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现实制约和对策建议

2023-12-29 03:03古正国
重庆行政 2023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农业

古正国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数字重庆建设大会强调,建设数字重庆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性抓手。数字化已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新引擎,围绕数字重庆建设总体要求,重庆市持续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用数字化促进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一、分析发展现状,重庆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三大变革,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重庆市农业农村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蓝图不断完善

2019年以来,先后印发了《重庆市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重庆市智慧农业发展实施方案(试行)》《重庆市“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重庆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规划(方案)文件,绘制了全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

(二)农业农村数字基础持续夯实

通过完善管理机制,持续推动涉农数据资源整合,目前全市形成了“一平台”(三农大数据平台)、“七个单品种大数据”(生猪、柑橘、柠檬、榨菜、脆李、茶叶、黑山羊)、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水稻、玉米、油菜和柑橘四大作物及八大特色经济作物)等大数据资源基础,其中“三农大数据平台”已汇聚整合全市涉农信息资源数据超4亿条,同比增长4倍。

(三)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不断加强

大力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县建设,大力实施智慧农业“四大行动”,打造数字种业、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加工业等市级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270个,获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4个。大力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益农信息社9441个,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年超650万人次。

(四)数字农业创新应用不断推进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复杂气候地形农业遥感监测、基因育种技术综合运用、柑橘无人农场建设。先后获批实施6个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推进实施国家数字农业区域创新分中心(西南)和国家数字种植业(柑橘)创新分中心建设。市级“5G+智慧农业”创新应用实验室和“区块链+农业”创新应用实验室应用数字技术已成功打造出数智稻田、种苗工厂、智慧果园等多种数字农业新模式,形成科技成果9项。市农科院创新研发的“鱼菜共生AI工厂”,获得发明专利16项及实用新型专利16项,已在全市建成投产13个。

(五)农产品电商发展不断壮大

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重庆品牌农产品网销行动,创新“品牌引领+标准支撑+直播带货+数据赋能”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2022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85.9亿元,同比增长21%。“巴味渝珍”农产品电商平台累计入驻2989家农业企业、16753款优质农产品,其中恒都牛肉全年网销达20亿元。

(六)农业数字执法持续发展

针对农业综合执法领域多、范围广、人员少等问题,打造了重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慧执法”平台,包含执法办案等6大板块,融合案件办理全链子系统,赋能执法工作清单化、规范化、智能化。自使用以来,现场检查和案件办理数量逐年递增,2022年开展现场检查2.6万次,检查执法对象2.3万个,视频AI预警处置系统累计预警4.1万次,精准处理率达99%。

(七)数字农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发展

大力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依托“巴味渝珍”市级区域公用品牌,探索建设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园。创新“数字农业+金融+保险”等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开发“农品慧”“农牧慧”、生猪“数智贷”等数字化产品。截至2023年8月底,“农品慧”平台入驻企业2304家,覆盖种养殖户5076户,涉及农产品品类574个,交易突破10.1亿元,开票4.47亿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呈现出一系列亮点特征:

一是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西部第一。近年来,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等文件要求,大力实施“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稳步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达到43%,位居西部地区第一。

二是数字乡村试点成效明显。推进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工作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渝北区、巴南区在国家数字乡村试点终期评估中分列全国第六名(西部第一)、第八名(西部第二),垫江县、大足区、荣昌区排列靠前。渝北区“青龙村丘陵山地数智化无人果园”平台作为全国数字乡村建设唯一代表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并在2022年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上作为优秀案例交流发言。

三是建成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渝北区通过“三化促三变”,建成全国首个丘陵山地数字化无人果园。果园以“智能感知—智能诊断—智能决策”为主线,针对丘陵山地地形复杂、地块破碎等特点,融合多源异构数据,重现实景数字果园,实现果园数据“全覆盖”、精准管护“全过程”、农机协同“全自动”,果园作业效率大幅提升,100亩果园仅需2人即可实现轻松管理,一级果品率提高40%,亩均增收1万余元。

四是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竞争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是全国首个、目前唯一的畜牧单品种国家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目前已与全国200多个批发市场实现了数据共享,累计交易8500余万头,交易额近1100亿元;建设区域分中心9个,区域交易市场18个;开发生猪系列数字产品,已在全国12家企业试点推广;发布“荣昌指数·全国生猪价格指数”“川渝能繁母猪指数”等各类分析报告;建立全国乡村振兴·生猪数字服务站——生猪产业大脑PigGPT,已形成生猪产业的风向标、市场运行的晴雨表和市场风险的避雷针。

二、剖析差距短板,重庆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存在五大现实制约

虽然目前重庆市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较经济发达地区还存在一定差距,面临着一些问题挑战。

(一)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不高

当前全市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虽位列西部第一,但比浙江、江苏、上海分别低25.3、15.7、14.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信息化率26.5%,比浙江、江苏、上海分别低18.8、21.7、23.1个百分点。

(二)数字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批关键性支撑系统还未能建立,缺乏功能强大的支撑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的基础底座,农业生产基地4G、5G信号盲点仍然较多,农业生产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

