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基于通用语导向的英语教育策略研究

2023-12-26 05:47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变体交际一带一路

蔡 徽 陈 曦

(1.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1;2.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外语教育,尤其是大学英语,要从需求出发重新定位人才的英语素养,探究顺应时代需求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路径,培养富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何是英语担此重任? 一方面,在中国,英语学科几乎贯穿学生的每个学习阶段,是学业晋级和人才素养评估的重要考量因素,是绝大部分中国人的第一外语;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带给英语语言有目共睹的事实是:英语的非母语使用者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母语者,成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简称ELF)。

一、“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英语素养提出新要求

(一)兼容专业知识,驾驭不同“文化风味”的英语变体。“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合作平台覆盖广泛,涉及文化、旅游、健康、扶贫、政党、智库与民间合作组织,单纯的语言储备显然不足。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开展有针对性的语言词汇储备、听说训练、读写强化;能够感知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英语变体,运用恰当的手段表达口语和书面话语的意义,建构起“专业+英语”的过硬组合,才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更加富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传播中国文化,摆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语言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是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重要手段,是消除偏见和壁垒,开展深度合作的前提和基础。英语学科的教与学要给深邃博大中华经典、中国故事留有足够空间,通过文化熏陶和沉淀,理解文化内涵、汲取文化精华,摆脱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树立学习者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承担起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三)胜任多元文化沟通。面对多元文化相互并存与碰撞,能够秉持平等、包容、开放的态度,掌握必要的跨文化知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探究、共情和实践,灵活调用适宜的语用策略,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展开得体、有效的交流,完成跨文化沟通任务。

二、英语作为通用语的作用

(一)英语作为通用语的界定。ELF是全球化进程中语言自然发展的结果,它强调交流的功能和过程,而不是具有稳定语言学特征的自然语言变体;[1]这些变体彼此地位平等、多元存在、相互包容、相互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英美标准英语的某些使用规范。这种看似悖论的存在却被看作是“现代英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合法的分支,并且在世界英语体系中占有合理重要的位置”。[2]

英语语言容忍变体的存在历史悠久。首先,美国英语就可以看作是英国英语的变体。美式英语的发音、拼写等特定的变体在广泛的使用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最终成为标准英语的组成部分。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使用带来了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加拿大英语和中国英语等多种英语变体。Englishes 这一概念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除了语音、词汇、语法层面的变异,很多变体还融入了不同母语使用者的母语语音和文化元素。以香港为例,受到母语粤语的影响,某些香港人发不出r,故而在读英语时,会把present 发成peesent,professor 发成pofesa,programme 发成pogramme;add oil 作为加油的意思已经被收录到了牛津英语词典中。此外,英语也在改变和影响着粤语,有些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逐渐融入粤语,成为了粤语词汇的一部分,最常见的有荷里活(Hollywood),士多啤梨(strawberry),扑街(poorguy)。

(二)英语作为通用语的作用。

1.英语变体的身份合法化。英语作为通用语的作用以及相关理论研究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Braj Kachru 用“同心圆”理论来诠释英语变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心圆由内圈,外圈和扩展圈三个部分组成。“内圈”是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是英语语言规则的制定者;“外圈”是指一些国家和地区,英语不是首要的官方语言,但是作为重要的第二语言使用,主要指英联邦国家,他们是英语规则的补充和发展者;“扩展圈”是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国家,他们是规则的接纳者和遵循者,因为他们依赖于内圈的语言规则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3]

“同心圆”理论形象具体地梳理了英语及其变体的层次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该理论使英语变体的身份获得了承认。但是,同心圆理论忽视了英语及其变体之间的“流动性”,即全球化背景下,各圈之间双向和多向的语言文化融通从未停止,承载多元文化的各种英语变体正在不断渗透和改变英语语言,扩展圈非英语本族语者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使之成为英语发展的主导者,ELF 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英语及其变体之间多样和复杂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Kachru的同心圆理论。[4]

2.打破英美标准英语的桎梏。Yoneoka提出了“英语之伞”[5]的语言体系说。该体系将英语语言的诸多元素形象地比喻成一把伞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伞把手、伞骨分别代表核心英语、社交圈和交际网络;伞尖、篷布对应不同的英语变体以及语言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伞顶位于伞的最高点,范围最小,被其他部分包围着,被视为是标准英语。“英语之伞”整合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元素,它们共同存在、彼此包容、相互影响、缺一不可,构建了一个动态、发展、宽容、协作的ELF语言体系,为全球化进程和跨文化交际撑起一把坚实的大伞。

“同心圆”理论建构了英语及其变体之间的层次关系;“英语之伞”不仅直接接纳了变体,还用动态发展的视角审视英语及其变体在多元文化沟通和交际中的作用。无论何种理论,都使得英语变体的广泛使用获得了学术理论的助力和认可,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在实践和理论上得以确立。随着ELF 功能和理念被更多的接纳和重视,强调精准地道英音、美音的传统英语学习目标开始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英语学习者终极目的不再是在标准英语范围内找到归属感,而是要培养交际者有效、得体的跨文化语用能力,能够在多元文化交流融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相同背景下,英语教学者亦要重新思索英语学科的教育策略,充分重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域合作的特点,探索以ELF 为导向的英语教育策略,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模式,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语言人才培养方略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通用语导向下的英语教育策略

