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信息链”理论的古镇旅游地风貌特征研究
——以靖港古镇为例

2023-12-28 11:02谢谦刘沛林丰顺严崇
长沙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信息点风貌廊道

谢谦,刘沛林,丰顺,严崇

1.长沙学院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22;2.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数字化应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22;3.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4.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21

古镇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空间、建筑风貌和民俗风情等历史资源存量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但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古镇遭受建设性破坏,包括空间形态损毁、新旧建筑混搭以及地方文化遗失等,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2008 年4 月,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首次强调要保持和延续历史文化名镇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2016年7 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防止千镇一面。2021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2]。这些纲领性文件既为新时代古镇旅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古镇风貌的保护与更新留下了创新空间。

“景观信息链”理论,亦称为“景观基因”理论,是将传统聚落中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作为遗传基因,并在空间上对其进行有序排列组合,其内涵为“一目标、四要素、二途径”[3]。“一目标”即挖掘旅游地地方性和标志性的历史文化信息,使游客对其产生深刻的景观意象;“四要素”是“景观信息链”理论的核心,包括景观信息元、点、廊道和网络;“二途径”即文化记忆(信息元)的挖掘和景观载体(信息点、廊道、网络)的构建。在诸多关于古镇旅游地的研究成果中,古镇风貌研究受到学者们的持续关注,包括建筑特征、街巷格局等物质景观要素,以及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景观要素[4]。前者强调从选址、建筑、街巷等要素入手,探索古镇的整体景观格局[5];后者强调对古镇内部的习俗活动、传统技艺等要素的调查与收集[6]。已有研究虽然在古镇景观要素识别及其特征分析方面形成了丰富的成果,但是较少对古镇景观的内在逻辑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而“景观信息链”理论旨在以景观基因识别为基础,将古镇复杂的风貌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并通过选择、构建景观信息的有效载体,形成具有较强地方感的文化景观整体形象[3],厘清古镇景观要素形成的内在逻辑,有效解决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不力、挖掘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我们借助“景观信息链”理论,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靖港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古镇旅游地的遗产保护和文旅规划提供借鉴。

一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区域

靖港古镇隶属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东毗湘江,西接农田,南面有芦江,北面有杨柳湖和大、小义塘,曾为湘江西岸的天然良港。据史料考证,清末民初,靖港已基本形成“八街四巷七码头”的总体格局,获得“小汉口”的美誉[7];20 世纪40 年代,大量外地人员的迁入,使得靖港工商户增长至500 余户,靖港与津市、洪江并称为“湖南三镇”。时至今日,古镇内部仍然保留不可移动文物4 处、清末民初的民居51 处,多数建筑独具清朝湖南水乡特色。2008年,靖港古镇荣获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2011 年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其不可避免地面临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因此,选择靖港古镇作为古镇旅游地风貌特征研究的典型案例,是有代表性的。

(二)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有两种获取途径:一是收集乡镇志、历史古镇保护及旅游发展规划等文献资料,用以分析靖港古镇的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二是通过无人机航拍、实地访谈等方式,挖掘靖港古镇的布局形态、传统建筑、公共空间、文化意象、民风民俗、传统技艺等风貌特征,为彰显古镇旅游地的景观形象提供基础信息。

二 靖港古镇景观信息链的构建

(一)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基因识别

要掌握古镇旅游地风貌的景观基因,既要知晓其外在表征,更要了解其内在成因。因此,论文遵循“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整体优势性”的原则,结合靖港古镇的实际情况,从物质和非物质两个角度,选取6 类识别要素、12 个识别指标,构建靖港古镇的风貌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靖港古镇风貌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

(二)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基因提取

利用特征解构法,从二维、三维及视觉与感知角度,提取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基因。

从二维角度看,院落布局以天井式为主,沿街立面多为二至三开间,纵深多为三至四进,为前店后宅式建筑,具有明显的“亦商亦居”特征[8]。屋脸形式以双层为主,一层为门板式单开间,二层设有挑廊、栏杆及木格窗,兼具走廊、阳台、眺台等功能。门窗上大多镂刻有“富贵不断头”图案,代表了靖港商人的美好愿景。山墙造型以阶梯形封火墙为主,寓意“步步高升”,相邻两户通常共用一道山墙。屋顶造型以硬山搁檩式为主,多为青瓦覆盖,采光点以亮瓦替代,以解决开间小、进深大的采光问题。

