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12-27 11:37安敏辉陈旭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青海精神

安敏辉 陈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在百年接续奋斗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迹。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共同回答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重要问题,也为发掘和分析“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研究依据和融入路径等方面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的基本依据

(一)“两弹一星”成果诞生地及精神溯源地是历史依据

1958 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金银滩草原创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承担起了时代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由此成为“两弹一星”精神的诞生地之一。2018 年,青海原子城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实现新发展的不竭力量之源,正是由于研制“两弹一星”这段特殊的历史经历,形成了青海独特的历史资源,这就为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形成了强有力的史实支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二)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是现实依据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精神的集合体,是青海融入新中国发展战略全局的产物,集中体现了青海积极参与国家发展,为筑牢国防安全屏障做出的青海贡献。新时代的青海,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在全国大局中“三个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积极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始终牢记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重大要求,坚定不移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1],筑牢了国家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这是青海发展的新定位,也体现了新时代青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角色定位。从筑牢“国防安全屏障”到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新的发展定位集中体现着“两弹一星”精神在青海的接续传承和崭新实践,也为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提供了现实依据。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依据

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从党的历史和精神谱系中汲取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开拓创新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同时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治理国家、应对国内外各种重大挑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凝结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伟力。总书记还多次在考察调研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一整体性概念。这一系列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的理念为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推动“两弹一星”精神向研究主体、研究视域多元化的学术实践融合

虽然“两弹一星”精神在青海已经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但是从总体上看,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还存在着研究主体分散、研究方向单一,研究视域固化等问题,对“两弹一星”精神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不足,未能使现有资源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所以需要整合多元主体的力量和作用,最大化地发挥“两弹一星”精神的引领作用。政府要发挥好统筹作用,充分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在新青海建设中的重要价值,充分整合现有的资源,扮演好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总指挥”的角色[2],完善顶层设计,形成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的常态机制和适当鼓励机制,使相关主体在“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中更好的发挥效用,从而使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学术研究呈现出研究主体、视域多元化的繁荣景象,赋予“两弹一星”精神新的时代活力。

(二)创新教育和宣传方式,推动“两弹一星”精神向塑造青海人民精、气、神的教育实践融合

马克思主义充分重视理论与人民群众的融合,马克思强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研究成果要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现实力量,就必须使研究成果深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教育和宣传是“两弹一星”精神与推进新青海建设内在耦合性向现实力量转变的重要实现方式,创新“两弹一星”精神的教育和宣传方式是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研究融入青海人民群众进而走实、走深的必然要求。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推出数字化思政课程,建立“两弹一星”精神学习虚拟课堂,使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育方式转变为VR 实景体验式的沉浸式教学方式,增强和提升学生对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参与感、理解度。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短视频、纪录片、话剧表演、主题公园和旅游地建设、主题文创产品开发等当下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和宣传方式来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的教育宣传获得更大覆盖面,进而更好地发挥“两弹一星”精神为新青海建设凝心聚力的作用。

(三)加大实践引导,推动“两弹一星”精神向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的发展实践融合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理论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实践。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必须使之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相融合,必须与推进新青海建设的实践相融合,以青海新发展路径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目的,实现“两弹一星”精神理论研究与推进新青海建设实践的良性互动,深挖“两弹一星”精神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有效发挥“两弹一星”精神在新青海建设中凝心聚力的强大力量,从而使“两弹一星”精神最大化地融入新青海建设的实践、最大化地转变为推进新青海建设的现实动力。

新时代“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新青海建设,必须结合自身优势,把学、思、践、悟“两弹一星”精神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深度挖掘和分析“两弹一星”精神与新青海建设的内在耦合点,并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为推进新青海建设提供持续内生动力。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青海精神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美青海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拿出精神
青海行七首(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