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能力现状分析与策略

2023-12-27 11:37田赛赛郭城杨王金鑫祖先鹏柳润辉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卫勤信息化建设

田赛赛 郭城杨 王金鑫 祖先鹏 柳润辉

卫勤保障受战争催化而产生,主要是针对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进行维护,是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其中军队医院则是卫勤保障中的“拳头”和中坚力量。现阶段,随着新军事变革的驱使和军事行动种类的变化,卫勤保障的建设和发展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厘清卫勤保障建设现状问题,制定正确、科学的政策,紧扣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需求,使其具有与军事改革方针一致的实战化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军事卫勤能力现状分析

(一)信息化卫勤保障现状

现代卫勤是相对传统卫勤提出的一个动态概念,也可以描述为全维一体化卫勤,通常是为了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需求,以各级军队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信息网络系统依托,通过建立医疗服务、医疗资源和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统一运用伤病员医疗后送、卫生防疫、卫生防护、药材保障等的功能手段[1]。现阶段,在以智能化、机械化、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浪潮中,高效、顺畅的卫勤保障必不可少,卫勤保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部队训练的质量,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的重要环节。我国军事卫勤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自20 世纪90 年代初,以“军字一号”军队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军字二号”远程医学系统和“军字三号”卫勤指挥系统与保障系统三大信息工程为基础,军队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开始逐步发展[2]。当今世界,部队卫勤保障多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为首要内容,着眼于实战化保障,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逐渐兴起,信息化卫勤保障建设由此迅猛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传统医疗模式向智能卫勤保障体系转变,使其更加便捷化、自动化,逐步实现精准医学、智能诊疗、智能识图、搭载5G 实现远程手术等智能应用。

(二)卫勤保障面临新挑战

首先,我军实行“三区七级”的救治体系,即战术后方区设连抢救组、营救护所、团救护所、师救护所四级救治机构,按建制系统实施救治和后送;战役后方区设野战医院和基地医院两级救治机构,按联勤区域划分实施区域性联合保障;战略后方区设总部、战区、军兵种所属的军队医院、疗养院等后方医院,实施专科及康复治疗[3]。该救治体系过于重视分级而时效性相对较差,虽然个别伤员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越级上报是被允许的,但大多数伤员要级级递送,层层验伤医治,这延缓了他们获得确定性救治的时间,影响了救治效果,使保障效率低下,很难顺应未来以精准、高效为核心的卫勤保障建设发展趋势。

现代战争多以信息化为核心,运用激光、微波、粒子束等高科技和新概念武器,因此我军卫勤发展与建设的重心和重点仍是卫勤机械化基础上的信息化建设。目前智能化卫勤组织、指挥系统尚处在探索阶段,涉及到卫勤筹划与决策时,卫勤需求测算手段单一、卫勤态势研判分析手段老旧,整体流程与操作繁琐复杂,难以保证卫勤筹划的科学与高效[4]。

我军在卫勤训练演习和准备中实战意识较弱,贴近实战程度不高,“黄金一小时”、火线救治、阶梯救治的技术储备与实战卫勤还有不小差距[5],对于围绕现代战争作战理念、形态和样式变化的创新程度不够,并且卫勤演习中存在人员战术动作不够规范、装备器材携带量不够标准等现象。此外,放眼于全军实际卫勤保障建设情况,相当一部分的卫勤建设单位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对其进行科学的规划,达不到我军标准的建设规范。卫勤管理不到位和战备意识较为松散会使得卫勤保障管理较为粗糙、甚至缺失,会出现卫勤保障方案和计划不合理、不连贯等脱节现象,或者出现战备物资落实不到位、储存的战救药材超出保质期等问题,相关卫勤保障药材存储措施不够细化、机动卫勤力量建设制度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卫勤力量的战斗力、保障力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制约其建设与发展。