从三维角度看,古镇地势狭长,临水接田,形成清晰的滨水式、条带形轮廓。古镇内部街巷结构基本维持了清末民初“八街四巷七码头”的空间特色。“八街”为保粮街、半边街、保健街、保安街、少先路街、兴农堤、同仁堤、南岸堤;“四巷”为大巷子、同仁巷、当铺巷、正义巷,形成了并列式的居民巷道,巷子内曲径通幽,别有一番意境;受兴修水利等因素影响,“七码头”或仅存遗址,或早已消失,难窥其全貌。古镇仍保留许多清末民初的标志性建筑,为古镇增添了独特的人文底蕴,如观音殿、宏泰坊、育婴堂、宁乡会馆等。

从视觉与感知角度看,商贾文化、天然良港等最能代表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靖港古镇沿街码头林立,商铺鳞次栉比,手工业远近闻名。芦江之上“有水能上天”的乌舡子形如蚱蜢,船篷乌黑,独具特色。同时,靖港古镇是各种信仰的交汇地,儒、道、佛三教并存,民间信仰盛行,烧香礼拜、戏剧表演都曾是古镇宗教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靖港还是著名的湘军水战的发生地,曾国藩曾率领湘军水师在此和太平军作战。

(三)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信息链构建

根据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基因提取结果,可构建其景观信息链的“四要素”。

1.景观信息元是古镇旅游地“历史记忆”所在。通过商贾云集、宗教信仰、传统技艺、湘军水战等历史信息的传承,可以复原靖港古镇昔日“小汉口”、军事重镇的繁盛景象。

2.景观信息点是信息元的具体物化。结合靖港古镇总体规划的有关信息,将靖港古镇的景观信息点归纳为商业类、宗教类、纪念类、运输类4 种。其中,商业类信息点包括宁乡会馆、宏泰坊、杨广兴行、金记铁铺、秤店、当铺等;宗教类信息点包括观音殿、紫云宫等;纪念类信息点包括芦江牌坊、中共湖南省委旧址、临水戏台、水战遗址等;运输类信息点包括芦江码头、楚河码头等。

3.景观信息廊道是串联信息点的现代展示通道。主廊道为一字形前街,以保粮街、半边街、保健街、保安街为主体,其他巷道四通八达,均由麻石铺成;次廊道包含了同仁堤、兴农堤、少先路街构成的堤街廊道,以及芦江、楚河、同仁等码头构成的水上廊道。

4.景观信息网络由多条景观信息廊道交织而成,可形成古镇旅游地文化景观的整体形象[9]。网络核心区域由主廊道及周边巷道交织而成,为一字形前街区域;边缘区域由堤街廊道及水上廊道交织而成,为大、小义塘北侧及芦江东侧,有较多的现代建筑。

三 靖港古镇风貌特征分析

(一)景观信息元的风貌特征分析

从文化意象来看,靖港古镇是唐代以来湘中地区商贾聚集、物资集散的重要口岸,商贾文化、码头文化深刻影响着古镇的景观风貌。清末民初,古镇傍水长街建有数十个码头,沿街建筑多为经商而建,仅粮行米栈就有四十余家,盐行、南杂行、绸布庄、木行等各类商号一应俱全。随着靖港水运的消失,商会大量外迁,临街码头多已损毁,沿街建筑虽保存相对完整,但仅以门店零售为主。其中,宁乡会馆、宏泰坊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对研究湘中地区商贾文化仍有着重要价值。为进一步凸显靖港古镇的文化意象,其风貌特征可主要从码头、乌舡子、商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

从民风民俗来看,靖港古镇的地方饮食、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其中,靖港八大碗凝结了数百年的饮食智慧,是靖港饮食文化的精髓。而靖港的民俗活动多与商会组织、民间信仰有关。例如,宁乡会馆的船民择吉日祭祀水神;江西商会组织普天福主生日、祭祖、盂兰会等活动;每逢杨泗将军寿辰,紫云宫有近半月的戏曲演奏。但受商会组织消失、紫云宫拆毁等影响,仅剩观音殿作为居民烧香礼佛的场所,当地的传统祭祀活动已难寻其迹。因此,在靖港古镇后期规划中,既要修复紫云宫等祭祀场所,又要重视民俗活动的复兴。

从传统技艺来看,皮影戏和花鼓戏在靖港流传时间较长,民众知晓度较高,且有着较为稳定的传承队伍和场所,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打铁、杆秤制作、木工、篾编等技艺的传承度较低,随着当地产业的更替逐渐没落,传承人仅剩当地老人。这些传统技艺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造物智慧,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往往能令游客驻足观看[10]。在此背景下,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至关重要,有助于打造靖港古镇旅游的吸睛点,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二)景观信息点的风貌特征分析

