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食物观视角下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分析

2023-12-28 22:00卓富彦王祖峰
河北渔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种养水稻食物

卓富彦,王祖峰

(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2.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北京 100125)

大食物观是党中央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的体现,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当前,国际地缘冲突加剧、极端气候频发重发,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尤为必要,大力践行大食物观,不断拓展传统食物边界,扩大农业生产空间,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成为新时代维护“国之大者”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稳健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开创探索出一条保面积、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的新途径。此外,在大食物观视角下,更要直面问题,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深入推进新时代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1 发展现状

稻渔综合种养是围绕大食物观,以种植水稻为核心,将种稻和养鱼(虾、蟹、鳅、鳖、蛙等)结合起来,通过稻田集约化利用、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在保证水稻基本生产前提下,带动水产品养殖,实现种养循环发展,提高稻田综合效益[2]。

1.1 政策支持加大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稻渔综合种养的政策推动和技术推广,在模式创新、标准完善、效益提升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稻渔综合种养逐渐成为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2015年原农业部等八部委将“因地制宜推广稻鱼共生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写入《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2019年农业农村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2020年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提升现场会,助推稻渔综合种养的高质量发展。据统计,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等27个生产省,主要集成稻与虾、鱼、蟹、鳖、鳅等5大类20余种综合种养模式;在黑龙江、浙江、重庆、四川、福建等13个示范省(区、市),建立核心示范区6.67万hm2,并涌现出了一批以湖北潜江、江苏盱眙、四川隆昌、浙江青田、辽宁盘锦、广西柳州、云南元阳为代表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样板[3]。

1.2 生产效益明显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紧密围绕大食物观,充分利用稻渔互促的有利时空条件,在粮食稳产的基础上,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日益成为稳粮保供的有效路径。以当前生产规模位居首位的稻虾种养模式为代表,该模式下生产的虾稻米和稻田虾,品质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以安徽全椒县稻虾种养产业为例,稻谷平均产量约为7 500 kg/hm2,小龙虾平均产量约为1 800 kg/hm2,平均纯收益约为30 000元/hm2,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双赢[2]。截至2020年,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56.26万 hm2,年生产水稻1 900万吨,提供优质水产品325万吨,带动农民增收超650亿元,推动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4]。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立足于大食物观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较好,技术模式不断创新,集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体系,标准规范不断完善,发布了一系列行业标准、技术规程,质量效益不断突破,基本可以做到水稻产量不降低,部分地区实现了亩产“百斤粮、千斤鱼、万元钱”目标,但在政策认识、技术配套、产业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识不全面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各级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在思想上缺乏对“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准确认知,在管理上对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缺乏有效的指导监督,加之,部分地方盲目追求利润规模,忽略社会效应,导致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水稻产量偏低、水产品抽检不合格等情况,湖南等地个别种养区域甚至出现“只养鱼、不管稻”的现象[5]。

2.2 技术不配套

我国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横跨多个生态区,水稻品种多元,水产品类型多种,不同地区的种植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围绕大食物观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集成与落地还不够,例如虾、鳖等具备打洞习性的养殖品种如何合理布局、农机配套等技术体系如何建立完善等问题有待细化解决;针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碎片化,共生系统良性发展的临界条件、物质能量的利用和转化规律的研究有待深化;针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南方丘陵、三北地区等不同生态区域的稻渔综合种养特点,因地制宜构建适合本地产业发展、土地开发、水利建设等规划方向的配套模式不够成熟。

2.3 开发不充分

经过多年发展,全国涌现出“潜江龙虾”“盘锦大米”等知名度较高的稻渔综合种养区域品牌,但整体来看,利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满足多层次消费结构的开发力度不够,行业规模化、组织化水平较低,部分地区优质稻、水产品的深加工开发不足,品质培优、品牌创建刚刚起步,标准化生产还需跟进,新型经营主体规模还需壮大。同时,市场经营较分散,品牌的凝聚力、创新力、生命力不够强,稻渔综合种养潜力空间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3 未来展望

展望“十四五”,迎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遇,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更要认清形势,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大力践行大食物观,持续提高稻渔综合种养的质量水平,继续带动优质化、提升绿色化、引领品牌化,接续助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强化“四避”,守住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核心底线

全方位促进稻渔综合种养提质增效是大力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零散化到规模化的发展过程,由最初的一个概念,迅速变成一个产业。当前,更应抓住践行大食物观的机遇期,顺势而上,严格把关,恪守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底线。一是避免稻渔失衡。充分把握好水稻栽培和水产养殖的平衡关系,综合考虑生产效益、茬口衔接、水产品收获等因素,同时在常规性开展水稻防病治虫过程中,尽力减轻农药等投入品对水产品的影响。二是避免厚渔轻稻。坚持“稳稻增粮、以渔促稻”的发展原则,坚决杜绝稻田池塘化和非粮化,坚决防止“重渔轻稻”“挖塘养鱼”现象,坚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稳定水稻生产面积。三是避免环境污染。根据当地生态特点和水产品习性特点,合理投放饵料,生态化科学养殖,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四是避免供需不畅。加强稻渔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因地制宜地根据本地市场需求特点和供求关系,适度控制产业发展规模,防止因盲目扩大而导致供需失衡,造成水稻和水产品难销滞销,影响种养户生产积极性。

3.2 把握“四关”,提高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发展质量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要围绕践行大食物观,在解决国家要“粮”、农民要“钱”、社会要“绿”的现实挑战中,深入挖掘绿色生态关键特质,不断开发利用生态绿色价值。一是在“田”上,把好生态化关。坚持生产和生态并举,树立“生产促进生态改善,生态改善促进生产发展”生态循环理念,改革传统粗放式的种养方式,优化种养单元的配比和分布,逐步形成标准化、生态化的种养模式。二是在“稻”上,把好优质化关,要以水稻品质优、适口性好、绿色无公害为出发点,着重从水稻病虫害防治、土壤调控等田间管理入手,配套集成全过程绿色种养新技术,确保土壤、水体等环境安全健康。三是在“渔”上,把好良种化关,以绿色健康、有机生态为出发点,统筹考虑品种选择、茬口衔接,推广熟化本地优势水产(水禽)品种,摸清配套养殖技术要点,积极引进筛选相近生态区的新品种,强化种质资源库构建完善,从源头上为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化保驾护航。四是在“管”上,把好绿色化关,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将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作为有机整体,坚持稻田利用与资源保护相协调,推进农机和农艺协同配合,逐步形成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3 突出“四融”,激发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品牌价值

品牌打造是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大力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把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的品牌建设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一是融好供应链。强化基础理论研究,稳步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水平,根据不同资源禀赋、消费特点、适宜品种等因素,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总体规划,划定优势区域,科学合理布局,整合各类资源,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确保稻渔种养产业品牌效益最大化。二是融出品牌链。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稻渔综合种养的协同融合,构建“互联网+”平台载体,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的品牌优势,多渠道宣传稻渔综合种养的品牌价值,多维度塑造稻渔综合种养的品牌影响力。三是融进价值链,紧密结合本地消费习俗和环境特点,突出特色化和区域化,发展具有地域性差异的稻渔产品,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的稻渔价值,同时融入文化、旅游等跨界元素,适时发展“游、购、娱”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丰富和延展价值链。四是融通产业链。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打通“种、储、加、销”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带动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推动上下游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不断将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向深入,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猜你喜欢
种养水稻食物
什么是海水稻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一季水稻
水稻花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食物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