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兰科植物新记录(Ⅲ)

2023-12-29 23:15肖周宏涂蓉慧龚佑科喻勋林
关键词:唇瓣先端兰科

肖周宏,涂蓉慧,刘 昂,龚佑科,丁 聪,喻勋林*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 长沙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14)

兰科是被子植物四大科之一,全世界约有兰科植物800属近25 000种[1]。其中,湖南省约有兰科植物63属174种[2]。兰科植物多为珍稀濒危植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兰属(CymbidiumSw.)、金线兰属(AnoectochilusBlume)、杓兰属(CypripediumL.)、兜兰属(PaphiopedilumPfitzer)、石斛属(DendrobiumSw.)、丹霞兰属(DanxiaorchisJ.W. Zhai, F.W. Xing &Z.J. Liu)、独蒜兰属(PleioneD. Don)、火焰兰属(RenantheraLour.)均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全世界所有的野生兰科植物均列入其保护范围, 占该公约保护植物的90%以上[3]。

笔者团队于2019—2021年在湖南省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发现了一批湖南省兰科植物新记录种,部分种类已于先前报道[4]。经标本鉴定及文献查阅后[5-10],确认江口盆距兰(GastrochilusnanusZ. H. Tsi)、褐花羊耳蒜(LiparisbrunneaOrmerod)、吉氏羊耳蒜(LiparistsiiH.Z. Tian &A.Q. Hu)、南岭齿唇兰[Odontochilusnanlingensis(L. P. Siu &K. Y. Lang ormerod)]、中越带唇兰 (TainiaacuminataAver.)、南川对叶兰[Neottiananchuanica(S. C. Chen)Szlach]等6种兰科植物为湖南新记录种,现报道如下。

1 6种兰科植物湖南新记录

1.1 江口盆距兰

GastrochilusnanusZ. H. Tsi in J. Arnold Arbor. 71(1): 121 (1990).

Type: China-Guizhou, Jiankou Xian, Yuao, in the valley of the Heiwan River, ca. 1 000 m, 26 August 1986, Sino-Amer. Guizhou Bot. Exped. 407. (holotype PE; isotypes A, HGAS).

IUCN: EN.

本种花较小,为本属花最小的种之一,唇瓣的距较长、筒状,与湖南省产的同属其他种类明显不同。本种与红松盆距兰(G.raraensisFukuy.)形态结构最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唇瓣带有圆筒状直伸的距(图1a、1b)。

分布:贵州东北部梵净山(模式产地),江西、广东。湖南省首次记录。

凭证标本:湖南宁远九嶷山,海拔1 100 m,附生于银木荷(SchimaargenteaE. Pritz)树干上,2020年10月21日,周建军、谢勇NY20102130(CSFI); 2020年10月23日,周建军、谢勇NY20102307(CSFI)。

1.2 褐花羊耳蒜

LiparisbrunneaOrmerod in Taiwania 52(4): 309 (2007).

Type: China-Guangdong, Sam Kok Shan, Tsung-fa Distr., swampy thickets, 16-29 March 1935, W.T. Tsang 24983. (holotype AMES).

IUCN: EN.

地生草本。假鳞茎簇生,椭圆形至近方形,侧面压扁,先端截形,被3枚鞘包围。叶1或2枚,卵状椭圆形至近圆形,基部收缩成鞘,先端近尖。花序疏松具1~5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先端锐尖。花褐色;中萼片反折,线形,先端近尖;侧萼片线形,1脉,先端钝;花瓣反折,线形丝状,近锐尖;唇瓣近方形,基部收缩,具1深二裂的胼胝体,先端微缺。柱头弓形,约4 mm,纤细,基部膨大,先端具狭翅。花期4—5月(图1c、1d)。

分布:广东(模式产地)。湖南首次记录。本种模式标本采自广东,生境为沼泽灌木丛,湖南发现的居群生于湿润多苔藓的岩壁上,说明该种喜生于湿润环境处,既可地生又能附生。

凭证照片:湖南宜章莽山国家级保护区天台山,海拔1 470 m,岩壁多苔藓的湿润处,2020年7月28日,刘昂PLA_2135—PLA_2139(CSFI)。

1.3 吉氏羊耳蒜

LiparistsiiH. Z. Tian &A. Q. Hu in Pl. Biosystems 150(6): 1227 (2015).

Type: China-Guangdong, Jigongkeng, Ruyuan,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1 450 m, 19 April 2006, H.Z. Tian 516. (holotype IBSC).

IUCN:LC.