(三)多样化军事卫勤保障新机遇

信息化条件下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实战中的卫勤保障应更注重适应性、灵活性、应急性。我军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以体制编制调整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核心的军事变革[5],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加速实现战斗力和保障模式从根本上的转变。新军事变革不仅对我军的整体规模、组织结构和指挥体系等建设发展影响巨大,而且对以机动卫勤力量的规模结构、编成要素、人员素质等为核心的军队卫勤力量建设提出了全新要求。新时期,必须紧抓军事改革的核心思想,高度重视军事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开创新型卫勤保障模式,积极投身改革,顺应大势,面对日常训练、培训中遇到的挑战与困难,勇于采用全新的方式去思考、解决,并进一步实施新形势下多样化卫勤保障力量建设。

为此,应大力加强机动卫勤力量建设,配备一支高水平卫勤骨干队伍、配齐卫勤装备,运用更加精确的信息化救援系统和综合信息保障来提升卫勤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战时卫勤保障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方式,实现医学技术、卫生勤务、卫生装备和卫生信息的有机结合。此外我军还可以学习发达国家实战经验,加强贴近实战任务的训练演练,以实战为导向,用创新思路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完善救治模式,建立线、网结合而富有弹性的医疗后送体制,提高救治效率,促进卫勤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

二、提升卫勤保障能力对策

(一)抓好人才核心建设卫勤队伍

1.卫勤人才基本特征

过硬的军政素质是卫勤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关键特质。只有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军人在面对国家与民族利益时能做到尽心尽力,其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让他们在面对恶劣的战争环境下,能顶住压力圆满完成各项艰巨的卫勤保障任务。

优秀的文化素质是卫勤人才综合素质的基础。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为卫勤人才的创新能力提供支撑,同时促进他们持续不断获取新鲜信息,再对所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利用,从而实现自身能力再提高的目的,逐步成长为信息化变革中所需的复合型人才。除了自身文化素质良好外,专业素养也必不可少。此处专业素养指卫勤人员对卫勤、军事医学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术的掌握,例如:卫勤指挥和后勤保障人才,他们应该非常熟悉卫勤保障的任务、准备、组织与实施;熟练掌握各类战斗和突发事件卫勤指挥的基本内容、程序、方式和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指挥与保障技术的艺术等。现代战争中能有效利用信息,熟练运用信息化卫生装备,对当前形式做出迅速、准确的研判,是个人形成综合保障能力的重中之重。

卫勤人员还需具备强大稳定的心理素质。在多运用激光、微波等高科技和新概念武器的现代战争中,这些高技术武器不仅对参与战争的人员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还会对他们的心理方面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卫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强大和持久性的刺激因素能够迅速调节自身心理状态,避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形成心理杀伤。

2.拓宽人才选拔、培养途径

在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现代战争中,战场环境十分复杂恶劣,危重伤员的产生通常伴随大批量和危急等特点,卫勤保障困难多、任务重,这使得个人能力较强、能熟练运用各种高技术武器装备和掌握信息化卫勤建设技术的人才成为卫勤保障建设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而我们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开拓新的人才选拔途径。首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猛,这使得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临床医学、计算机专业人员储备丰富,并且这些专业知识与信息化卫勤保障建设内容具有相通性,由此,可直接引进地方高校人才作为卫勤建设发展中的人才保障。我们还可学习发达国家相关卫勤人才培养的新方式,美国陆军为保证口腔卫勤保障队伍人才储备设立助学金项目,资助对象为已经毕业、正在参加住院医培训的地方牙医,提供课题资助(45000 美元)、每月津贴(不低于2000 美元)、报销费用(教材、学习器材等)、学费补贴。要求资助对象通过体检、符合入伍条件,要求资助期间每年参加14 天军训。资助对象服役年限不低于3年[6],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卫勤建设人才继续学习,提升其专业知识与技能。

