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研究

2023-12-27 11:37朱琳孙兰镇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数字化服务

朱琳 孙兰镇

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 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发展突飞猛进,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也迎来了新样态发展阶段。凭借智慧党建平台,党员管理模式已逐步由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数字化管理模式。大数据时代,数字技术的融合驱动为高校学生党建管理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带来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变[1]。如何认识数字化赋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所带来的天然优势,思考数字化模式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面临的困境并寻找突破路径,是本文拟探讨的内容。

一、数字化教育管理服务高校学生党员的必要性

高校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优秀代表,能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教育管理服务好高校学生党员,能够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引入数字化手段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服务,能够进一步提升效率、提高效果、获得效益,达到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三效”提高。

(一)提升管理效率

数字化技术是减少党员管理过程中人力资源投入最直接的方法,也是提高党员管理便捷度最方便的方法。传统管理模式下,党员入党全过程都需要人工、纸质材料的不断投入。以数字化手段代替人工操作,以电子记录方式代替纸质材料写存,能够大大减少人工在全过程管理中的投入,提升办事效率,还能够降低纸质材料损坏、遗失的风险,增强党员信息保存、资料传递、关系转移的灵活性和便捷度。

数字化技术还能够有效加强高校对学生党员的组织建设和管理。数字化模式下高校党委对于基层党支部学生党员的管理,可以以网络为媒介,打通由上至下的管理脉络,打开管理网上不畅通的“死结”,强化上级党委与基层学生党支部之间的联系。

(二)提高教育效果

数字化技术集合大数据资源,整合人工智能、5G 网络等方式途径,能够显著提高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效果。通过对学生党员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痕迹”进行精准捕捉,结合党建平台上的信息资源和学生“实践行为成绩单”的数据记录,能够生成全面、准确、生动的学生党员“数据画像”。依托“数据画像”的方向指引和潜在的风险预判分析,结合高校党委对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规划,能够精准得出适合学生党员群体的教育方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在微观上通过数字化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党员的个性、特点、学习习惯等,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有特色的党建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在宏观上可以根据高校学生党员群体的学习情况,为其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资源,提升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质量。另外,数字化带来的是宣传手段的信息化、智能化,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主流精神思想走入基层学生党员[3]。

(三)获得服务效益

有了精准“数据画像”的帮助及方向指引,数字化技术能够进一步协助高校党委有效地了解学生党员的需求和资源利用情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能够让高校党委对基层党组织运行状况及党建发展的引领成效作出全面系统的评价;能够从全局视域呈现高校党建工作整体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升对学生党员群体的服务效益,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加科学、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指导,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

另外,数字化手段能够为上级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的评价与指导提供更为直观的数据样表,以数字化、信息化等方式开展群众考评工作。能够简化人工程序、扩大数据样本而减少主观性的影响,能够让监督程序“有据可循”,以更为公正、公平、公开的方式提升高校对学生党员群体服务的效益。

二、数字化教育管理服务高校学生党员的困境

目前,高校基本已实现了智慧党建平台的全面使用,对学生党员的数字化教育管理服务重视度进一步提高。数字化技术对推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过程实现精准捕捉、智能交互、科学评价等方面有很大前景。然而,现实情况下,将大数据有效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实践,在思维转型、技术支持、安全保障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

(一)缺乏辩证思维面对数字化转型

传统模式下的党务工作者更注重“人”的作用,而忽视了合理使用数字化手段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服务。对于学生党员的数据收集、行为观察更倾向于传统的调研方式。这就导致收集了解到的学生信息存在滞后性,且数据分析起来缺乏精准性。

另一面,数字化教育管理服务高校学生党员的思维转变过程中,又可能存在走向形式主义的“唯数字论”风险。在实际的数字化管理过程中,由于操作者对数字化的管理思维并没有真正领悟,可能会导致本应该被简化的办事程序复杂化,甚至出现线上操作和线下流程同时存在,要反复“走流程”的情况。还有可能出现把“参考数据”考核变成了“数据中心主义”,对于考评监督过程仅简单攀比数字。

(二)缺少技术支持助力数字化转型

建立数字化党建模式意味着技术设备、软硬件设施的投入,这就涉及到了数字化过程的经济属性。前期投入的成本直接影响了后期实际的效果,这就对经济投入、相关技术的依赖性增强,会导致在数字化转变过程中除政治因素影响以外还会引入其他非政治力量。另外,对于数字技术的新模式运行,还需要对传统模式的党务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或者配备具有专业技术的工作人员。