(三)数据要素价值挖掘不够

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顶层设计不够完善,数据整合共享不够充分,应用场景不够丰富,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利用不够。如涉农主体、生产流通、农村产权等要素资源在关键环节重点领域尚未全面实现数字化,涉及“人-地-钱-事”数据仍然处于“沉睡”状态;农户信用数据散落,难以有效推动金融惠农、金融支农;农业产销信息脱节,难以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不强

支撑数字农业发展的“产学研”技术力量较薄弱,科技创新平台和中试基地等落地载体较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专用传感器缺乏,农业机器人、智能农机装备适应性较差,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套技术和应用模式有限。

(五)数字人才支撑能力不足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了解应用较少,难以应用数字化农业技术,部分惠及群众的数字化服务在末端的推广难度大。基层干部对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认识不够,既懂产业发展又懂信息化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

三、坚持数字融合,推进重庆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十点建议

坚持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十项重点任务。

(一)塑造发展理念现代化,强化“数字思维”养成

数字化思维是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展必备的一种思维方法。必须围绕数字重庆建设总体要求,系统开展数字化理论、方法、实操培训,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数字化理念、认知、手段的变革思维,提高数字化改革工作能力。

(二)推进资源要素数字化,强化“产业大脑”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整合机制,加快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数据资源共享开发应用。围绕全市“3+6+X”产业布局生猪、榨菜、柑橘、脆李、茶叶等农业产业数字大脑建设,并承接进入全市乡村产业大脑,真正形成农业产业“一图、一链、一网”格局,推动重庆农业农村领域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三)加快数据资源服务化,强化“数字基建”升级

研究构建迁移部署一批、迭代升级一批、开发引进一批、重点突破一批、谋划推进一批数字化应用“五个一批”建设体系,系统指导全市农业农村领域数字化应用开发。重点优化提升“三农”大数据、生猪大数据等平台,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农品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慧执法”等应用,加快种粮一件事、农宅管理一件事、精品农业一件事等应用场景建设。以“三农”大数据平台和农业产业数字化地图为基础,打造全市“三农”信息化决策、管理、服务的核心支撑平台和涉农系统整合的基础承载平台。

(四)推动农业生产智慧化,强化“数字基地”打造

围绕粮猪菜保供产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紧扣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探索发展“巴渝数字三农大脑+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农业基地”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应用,加快打造一批数字应用推广基地,力争到2027年新建数字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00个。加快推动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建设,分层级探索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区。

(五)推进经营服务网络化,强化“数字农商”发展

持续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电商直播等新经济、新业态,打造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园“1+10+100+1000”(“1”指1个市级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园,“10”指10个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园区域分中心,“100”指100个农副产品直播基地,“1000”指1000名三农网红人才)产业集群。有效统筹整合头部资源力量,推动数字农业电商直播产业园和农副产品直播基地建设,促进农产品网络销售持续健康发展。

(六)推进研究攻关多元化,加强“数字技术”创新

开展丘陵山地智能农机装备、复杂气候地形农业遥感监测、图像识别与动植物生长模型研发、农业领域机器视觉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持续推动国家数字农业区域创新分中心(西南)及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建设,加快创新应用实验室技术研发及场景应用转化,加强数字农业创新应用体系建设。

(七)加快数字应用集成化,加强“数字产品”开发

深度挖掘农业大数据价值,深化拓展“数字农业+金融+保险”等融合发展模式,强化“农品慧”推广应用,探索培育“花椒贷”“活体贷”“设施农业贷”“品牌贷”等数字金融产品,推动“农品慧”“农牧慧”、生猪“数智贷”等数字化产品在条件成熟的区县先行试点和推广应用。

(八)推进素质能力现代化,强化“数字素养”提升

立足重庆、服务西部,依托高校整合力量,高质量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学院,探索培养一批农业领域的“数字化管理师”。大力开展直播电商线上线下培训,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积极开发“老龄版、语音版、方言版”于一体的农业农村数字化产品,丰富培训形式和内容,全面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九)推进管理智能化,强化“数字治理”建设

大力探索“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农业发展新模式。用数字化改革赋能农业农村重大改革发展,助力“四千行动”深入开展。加快打造“长江治渔”数字化应用。深入开展撂荒地监测,研究构建撂荒地遥感监测模型,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撂荒地动态监测监管长效机制。深入推进“渝快政”“渝快办”、农业“慧执法”等在“三农”领域的普及应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数字化”政务。推动区块链技术、“5G+智慧农业”在质量安全追溯、农村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应用,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智慧溯源应用系统。

(十)推进发展协同化,加强“数字生态”营造

合力推进中国联通乡村振兴数字产业研究院建设;建设数字乡村发展联盟重庆分盟。深化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合作,探索推进“一图一端一码”建设落地。坚持依法治数,研讨《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促进条例》;推动国家数字农业区域创新分中心(西南)、智慧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进一步增强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抓好数据安全,采取防范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网络侵入等危害网络安全行为的技术措施,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水平,加强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为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