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在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中的应用

2023-12-27 09:11谢美华薛小博
上海视觉 2023年2期
关键词:数字影像编织当代艺术

谢美华 薛小博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本文主要以数字影像在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中的应用实验作为研究出发点,试图探寻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传统艺术展示的创新路径。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数字影像在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中的应用开辟了新的空间,数字影像与戈贝兰之间产生了令人惊喜的融合与互动,是一项传统艺术当代转型的实验创作。

一、数字影像在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中应用的构建基础

(一)传统艺术的转型

“戈贝兰”是一种纵向固定经线,横向打纬缂毛的编织技法,由专为皇室编织精美壁毯的戈贝兰家族命名。“戈贝兰”代表的含义其实相当丰富,既指崛起于15 世纪法国巴黎的染织世家,因技艺精湛,备受达官贵族们的青睐;同时,它也指一种偏写实绘画性的艺术风格。戈贝兰的制作过程:首先由画家绘制画稿,由织工们直接依据绘画样稿织造,使用羊毛纬线材料,在固定的织框中精细制作。画稿放置在架绷好的细密经线后面,绘画模版需保持与最终织片尺寸同等大小。织工们为了高度还原画稿中的色彩、图案,会将多种不同色彩的纬线揉捻在一起,进行细腻的色彩过渡。因此,一件戈贝兰编织作品需要画师与织工们倾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戈贝兰编织技法细腻,极其强调保留色彩的过渡晕染之美。戈贝兰可以高度还原画稿90%的复制程度,因此被纳入工艺美术的行列。在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今天,当代艺术理念使得传统工艺的边界范围不断延展,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元。纯艺术与纯工艺之间的界线逐渐模糊,传统工艺可以与当代艺术相融相促,深度挖掘出自身的审美价值,形成鲜明的艺术特征,从而进入到工艺之外纯艺术的领域,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趋势。戈贝兰编织艺术作为传统艺术的典型案例,其展示形式与数字影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延续其历史悠久的手工技艺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开启其适应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转型创新路径。

(二)数字影像的特点

数字影像是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产物,与传统的影像相比,它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传输性、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性,因此也是较为容易去直观展现时代的新命题、当代的新价值、社会新技术的一种综合展示维度。在如今的时代语境之下,网络冲击与数字媒体大力发展,数字影像形式在不断地被更新、被重刷,艺术家们开始将创作主体的内容与形式进行不断的转译。数字影像在运用时,最大的特征是对于融合对象的真实性、虚拟性、传达性、转瞬性、幻变性实现融合[1]。数字影像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是广泛的,设计师应当主动去更迭、探寻数字影像创作的方式,打破传统边界,展现符合时代背景下的数字影像新形态。

(三)传统艺术的拓展

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在观念表达上存在较大差异。传统艺术注重审美与使用功能的统一,在历史特定时期,社会发展、人文环境、思维方式的特点都体现在材料、色彩、纹饰、造型和工艺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具有特定地域风格的视觉语言。因此,传统艺术中蕴藏的思想文化精髓,应避免在重构转化过程中出现表面符号式的倾吞与滥用现象,保留特定视觉语言的同时赋予新的融合方式成为传统艺术拓展的紧要关键点。例如,以戈贝兰传统编织艺术作为创作媒介,改变其原有的常规范式,使原有的直接方块式艺术展呈方式得到拓展,更加契合当代社会审美观。拓展形式如:结合手工艺材质特性,融合独特的数字影像视觉效果,赋予传统艺术新的当代艺术形态,增加其新鲜的艺术属性。解构传统工艺,打破其固有形态,重新组合,呈现出一种探索传统艺术展示表现多种可能性的全新经验。

二、数字影像在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中的应用方式

在以往的展览中,纤维艺术材料的魅力和温润感是最吸引观者的,人们大多喜欢用手去触摸和感受作品,因为手触摸到的是真实的,而数字影像的介入可以通过视觉全方位调动观者的各种感知能力,建构出一个真实、虚拟结合的场域,给人们带来具象、抽象、全面、生动的视觉感受[2]。数字影像与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的融合,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材质、内容、风格的艺术混合在一起进行多元化呈现[3]。数字影像韵律动感强、色彩变化丰富,面向观者的是一种直接的艺术信息输出;而戈贝兰编织艺术带给观者的是一种细腻柔和的手工温度感,是一种间接、缓慢的艺术灌输。两者融合后既保留了各自独特的魅力,又彰显出各自鲜明的特征,就像将大自然的真实景象与构建的图形迹象融合在一个空间画面中,带来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

(一)叠构应用

叠构应用是传统艺术中数字影像与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相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此种融合方式,能使作品产生不同形象要素的叠加,通过两者的空间覆盖关系在感知上叠构形成新的事物。该融合方式需要通过数码投影设备的助力,实现现实三维与二维图像的互相转化[4]。数字影像与戈贝兰编织图案有机组合在一起,形态上随动态或静态影像元素随机变化,塑造出灵动的视觉效果,除视觉感官的提升,诸如声音、气味的注入也可提升作品整体的层次感和感染力。因为数字影像能调动人类全方位的协同式感知能力,用眼睛捕捉到的场景,用鼻子闻到的气味,用耳朵倾听到的声音,将这种全方位的协同式感知过程叠构组合戈贝兰编织用手指抚摸到的触感,提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官互动。