从商业类景观来看,宁乡会馆、宏泰坊等均为清代建筑,保存相对完整,对历史研究及旅游观光具有重要价值[11]。宁乡会馆又名八元堂,院落布局为坐北朝南,两进四厅,内有神庙、戏台等多个部分,是一座具有明显江南特色的会馆建筑;宏泰坊是湖南现存最早的娱乐场所之一,原为三开间三进两层布局,后因前栋拆除,仅存后两进,有东西对称的两个天井,建筑主体为砖木结构;杨广兴行、当铺等商业建筑均为三开间两层砖木结构,是靖港古镇商贾文化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这些商业建筑作为古镇旅游发展的重点,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修复性建设,但其利用方式多为静态展示,难以让游客切身体验靖港古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从宗教类景观来看,观音殿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修建湘江大坝时部分被拆除,仅余内殿,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观音殿坐北朝南,殿门为三门三开砖砌牌楼,供奉有三圣佛、关圣像等。1997 年起,观音殿在原址基础上进行扩建,新增山门、斋堂、念佛堂、僧房等。但是,观音殿后殿殿墙沿街,游客在主街上难以窥其全貌;前殿南向面江,基本被民居遮挡,且周边多为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对观音殿整体风貌影响较大。此外,根据靖港古镇总体规划可知,紫云宫作为靖港古镇历史上香火鼎盛的道教宫殿,于20 世纪70 年代被拆毁,现已在原址逐步重建,对靖港古镇宗教景观的风貌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从纪念类景观来看,芦江牌坊位于古镇南端的芦江码头片区,是靖港古镇西入口的重要节点。牌坊上镌刻了“靖港古镇”四个大字,翘角装饰为鱼形螭吻,寓意避邪镇灾、降雨防火。游客在牌坊处可纵览古镇沿江风光,细品旧时靖港八景。中共湖南省委旧址位于保健街,三间两进,呈南向开口的“凹”字形,为砖木结构的民国风格建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红色纪念地。临水戏台始建于1921 年,临沩水入湘江故道,台面为麻石砌筑,护栏为花岗石砌筑,戏台上有蚣蝮浮雕、狮子柱头、鸟兽石板等多种装饰,是体验民间戏曲演艺的重要场所。水战遗址为湘军操练之地,与晚清重臣曾国藩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运输类景观来看,码头是靖港古镇文化景观基因的重要体现。长达1 500 米的傍水长街边,曾建有数十个供商船停靠的码头,货物运输极为方便,使其成为联系湘江、沩水的货物转运集散之地。20 世纪50—70 年代,为了治理沩水流域洪涝灾害,沩水入芦江、芦江入湘江的通道均被截断,古镇码头失去应有的功能,仅剩部分码头遗址。为了重塑靖港古镇的码头意象,必须加快恢复庙湾、同仁等码头的原貌,促进货物运输向水运旅游转型,构建水陆互动的游览线路。

(三)景观信息廊道的风貌特征分析

根据上述景观信息元、信息点分析,靖港古镇旅游廊道可分为1 条主廊道、2 条次廊道。

景观信息主廊道西起保粮街,东至湘江,全长约1 500 米,是游客体验靖港古镇传统文化的主要线路。主廊道沿街多为两层式商铺,一楼门面、二楼住宅,经营靖港地方特产,如靖港香干、火焙鱼、谷酒、棕编、湘绣、纸伞等。同时,主廊道的景观信息点组合较好,集中了芦江牌坊、观音殿、中共湖南省委旧址、宁乡会馆、杨广兴行等景点,体现了湖湘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商贾文化等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

2 条景观信息次廊道分别为堤街廊道、水上廊道。其中,堤街廊道位于主廊道北部,西起同仁堤,东至少先路街,全长约960 米,沿街以仿古院落为主,串联了湖心别苑、芦江客栈、紫云宫等景点,是古镇庭院文化观光带。水上廊道位于主廊道南部芦江之上,以芦江码头、庙湾码头、楚河码头、同仁码头为支点,串联了复兴塔、保粮桥、水战遗址、临水戏台等滨水景点,是古镇滨水风貌观光带。

主、次廊道与巷道、码头交叉布局,形成了独具靖港特色的“八街四巷七码头”格局,其功能由经商贸易、物资集散转变为游览观光通道。步行廊道保存较为完整,均为麻石铺砌路面,但水上码头损毁严重,亟待恢复性建设。

