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

2023-12-27 11:37王芳芳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西化文化观马克思主义

王芳芳

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后继者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针对传统文化是什么,应如何对待的问题,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成果。传统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类创造的全部精神财富,在狭义上是指一定的地域或者国家长期沿袭下来的习惯、习俗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充满了新期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习近平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2]。梳理和思考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对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观问题的提出

传统文化观的问题是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崛起而逐渐进入人们视野的。从19 世纪初开始,面对新的生产方式,西方传统社会的宗教、文化价值理念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力量的迅速发展壮大,西方人在享受着生产力空前解放的同时也遭受着残酷的劳动剥削和严重的社会阶层分化甚至对立,也因此不得不经历着传统的虔诚团结、友爱互助的价值观念如秋风扫落叶般地凋敝;而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文明对落后的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入侵,一国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与资本主义大潮席卷而来的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马克思、恩格斯作为洞察并批判现代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创立者,虽很少有专门的文章阐述传统文化的问题,但他们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阐述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思考传统文化观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在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决裂。[3]马克思、恩格斯表现出了对于西方传统的宗教、国家、道德、政治等传统观念的彻底地抛弃,认为精神世界的生产是要随着社会生产的改变而改变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必然要同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这表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西方被禁锢在宗教神学世界里不可自拔的传统文化的批判。这种对传统文化采取的历史的否定虽然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但其暗含的否定极端态度难免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产生误解。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文化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紧密相连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传统文化无疑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狭义的传统文化是与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意识形态也会发生或快或慢的变革。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与经济基础方面的变革是不同的。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马克思提到传统对于现实的反作用。马克思把“传统”比作“梦魇”一直萦绕在现实的人的头脑中。1894 年1 月25 日,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一封信中,恩格斯提出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包含着从以往的发展阶段沿袭下来的经济因素。这些都表明了,经济基础并非单方面在发生作用,而是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作用中历史的起作用。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及其发展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到,艺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达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就表明诸如法律、艺术等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是能够不断得以继承和发展的。

二、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确立

19 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无产阶级工人运动随之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斗争的指导思想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和民族化进程由此开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率先尝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世界视野和基本原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世界视野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理论强调要建设一个文明先进的的新中国。所谓文明先进,也就是先进的文明,比旧社会落后愚昧的文化更为进步的一种新文化。这种新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观念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的西方视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东方文化的融合问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以世界视野。在传统文化观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关注的是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传统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传统文化观的问题上,不仅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还从社会意识发展独立性的视角探讨如何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从理论上提升至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与东方传统文化融合的高度,使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具有了世界视野。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毛泽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对待东方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传统文化多持批判的态度,认为植根于封建小农经济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落后的文化,主张彻底打倒传统文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出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与传统文化仍有着历史的联系;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有自身的民族风格,即“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书。但是并不等于中国人要完全照外国办法办事,并不等于中国人写东西要像翻译的一样。中国人还是要以自己的东西为主”[4],进而形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论原则,为科学合理地对待和发展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传统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反作用和传统文化本身发展的独立性,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在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传播过程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探索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更好地利用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确立了关于传统文化问题的世界视野和基本原则。由此,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得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三、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时代价值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诞生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条件下。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反帝反封建依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但,在经历了批评反冒进、“反右倾”、“文化大革命”之后,封建主义不但没有被扫清,反而又露苗头。改革开放伊始,为了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外来文化,必须对封建主义进行批判。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逐步迈上新台阶,弘扬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成为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在新时代具体表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反“西化”的重要文化资源

改革开放时期,反“西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1980 年8 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强调了反封建的必要性,明确在思想政治方面继续肃清封建残余的重要任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指出,“文化大革命”发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我国是一个历史很久的封建国家,封建专制主义遗毒不易肃清。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反封建工作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和判断,尤其是不能一阵风似的把什么都说成是封建主义。

党的十届二中全会将思想战线反对的主要目标从封建遗毒转移到了“西化”污染。会议指出,有些同志对于西方的经济、政治、艺术不加甄别地盲目崇拜,对于西方的文化介绍也不加区分,让一些有毒有害的文化也进入到中国来,这对中国的青年造成很不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是反“西化”的指导思想,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在反“西化”方面缺少了民族主体性。在这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为了反“西化”的重要理论资源。由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转入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国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对待传统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在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面前,反“西化”的重要性超过了反封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反“西化”的重要文化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世纪80 年代后期,在经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低潮,中国领导人在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多的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来解释姓资与姓社的意识形态差异问题,取得了中外文明交流的新成就。在美国哈佛大学,越来越来多的人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通过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西方了解中国的一种重要视角。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在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大潮中得到扬弃和发展,至今对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深刻影响着当代的中国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更高了。面对如何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6]。2018 年3 月10 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报告审议时进一步提出,既要防止封建腐朽文化卷土重来,又要肯定改革开放引进国外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方面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助推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不难看出,一个民族要想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还要发展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演讲和讲话中多次明确指出,中国人要将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示给世界,要弘扬经久不衰的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劳动智慧的凝结。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西化文化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