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理论”视阈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29 19:42杨颖徐伟董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入学新生维度

□ 文/杨颖 徐伟 董爽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曾指出:“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高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的责任与使命,新生入学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窗口”,其教育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尝试用“三圈理论”分析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路径进行进一步探索。

“三圈理论”应用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适用性分析

“三圈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莫尔首次提出,以价值、能力和支持三个维度构成基本的分析框架,三要素相互关联、辩证统一,影响战略的成败。“三圈理论”的第一维度是价值圈(V),强调创造公共价值是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第二维度是能力圈(C),要充分考虑政策实施的执行者是否具备相应能力;第三维度是支持圈(S),要顺利达成目标,还需要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资源保障。三个圆圈相交形成七个动态变化的区域,而三圈重叠部分产生的区域叫做“耐克区”,构建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圈”“能力圈”和“支持圈”,并寻求三个维度相交的最大区域,扩大“耐克区”的面积,能更好、更快、更全面提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2]。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提升和“三圈理论”的关联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整体思维的契合。“三圈理论”强调三圈层的动态变化与整体联系,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系统中各要素动态变化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体系促使其实践过程更加可行、有效[3]。其次,是核心价值的契合。“三圈理论”将实现公共价值作为核心目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则是要让学生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4]再次,是能力发展的契合。“三圈理论”的能力维度表明,要想达到核心目标,必须要加强政策实施上的能力管理。新生入校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与高校对于该项工作的实施能力呈正相关。最后,是支持保障的契合。组织和决策效能的提升需要争取支持的最大化,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需要协同育人,寻求制度支撑和人员保障。

用“三圈理论”分析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存问题

1.在“价值圈”维度,目标定位与具体实践有所偏离导致新生入学教育功能弱化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最根本目的是要帮助新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有所提升,但多数高校在实施时更偏向于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目前,新生入学教育中多常规设置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校史校情学习、新生专业认知等模块,但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差异较大[5],高校对于新时代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化特点了解不够深入,存在教育方式单一、内容传统、精细化程度差等问题。新生对于院校文化及行业的认同感不足,未能达到社会价值、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统一。

2.在“能力圈”维度,系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新生入学教育效果不佳

高校普遍将新生入校教育在开学第一周内密集开展,整体安排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短平快的“快餐式”教育导致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消化教育内容,入学教育活动也未能与人才培养过程相关联。与此同时,新生入学教育多以讲座为主,其方式方法、内容载体与新生思想行为特点不匹配,高校对新生入学教育规律性、创新性开展的探索能力不足,实际抓手不够,使得入学教育缺乏针对性。

3.在“支持圈”维度,职责分工与边界不明导致新生入学教育力量分散

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优化提升需要争取学校、家庭、社会这三大主体的最大化支持。高校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新生入学教育往往由高校学工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各学院具体实施,工作框架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各部门间存在任务不清、沟通不畅、边界模糊等问题,容易造成教育内容的重叠交叉、资源浪费。

基于“三圈理论”提升高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的路径

1.融合价值圈,促进新生形成使命认同、自我认同和专业认同

第一,将明理与共情相结合,强化使命认同。一是涵养爱国主义精神,利用“校院系班”四级青马工程、“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党课团课及青年大学习等教育平台开展爱国主义理论学习,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二是注重开展仪式教育,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传统文化节日中,组织学生前往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促进爱国主义情感体验;充分利用开学典礼、入党入团宣誓、升旗仪式等让学生心系国家发展,凝聚奋进力量。三是深化校史校情学习,充分挖掘校史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史展览、主题报告、文艺表演等,增强新生归属感和荣誉感。

第二,将普适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强化自我认同。一是把握共性需求,针对新生入学普遍存在的环境不适应、学习不适应、人际交往不适应等突出问题,在新生入学教育大会上加以指导。二是发现“关键少数”,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心理出现问题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借助班主任、师生党员力量开展“一对一”帮扶。三是关注个体学生成长,注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新生入校后通过谈心谈话等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生成长困惑,增强新生自我认同。

第三,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强化专业认同。一方面,加强学风建设,积极探索新生专业认知培养模式,构建年级辅导员第二课堂引导、青年班主任第一课堂指导、资深学业导师课余督导、朋辈学长学姐交流辅导的联合培养机制。另一方面,丰富专业体验,将学生第一课堂的专业导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专业实践体验相融合,可依托实验室开放日、师生茶话会、专业宣讲会、企事业单位实地探访、案例考察、教学实践等方式增加学生专业认知,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2.夯实能力圈,探寻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点、切入点和着力点

第一,把握关键点,完善新生入学教育周期。新生入学教育应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时间上要贯穿大一全年,抓住三个关键时间节点,分层次明确教育重点[6]。新生开学前为“热身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开设校园文化、安全教育、专业认知等网络课程,搭建起学生了解学校的官方平台。在开学第一周新生“懵懂期”,主要从价值引领、制度认知、专业了解、心理调节等方面让新生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在大一第一学期“适应期”,重点关注新生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引导新生将高中重视学业转化为重视综合素质培养,实现角色转变。

第二,找准切入点,构建新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一是要将文本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潮流元素,把传统枯燥的文字话语转化为学生乐于倾听的生活话语,在谈心谈话、主题班会、学生活动等多用“圈内话”、流行语。二是将生硬道理转化为鲜活故事,新生入学教育要选树榜样人物,讲好家国故事、行业故事、世界故事和个人故事,增强话语说服力。三是将单向灌输变为互动对话,可通过情景体验、沉浸分享、翻转课堂等形式激发新生的参与热情和思辨能力。

第三,明确着力点,抓好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抓好新生班级建设阵地,组织新生第一次班会、班级团辅、新生班级建设大赛,建立基层班级例会制度、探索新生班级活动立项制,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二是抓好新生宿舍阵地,在入学教育期间,要注重以宿舍为单位开展宿舍风采大赛等活动,推动宿舍成员人际交往。三是抓好网络阵地,时常关注微博、知乎、豆瓣、抖音、小红书等商业网站平台上的青年亚文化喜好倾向,提前做好正向舆论引导,扩大新生入学教育的覆盖面。

3.联动支持圈,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

第一,发挥高校的“主引擎”作用。一是加强职能部门协作,分解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及任务清单,可建立入学教育专题工作坊,重点探讨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项内容与逻辑关系,各有侧重确定分工。二是协同教师群体,要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的作用,结合校院两级特点,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做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合、融入。三是用好朋辈榜样,包括学生骨干、班干部、宿舍长、优秀学生等,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真正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各类组织分工合力、团结协作的支持圈。

第二,发挥家庭的“营养剂”作用。一是建立好“第一次”联系。新生辅导员、班主任可通过开学新生家长会、电话访谈、建立家长群等,充分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二是实施“家长工程”。每学期末向家长反馈学生学习成绩及大学适应情况,学生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等。三是达成育人共识。及时回应家长关切,与学业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出现问题等方面的新生家长做好密切联系,将家长与学校育人观念存在的分歧转化为家校合力育人的契机。

第三,发挥社会的“加速器”作用。高校要盘活社会育人资源,发挥政府、企业的支撑作用,用好校友资源,发挥他们贴近社会发展前沿、贴近新时代人才需要、贴近现实工作的显著优势,邀请其来学校交流或组织新生前往企业、政府参观走访,去基层开展社会实践,帮助新生开拓视野,规划未来发展。

猜你喜欢
入学新生维度
重获新生 庇佑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入学面试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入学第一天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新生娃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