,学校积极构建至善课堂体系。至善课堂以素养小展示、紧盯好习惯、聚焦会学习、定位会合作为切入点,以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课前素养展示、持续性评价,探索学科教学路径,构建“润泽和谐,至善至美”课堂教学生态。

教师在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优化个人备课,落实至善课堂理念,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各学科课堂教学都设置课前三分钟素养展示评价,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展示评价的学习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不断探索完善基于持续性评价的“至读善写”语文教学路径、“至思善讲”数学教学路径和“至说善用”英语教学路径。

特别是深度学习视域下数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努力改变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状态,告别枯燥的讲练结合,以预习讲题、课前三分钟讲题、课中小组讲题、课堂展示讲题、教师精讲点拨、练习讲题、课后复习讲题,形成围绕讲题的数学学习展示评价闭环。这样的数学学习环境,点燃学生数学思维,着重培养学生“至思善讲”能力,坚信“会做题的不一定会讲题,会讲题的一定会做题”。在全区质量监测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名列前茅。

四、 真心引领教师发展

朱永新教授提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学校现在青年教师占比已经达到85%,青年教师教学学习工作热情高涨,但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如何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助力农村教育质量提升,成为农村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校加入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与临沂市教育局共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市级课题“乡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化构建的研究”得到立项,深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创新农村教师成长路径,开发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如尖毛草一样生长》,引领教师不断地修身、修德、修业、修心、修为,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好老师。立足修身平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好老师推介(靓出来)、成长故事(写出来)、讲坛分享(讲出来)三个环节,做一名有“理想信念”的好老师;立足修德平台,全面落实职业道德规范和十项准则,坚持做好师德大教研、师德大家访、师德预警等三个环节,做一名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立足修业平台,探索学科课程实施路径和全学科育人策略,坚持整合教研科研、共同体成长、课程开发等三个环节,做一名有“扎实学识”的好老师;立足修心平台,坚持读书积累、爱好文体、外出学习三个环节,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通过教师专业发展课程的实施,新教师站稳讲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涌现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助力学校教育快速发展。

学校坚守10年融合互动教研,融合集体备课、问题教研、主题教研,坚持学科集中教研和共同体分散教研互动,落实学校教研规划,让教研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间周进行学科集中教研与共同体分散教研(周二语文、周四数学、周五英语)相结合,优化集中教研围绕“生本至善课堂”建设中的“目标评价一体化”集体备课流程:单元解读研讲—课时先导研究课研讲—评课研讲—课堂评价研讲—单元教学问题研讲;开辟共同体活动实效性,围绕“生本至善课堂持续性评价”的主题,进行课堂展示—查找问题—集中研讨—教学反思。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新上岗教师过关课、外出学习汇报课和专题研讨课等,评讲结合,提高教师课堂研究与教学水平。

五、 诚心开展家校合育

让家长成为学校的“合伙人”,携手家校共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我与孩子同上学”“家长大课堂”“教师大家访”“教师联系学生”,探索班级、家庭、学校、社会互动的家校共育新路径,形成教育合力。

家长学校。学校建立各班、各学部的家长委员会,设立家委会办公室,拟定家委会章程,充分发挥家委会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家长学校互动交流会议,成为全体家长“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的最大课堂,校长讲堂、班主任讲堂、任课教师讲堂、优秀家长讲堂、学生一封信、学生学习展示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

我与孩子同上学。为了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给学校、班级提出合理化建议,开展“我与孩子同上学”家长志愿者行动。早上,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学校,全程参与一天的校园生活:门口执勤、上课、做课间操、吃饭、批改作业、路队放学。家长对于学校工作有监督,深深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拉近教师与家长的距离。“每天都是家长开放日”现在已经坚持了六年。

教师大家访。教师每学期一次大家访,走进社区、村庄,到学生家中,与学生及其家庭“零距离”沟通。教师大家访进一步接触学生、家长,增进彼此情感,凝聚家校合力,增强教育活动实效。

社教课程。学校积极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引入社会人员走进学校,给学生和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讲课,让他们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如医院医生进行健康教育讲课、消防员进行消防知识讲课等。

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班家校社教育互动,立足农村学校,在互动中碰撞,在互动中,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员都受到教育,形成人人育人的农村教育生态。学校在市区教育质量监测中名列前茅,连续被评为河东区模范学校,2021 年被评为临沂市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区域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猜你喜欢
讲题教研家长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撰写解题小反思 促进师生共成长——从数学复习课“讲题活动”谈起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初中数学课堂学生“讲题”能力的培育
公开课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以讲促思,以思导学——让学生在讲题中神采飞扬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