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模式应用路径探析

2023-12-27 11:37何红娟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成果思政

何红娟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解析

建构主义理论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jer)于1960 年代初提出,他认为学习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主体不能直接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而是需要从内部建构认知中来组织经验,发展知识[1]。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是知识建设主体,教师在学生的知识建设过程中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建构主义的教师观认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更不是学生思想价值构建过程中的消极“施压者”[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四个属性为:“情景”“协同”“会话”“意义建构”。“情景”突出了学习环境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学习环境包括线上和线下虚实共生的学习环境。“协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经验来建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与老师、同伴等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进行“对话”,让每个参与者的思维成果共享,达到意义构建的目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是通过意义建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学生的终极目标。高校思政课程以建构主义为基础,尊重学生的行为主体,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情感体验和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存在,使学生在参与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情感认同,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觉悟。

二、传统思政课程的面临的挑战

大学思政课堂在新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思政课堂的知识目标和高阶目标结合需求紧迫,结合难度较高。思政课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以教材为依托、课堂为载体、教师为媒介,是大学思政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思考的问题和努力践行的工作。在新媒体技术加持教育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堂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总结如下:

(一)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新指示——传统培养模式亟待改变

传统课堂教学规模过大、缺乏差异化引导,难以满足信息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求。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缺乏创新。传统理念下,教师注重思政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知识目标与高阶目标的有效结合。没有形成“对分课堂”的理念,整体没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成果导向性学习模式,导致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

(二)智慧课堂对教育手段的新要求——传统教学手段亟待补充

元宇宙赋能教育开启以来,传统的二维网络变成了三维网络空间。传统的物理课堂的虚实共生的课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师线下课堂兴趣减弱,加之VR、AR、XR、MR 等可视化技术出现让本就形式单一、调动力不足的传统教学手段丧失了话语空间。部分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还有一部分教师出现了倾向于传统教学环境的选择性失衡,导致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出现了人为的割裂与断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科技革命给教育带来的新问题——固有学习范式亟待提升

教学范式即人们对教育领域中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理解和看法,其内涵包括教学共同体成员对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主客体关系以及实现路径等所共有的认识[3]。传统的师生互动课堂范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思政课堂需转为跨学科学习、循环学习、人机互动学习。

三、落实建构主义视域下思政课“对分课堂”的学习模式

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指引和基础,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理念是制定教育目标和评估教育成果的框架。落实建构主义视域下“对分课堂”模式有助于实现:以“情”为基点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性,促进学生思政习得;以“新”(新媒体技术)为突破口,启迪学生的想象性,构建立体多维教学手段;以“活”(教学活动)为源泉,激发学生的活跃性,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达成学生高阶目标的提升。

(一)打造融入建构主义理念的课堂教学环节

首先,定义学习产出。教育者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定义学习产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反向设计,教学过程要明确、灵活、可对比,并且突出学习者的参与度,增加学生完成预期学习成果的机会。其次,实现学习产出。实施“反客为主”的教学模式,突破传统课堂的教师、教室、教材的三中心论。对分课堂通过内化吸收、分组研讨、成果呈现等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最终做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第三,评价学习产出。教师在完整教学过程中要监测、观察、调整、掌控流程和进度,对学习成果进行及时的评价。评价过程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对自己评价、人机互评等多维评价模式。最后,使用学习产出。依据评价学习产出环节的评价结果对课程目标进行调整,重新定义学习产出,为下一个闭合环节做准备,重新确立“以成果为导向”。

(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对分课堂”模式实践过程

对分课堂其主要特点是将原本的课堂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传统的教学环节,由授课教师负责;而另一部分则由学生自主学习,利用网络等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对分课堂的实现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教授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互动白板等工具,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而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电子图书等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在对分课堂全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指导学生选择学习路径、分析学习成果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建构主义理念下“对分课堂”模式的实现可具体化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落实思政课讲授环节的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教师:需要以成果为导向,准确因材施教,定位学习成果目标。讲解为什么学、用什么学、怎么样学,进行逻辑清楚、内容详细的启发式教学。学生:思维紧跟课堂讲授内容,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思考学习价值,实现知识目标与价值目标相统一地思政课独特目标预期。

第二,通过元宇宙技术集合体提升吸收内化交流环节课堂效果。教师:要全过程监测整个吸收内化交流过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过程和目标及时进行动态的调整。学生:利用元宇宙AR、VR、ER、XR 等手段在游戏式体验中达到沉浸式学习的效果。把思政课素材融入元宇宙技术中,提升思政课内容的趣味性和彰显力。

第三,创新评价手段,保障评价汇报环节客观、有效。教师:收集评价结果,评价总体课程的完成度,动态调整下一个闭合环节的教学成果预定。学生:对吸收内化环节的讨论结果进行成果多方式呈现。学习评价内容和维度向师生双方的需求侧倾斜,注重评价模式的客观化、多元化、过程化和求质化。实施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人机互评的多维评价模式。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成果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工大成果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