数字化平台实际运行过程中,高校学生党员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所形成的“数字痕迹”遍布于各类网站和社交软件当中,高校党组织难以从零散、巨量的“数字痕迹”中有效获取可用的相关数据。学生党员日常实践行为是现实表现,难以可观、及时、准确地转换为可供数字化平台记录的标准化信息。此外,学生思想、行为的表现是综合多维度的体现,涉及到高校各部门各系统中的数据,各系统暂时还无法实现数据互通或数据共享,使大量系统数据形成了“数据孤岛”。

(三)亟需安全保障维护数字化转型

在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数字化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党建数据容易面临“数据投毒”、数据泄露、数据破坏等问题,进而对高校党建数字化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更要注重数字安全保障,防范各类潜在风险。

实际上,在高校进行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数字化系统需要涉及到学生思想行为大数据来源及分析、综合处理等步骤,要应用到数据技术、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多项技术,基层党组织往往缺乏相应的系统技术自主研发能力,需要寻求外部商业化公司建设数据系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信息外泄的风险。

另一方面,也可能存在人员操作不当导致数据丢失、数据破坏的情况,如果没有传统纸质材料的备份和追溯,会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过程造成很大麻烦。

三、数字化教育管理服务高校学生党员的突破路径

基于现实可能存在的困境问题,可以从思维理念、模式建立、安全维护等方面寻求突破路径。

(一)树立辩证思维下的数字化运行模式

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数字化运行模式和传统党建之间存在张力和隔阂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纯技术、算法的手段,后者则代表了一种人的精神、思想和政治实践。数据的优势并不能成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的决定性依据,不能代表何为正确。要注意扭转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去人化”的倾向,明确人的作用永远是党的建设之路上最根本最深远的影响。

另外,还需要注意用辩证的视角来看待数字化转型。不论数字化技术发展如何成熟,都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能因为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捷丧失了党务工作者下基层的能力,不能抛弃传统模式中摸排到人、谈心谈话,民意调查等工作方式。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应当作为党建管理中的技术服务手段,要以技术服务人际,不能以“人机关系”取代“人际关系”。

(二)建立数字化赋能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

为建立与数字化技术相适应的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从机制建设到平台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数据收集:通过学生工作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行为学分系统等各类系统,收集学生党员的个人信息、思想政治表现、参与组织活动情况等相关数据。

数据分析: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学生党员的综合情况,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提供数据支持。

个性化教育: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党员教育计划,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数据监测与评估: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优化教育方案,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数据共享:将学生党员的相关数据共享给高校各级党组织及辅导员、党务工作教师等相关人员,提高党员工作服务的精准性和效率。

为避免海量“数据痕迹”无法有效获取收集、各部门系统之间存在的“数据孤岛”等问题,高校在顶层设计时就需要全盘考虑,打破数据相互调用的壁垒,将数据标准化、清单化。另外,采用数字化手段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会出现“信息茧房”问题,影响数据分析的方向和准确性。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必须要站在党的高度和人的视角审视判断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确保科学性和政治导向性。

此外,还可以建立立体网格化管理机制模式。在纵向条线上,借助数字化党建平台畅通双向信息渠道,实现自上而下的信息发布,以及自下而上的情况反馈;在横向条线上,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势,积极探索校内校外和线上线下党建资源,服务高校学生党员发展。

(三)构建数字化手段的安全维护体系

维护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安全可以从机制建设、平台建设和干部建设等方面着手。可以建立高校党建质量考评和监督渠道上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机制,明确党建数据安全管理的权责关系,筑牢“机制防护墙”。在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建设数据安全监督管理模块,强化技防手段;通过技术手段规范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实现数据安全分级分类多人管理。在干部建设方面,要强化相关党务工作者的保密意识,增强相关工作能力,对专门从事高校学生数字化教育管理服务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全面提升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增强数字胜任力。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高校党政工作者和辅导员的工作离不开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改革赋能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进而构建整体智治、协同高效的智慧党建模式,能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由于数字化党建带来的与传统党建教育管理服务模式有所出入的新型数据指标,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更需要思考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如何从传统到数字化的模式转变,在强调便捷优势的同时不忘作为党务工作的责任感,在数字化赋能“轻装上阵”的同时,不忘来自初心与使命的负重前行。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数字化服务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数字化制胜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