(二)重构应用

重构应用是提取部分设计要素,按照一定规范打破常规、重构排列,从而得到一件更有意味的融合作品,这是数字影像与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融合的一种表现手法。例如,提取戈贝兰编织图形的形象要素,对其进行等形、等量或者自由分割来改变该要素原先的排列结构,通过数字影像的拼接、调色、韵律等形式处理,使影像与编织两种艺术在视觉上呈现出新的形象,创造出丰富层次且向观者新颖输出艺术信息的作品。这种重构方式类似于经典图案设计的连续排列,形态上非常多变,可以重构出一个新主题的单独纹样作品,可以构建一个高契合的适合纹样作品,可以排列出一个强观念的连续纹样作品,可以打造出一个多元性的综合构成作品。当然,其宗旨是需要“契合”的展现,以呈现其多维度、多形式、多色彩的相互衬搭。

(三)创构应用

创构应用是打破常规,进行多个影像和编织图案的创意构建排列。数字影像往往受技术、工具的限制,视觉图形因屏幕像素的限制,外框大多数为长方形,因此版面较为常规。在不破坏主要内容的前提下,将多个影像和编织物之间进行创意构建,打破常规“1+1”的排列逻辑,进行感性表达。通过组合加强形与形、物与物之间的关联性,建构两者或两者以上互补互衬的空间关系[5]。这是一种新型展示组合形式。同理,它还可以将一个常规造型的数字影像与非常规的新形象编织物组合连接起来,形成秩序与非秩序两者之间的碰撞。伴随更多的实验组合基础实例,设计师通过分析不同规格造型组合的应用形式,可研究相应的优化组合逻辑。

三、数字影像在戈贝兰编织艺术展示中应用的现代表现

图1 为戈贝兰编织壁挂作品《叶》,该作品为数字影像运用于戈贝兰编织作品展示的典型案例,此作品由20 件戈贝兰单元织片凑合成一片大型树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每一件织片都是由年轻学子传承戈贝兰壁毯编织工艺完成的首秀,年轻一代将自然、哲思、匠作、艺术语言融入其中,通过经纬交织编织出充满当代特色的树叶型图案壁毯。

《叶》是一件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试图进行传统编织艺术展示转型的实验性作品。在这件作品中,数字影像的元素根据树叶型图案壁毯进行提炼,影像中的每一张树叶来源于每一位年轻学子手绘的树叶画稿与织就的树叶壁毯(图2)。利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重构树叶元素的形与物,这些树叶通过影像与编织图形的层层叠构,进行动静结合的展示。在这一方展示空间中,融多元形式于其上,可以看到数字影像和戈贝兰编织的创意组合确实富有新意并形成新的审美美感。

图2 《叶单元》手绘的树叶画稿与织就的树叶壁毯

《涌动》(图3)也是一件将戈贝兰编织与数字影像相结合的实验作品,该件作品在2022 年“从洛桑到北京”第十二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云南·澜湄展年)精彩呈现。这件作品在深入表现古典戈贝兰编织工艺的基础之上,与同风格、同主题的数字影像相结合,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动静态壁挂艺术[6]。整件作品色彩交叠有秩,图案实虚交映,在小小的尺幅之间展现出磅礴的自然意境。

图3 戈贝兰编织与数字影像相结合的实验作品《涌动》,作者:吴敬、李知遥

在学习和承袭戈贝兰传统的题材、内容、材质、工艺、技法元素的同时,需要突破传统既有样式,挖掘传统艺术在当代新观念、新媒介、新功能方面的面貌。数字影像技术的艺术科学性为传统艺术活化提供了新途径,全感官的原创化、情感化、多元化的融合表达,让传统艺术中的象征符号、艺术形态、媒介材质、文化空间“活起来”成为可能,使传统艺术趋于主体的个性表现与蓬勃创造。

四、结语

不同时代推动着艺术创作形式和主体的不断嬗变,引发人们在不同时代语境下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在艺科融合、协同创新的大趋势下,新一代创作者们汲取各种文化精髓,重构艺术本身的定位,开拓出别具一格的融合艺术风貌。在传承戈贝兰编织艺术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数字影像创作路径,打破边界,进一步拓展多元价值艺术,迸发出灵感与创新的纤维艺术作品。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推动着我们对于传统艺术的未来想象,这就督促我们进行活化式的坚守与研究式的开拓,重塑当代艺术人文价值。

猜你喜欢
数字影像编织当代艺术
岩画保护,数字影像数据库来帮忙
当代艺术看得懂
体验编织的乐趣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数字影像技术对摄影专业教学和创作思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