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融合方法探索
——以《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为例

2023-12-27 11:37杨迪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1期
关键词:智能网专业课案例

杨迪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专业课教学要立足于各学科的特点与优势,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广而深的拓展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元素和思想价值内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高等学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价值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专业课程中去,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更是总结传承和创新探索的统一。在新工科、5G 时代和“1+X”证书的背景下,为培养能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青年,作为专业课教师,更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格局,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价值的引导。

二、课程特点及性质

《智能网联汽车概论》是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涉及多学科领域的拓展课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且发展迅速的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二学生,是专业选修课,32 学时2 学分,具有内容多学时少、理论强实践难的特点。在智能网联汽车各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与安装调试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又涵盖大量与其有关的历史背景、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职业素养等。据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结果,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设计和应用能力[1],能够胜任汽车行业相关的检测安装、维修保养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应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因此,在倡导科技强国、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职业素养以及追求真理、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课程思政融入方法分析

专业课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始终。课前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课中引入经典案例,与学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传递思政寓意;课后布置思政任务,分组完成,提高团队协作的能力。此外。教材选择问题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将影响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

(一)教材选择

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书籍主要以技术概述为主,体系过于陈旧单一,教学资料不完善,且缺少素质教育。教材内容无法紧随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学生难以捕捉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展热点。教师能够借鉴和利用的教学案例相对较少,难以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角度出发,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制约了学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为适应时代发展,强化新工科理念,应在教材的编制过程中加入“教材思政”理念[2],将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自动控制等交叉学科基础知识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和大国精神深度整合,满足行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二)教学方法

1.行为导向,头脑风暴

在行为导向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课前为学生组织和编制好小组,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以头脑风暴的形式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思路。

2.案例教学,翻转课堂

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选用一个典型案例,将真实生活引入学习之中。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风格,使学生真正感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本文深度挖掘并梳理课程各章节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其中部分案例资源如表1 所示。

五、结语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智能网联汽车概论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高校专业课教师为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应多维度、全方位深度挖掘思政元素,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以就业为导向,力争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建设成智能网络汽车高技能人才基地,为社会不断输送专业型、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智能网专业课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5G赋能智能网联汽车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智能网联硬实力趋强
迎战智能网联大爆发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智能网桥设计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