(四)景观信息网络的风貌特征分析

从网络整体结构来看,靖港古镇新旧建筑景观混杂,清代建筑约占5%,民国建筑约占15%,20 世纪50—70 年代建筑约占60%,20 世纪80 年代以后的建筑约占20%。古镇建筑整体风貌基本保留,近90%的房屋为坡屋顶造型,小青瓦、灰粉墙和封火墙等古镇风韵尚存。古镇天际轮廓线高低错落,临水建筑多为一层,临街建筑多为两层,从水面向街道逐渐升高,既有利于景观欣赏,也有利于商业运行。但是,有近一成的建筑在体量、外观、色彩等方面破坏了古镇的整体风貌,如违规搭建的棚屋、主体结构严重破坏的老建筑、体量过大的新建建筑等。总体而言,靖港古镇有着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步入靖港,就仿佛走入了一幅湖湘版的《清明上河图》,可以细细品味积淀千年的古镇历史文化。

从网络核心区域来看,靖港古镇前街区域商贸景观特征极为明显,街巷两侧以传统民居和传统商业建筑为主,门、窗、墙体、屋顶等形式与古镇历史风貌相符,色彩主要为黑色、白色、灰色、黄褐色、原木色。主要景观信息点和廊道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恢复,充分体现古镇旅游地的物质景观特征。但是,水运的衰落使得靖港的商贸业随之没落,大量老字号纷纷倒闭,网络核心区域的文化景观内涵大量流失。在此背景下,建议积极保护现有的老字号、老店铺,甚至恢复若干有意义的老字号、老店铺,创新发展现代商贸新业态,重塑靖港旧日商业格局,赋予景观信息网络核心区域新的旅游体验内容。

从网络边缘区域来看,靖港古镇堤街廊道及水上廊道交织而成的区域以滨水文化景观为主,包括古镇码头、水战遗址、靖港八景等较为丰富的景观信息点,是靖港古镇在历史上作为天然良港的景观精华所在。然而,1957 年以来,由于沩水被人为改道,靖港古镇“港口”地位骤然消失,古镇码头大量损毁,水战遗址、靖港八景难觅其踪,网络边缘区域的景观信息点亟待恢复性建设。

四 结论

论文基于“景观信息链”理论,结合靖港古镇的实际案例,通过挖掘古镇旅游地的景观信息,分析其景观信息元、点、廊道和网络的风貌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靖港古镇风貌的景观信息链构建,需要挖掘该古镇不同于其他古镇旅游地的文化特色,紧紧围绕“小汉口”“湘军水战”等文化主题,复原其景观记忆。

第二,受水利建设、水运衰落的影响,靖港古镇景观信息元的延续情况较差,大量的古商号虽有典籍记载,却多已消失或者变迁,丰富的习俗活动、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也未能得到有效传承。因此,有必要立足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唤醒人们对靖港古镇的认同感。

第三,靖港古镇保存着较为丰富的景观信息点,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但部分景观信息点损毁较为严重。在全面保护现有风貌特征的前提下,恢复性建设紫云宫、古码头等被损毁的信息点,有助于古镇风貌的整体提升。

第四,靖港古镇的景观信息廊道包括1 条主廊道(步行)、2 条次廊道(步行和水上)。其中,步行廊道保存得最为完整,为麻石铺砌,集中了绝大多数的代表性景观信息点,是游客游览古镇的主要通道;水上廊道因古镇码头多已被损毁,有必要适当恢复重要的码头原貌,重塑靖港的码头文化,促进古镇游览方式的多元化转变。

第五,靖港古镇景观信息网络整体保存较好,有着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网络核心区域的商贸景观特征极为明显,但仍需加强老字号、老店铺的恢复性建设。网络边缘区域以滨水文化景观为主,有必要以“水路、水景、水情”为主题,丰富近水、亲水、戏水、乐水等滨水景观及设施,再现靖港古镇水上繁华景观[12]。

通过构建靖港古镇风貌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我们对靖港古镇风貌特征进行了分析,还应广泛收集游客对古镇风貌的感知和体验,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通过景观空间与旅游体验的结合,利用GIS 空间分析和大数据挖掘技术,探究景观空间如何影响游客行为[13],以及旅游体验如何推动古镇旅游地空间重构[14]等问题,拓展古镇旅游地景观风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古镇旅游地的开发提供多元和交互的规划思路。

猜你喜欢
信息点风貌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包裹的一切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一种基于模板的配电终端信息点表自动生成方案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运用“三讲”模型来讲题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主题出发,以生为本
医疗建筑智能化施工中常见问题的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