其次,想要吸引优秀人才就必须扩大选人视野,可以采用高校-军队联合培养的模式来选拔人才。通过地方高校的初级培训和军队科研院所的专业培养,甚至根据未来工作岗位进行岗前培训,可以在提高卫勤建设人员学历的基础上增强其专业技能的熟练性。

第三,当今世界,我们应该顺应形势,不断开辟人才选拔新途径。美军、俄军、德军和以军的卫勤战备训练水平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居领先地位。特别是美军和以军的基地化、模拟化和网络化卫勤战备训练出类拔萃[7]。由此我们应积极举办国际交流访问,每年派出多批卫勤战备训练人员赴相关国家认真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减少因技术人员知识结构限制制约多样化军队卫勤保障建设发展的现象。

(二)完善保障系统信息化建设

军队人员在平时、战时、非战争军事行动时面临不同情况,处于不同的复杂环境,时常远离保障中心,因此增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是加强军队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问题。数据是信息化条件下卫勤保障的基础,建立网络化卫勤数据体系,首先是建立健全卫勤综合评价标准规范和工作机制,基于数据开展多维度的监测、分析、预警、评估等,辅助用于卫勤管理和决策,各级卫勤机关可以及时了解分析情况,合理配置资源,为决策和工作评价提供依据,使保障更加科学高效。还要整合现有的卫勤网络信息,加快医院卫勤信息系统的标准化改造,构建大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建立物资数据、供应商、人员、伤病员管理、物流运输等数据为核心的卫勤管理数据中心,建立涵盖军队成员身体健康状况的基础数据库,形成全方位贯通、资源可视化的信息网络平台,为各级各类人员提供详尽信息。

其次,运用AI、物联网等技术,对各平台进行统建统管、整体优化,通过搭建网络化的综合性卫勤保障平台,改变现有各类卫勤系统仍处于孤立状态的现状,包括平战时卫勤信息系统、物资人员追溯系统、采购系统等,平台集组织筹划、预警评估、智能分析、辅助决策、资源共享等功能于一体,做到实时信息可知、资源可视、行动可控,通过信息平台全程跟踪处理需求任务,提高响应速度,提升保障效能,最终实现卫勤保障网络跟随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延伸而发展,形成卫勤一体化服务保障。

(三)加强多样化综合保障能力建设

日常演习中可参考发达国家军队的现行培养模式,无线接近实战,强化非战时对信息的分析研判、组织决策,伤情态势判断分析、力量调配使用、优化指挥流程和指挥手段等环节,提高指挥时效性、精准性。平战结合,进行精准训练,按照“白金10 分钟、黄金一小时”要求对气管插管、肢体出血、心肺复苏等内、外科基础操作进行强化,同时熟练掌握各类仪器设备的操作流程,形成“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卫勤训练理念。还要强化集成训练,演练既是检验巩固训练成果的过程,也是查漏补缺、固强补弱的过程[8]。加强保障人员对医疗装备的应用训练,促使其对装备操作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加强联合训练,按照受领任务、组织开进、行动实施、指挥控制整个闭环,依托仿真模拟、方案推演、现地训练等手段,突出医疗救治、防疫防护、药材保障、卫生后送等重点,组织全科室、全要素、全课目联合训练[9]。

将医学发展前沿与实战保障需求紧密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推进保障装备研发。美国陆军综合视觉增强系统(Integrated Visual Augmentation System,IVAS)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与医学结合,应用于战场救治,在严峻环境中对受伤战士深层次解剖结构的透视洞察,可以支持战场医疗人员与受伤士兵在自救互救场景中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并作为一种教育培训工具,在虚拟患者身上培训医疗操作。我军应在深入开展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学习最先进的技术,结合我军卫勤特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制具有我军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保障装备。

此外,建议我军加强军综网、远程医学网等网络建设,畅通军队医院同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充分将地方优势资源利用到卫勤保障建设中,实现军地融合式发展,形成一体化卫勤保障体系。

猜你喜欢
卫勤信息化建设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