(一)正视不同腔调存在的事实,打造“英语兼容专业”的教学框架。我国的中小学阶段出于对“应试”的重视,“英美标准英语”的权威性是不容撼动的: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揣摩准确地道的辞藻,打磨原汁原味的语言,谙熟名目繁多的语法规则。从这个层面看,标准英语的输入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基础和表达能力。而在ELF视角下,英语作为通用语“不在于提升任何一个世界的英语变体”,其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尊重多元文化,转变刻板的印象,正视不同腔调存在的事实”。[6]因此,到了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理念和策略上要适时地做出调整,笔者将其归纳为实现两个层次的目标。

其一,摆脱地道标准的英音、美音的桎梏,学习者从涉外交流的实际情境出发,尝试理解带有不同口音的英语,同时确保自己的语音和表达能够被广泛地接受;在句法和表达层面,能够灵活识别和应对各类层出不穷的英语变体,并具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能力。以ELF 为导向,用来打磨语音、讲解句法的时间被不同腔调和形色各异的变体取代,教师的备课和授课也随之发生质的改变。教师可以尝试创设多元文化情境和多种语音环境,引导和激发学生关注语言变体、语音地域特色和异域文化体验,识别和包容ELF 英语变体,准确地体察语用的正负迁移,并针对典型的语用失误寻求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共赢的动态交际理念。

其二,打造“英语兼容专业”的教学框架,最大限度地实现英语能力对专业知识的包容和覆盖,法学英语、警务英语、商贸英语、科技英语等兼容行业的ESP 教学路径被打开,这对从事传统英语教学的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教师本身扩容学习、向ESP教师转型之外,“ESP教学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是专业课老师和英语老师开展合作教学,共同制定行业英语的学习内容和授课方案”,[7]开启基础课与专业课协同合作的进程。

(二)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用文化浸润语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是近年来才被人们熟知和认同的。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语言和语音的同时,较多地关注英美国家概括以及英语文化和传统,以至于西方某些节日和风俗被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广泛熟知。令人倍感窘迫的是,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侃侃而谈Christmas 和Thanksgiving 的时候,却在讲述中国传统民俗和节日时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传承传统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刻不容缓。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部署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用英语讲好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树立文化自信成为英语学科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之一,China English作为一个真实的“客观存在”成为完成这一任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在ELF导向下,融入中国元素,传播中国文化的英语教育策略能够落实在教材层面和教师的教学层面。

首先,在教材层面,2020年以来,《纲要》的印发促成了融合思政元素的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二次开发,与昔日的英语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出炉的《领航职业英语》为例,中国故事与西方经典平分秋色,通过文化比较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此同时,聚焦中华经典的英语数字资源、竞赛成果层出不穷,极大丰富了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板块的教学和实践。

其次,在教师层面,是教师对于教学要发挥主导作用。英语教师要具备丰富中华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他们是文化的传递者,借助这种传递,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内化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国文化传播者。中国英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中国文化应该成为英语通用语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区域合作平台为语言文化融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赋予了每一个文化使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和建构中国文化身份的使命。

(三)在探究、共情和实践中培育跨文化交际素养。首先,学会探究语言变体和文化差异。语言学习由输入和输出两部分组成。在输入环节,通过广泛地听、读尽可能地接触不同的英语变体,了解变体背后的社会文化内涵;识别语音特点,提高对不同语音的识别能力;拓宽学习者的文化视野和体验。在输出环节,能够根据交际的语境和交际对象,探究得体的交际策略;精通核心英语,使用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被广泛接受的语法和语言文化知识,驾驭口语和书面表达。

其次,共情指交际双方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跨文化交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沟通的主要手段。交流者要能够深入理解和体察对方的用意和心态,在话语传递和情感表达时,能够相互包容对方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风俗习惯,开展有效得体的交流。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被誉为是中美关系史上的破冰之旅。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尼克松总统的晚宴上,安排军乐队演奏了一首美国乐曲《美丽的亚美尼加》。这是尼克松为自己的总统竞选准备的一首曲目,对此尼克松总统非常感动。在晚宴的致辞中,尼克松总统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so many deeds cry out to be done and always urgently;the world rolls on,time passes,ten thousand years is too long;seize the day,seize the hour”(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来表达自己对中美之间共同开创一个和平与合作的新世界的美好期待和愿望,这让每一位中国人都感受到了这位美国总统对中国人民的深刻情谊。两位伟大的领导人都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共情交际策略,为冰封的中美关系打开了光明的前景。

再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好的学习和积累来自实践。社会文化交流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校园和课本无法穷尽包罗万象的文化百态。语用失误依然存在,交际障碍不可避免,但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灵活得体的语言交际能力才能成为内化于心素养。“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广阔空间。

结语

全球化进程确立了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功能和地位,“一带一路”倡议使ELF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出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英语教育策略以ELF为导向,包容语言变体和文化差异,激发共情意识,在关注异域文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构建本土文化身份,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良好的社交语用能力和人际沟通素养,为“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明确主旨和行动方向。

猜你喜欢
变体交际一带一路
情景交际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交际羊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耀变体喷流高能电子谱的形成机制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中国传统文学的换形变体——论“诗化小说”的兴起与传承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