地生或岩生草本。假鳞茎卵球形,被白色膜质鞘。叶2,卵圆形,先端急尖,边缘波状,基部收缩钝圆;叶柄有2~3个重叠叶鞘。花序具翅,4~10花。花苞片宽披针形,淡黄绿色。花暗紫红色;中萼片线形至披针形,先端锐尖,边缘反卷;侧萼片镰刀状披针形,基部边缘反卷;花瓣线形,锐尖;唇瓣长卵圆形,紫色,基部凹陷具圆柱状胼胝体,且具5~7深纵红紫色条纹,先端具1凸起附属物。柱头直立,略弓形,上部绿色、略带紫色,下半部分为红色,基部较宽,近先端具两个小翅。蒴果椭圆形。花期3—5月(图1e)。

吉氏羊耳蒜是2015年发表的物种,发表时发现个体不足100株,湖南多地发现吉氏羊耳蒜的居群点,为该物种的物种分布、濒危等级评估及保护提供了新资料。

分布:广东(模式产地),广西。湖南首次记录。

凭证标本:湖南省宜章县骑田林场林峰工区,海拔1100 m,苦竹林下,冯思、张帆和李雄 1501726(CSFI);湖南蓝山县湘江源国家森林公园八仙下棋至三分石,海拔1 403 m,附生于厚皮栲树干上,2020年9月18日,刘昂、邓创发LK1165(CSFI)。

1.4 南岭齿唇兰

Odontochilusnanlingensis(L. P. Siu &K. Y. Lang) Ormerod in Acta Phytotax. Sin. 40(2): 164 (2002).

Type: China-Guangdong, Nan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ianjing Shan, in forests, 1 560 m, 30 June 2000, L.P. Siu Gs-16-2000. (holotype PE).

IUCN: EN.

地生兰。茎直立,绿棕色。叶3~5,卵形,叶背面紫色,正面深绿色,先端锐尖,基部具鞘。花序梗上长柔毛,具2枚不育苞片,近密花;花苞片略带紫色,无毛,狭卵形,先端长渐尖。中萼片白色,中脉两侧具红紫色纵向条纹,中萼片背面形成一个有花瓣的帽状花序,狭卵形无毛,先端钝;侧萼片长圆形至披针形,基部囊状。花瓣白色,沿中脉具红紫色纵带,线状披针形,边缘具毛,先端锐尖。唇瓣Y形,膜质,基部下凹,囊状,无裂片,含有2个狭长的长方形胼胝体;中部边缘具流苏状凸缘,中脉两侧有3或4个红紫色斑点;凸缘由5~8个狭窄的、间隔均匀的花丝组成;先端膨大,2裂,窦中有一个单生红紫色斑点;裂片以锐角彼此分开,倒卵形,边缘稍波状,先端钝。柱头粗壮;花药紫红色,狭披针形;柱头裂片分开,近圆形。花期6—7月(图1f、1g)。

本种发表于2002年,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井山,海拔1 560 m。本种植株矮小(不足10 cm),叶片微型(长6~8 mm,宽4~6 mm)与同属其他种类区别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标本刘林翰00653(HNNU)被吉占和、刘林翰鉴定为全唇兰(MyrmechischinensisRolfe)(1987年),其后(2010年)由刘林翰改定为“齿唇兰属一种(Anoectochilussp.)”并绘制了墨线图。这也说明了兰科植物标本鉴定的难度很大,在标本采集时应对活体材料进行充分观察、解剖并做详细记录(包括文字描述、墨线图绘制、拍摄照片等),否则会给标本鉴定工作增添难度。

分布:广东(模式产地)、台湾。湖南首次记录。

凭证标本:湖南宜章莽山大塘坑西侧,海拔1 000 m,生于极阴湿之山沟,1957年6月16日,刘林翰00653(HNNU)。

1.5 中越带唇兰

TainiaacuminataAvery. in Turczaninowia 16(1): 42 (2013).

Type:Vietnam-Lao Cai, Van Ban District, Nam Xe Municipality, Nam Xi Tan Village N side of road between Nam Xe and Khau Co Pass at near 40 km to Than Uyen mark, 26 February 2001, DKH 6906. (holotype HN; isotypes LE, MO).

IUCN:CR.

地生草本。肉质假鳞茎。叶卵形,常具浅凹,基部心型,近无柄。疏生 2~6花。花苞片披针形渐尖。萼片和花瓣淡黄褐色,具深紫色脉纹,先端线状渐尖;唇瓣阔披针形,近基部弯曲,具数条深紫色脉纹,并散生多数深紫色斑点,先端尾尖。合蕊柱淡黄色,具深紫色条纹和斑点;花粉团黄色。花期3—4月(图1h、1i)。

本种由笔者团队2020年3月18日发现于桂东县五里坳水库,为花蕾期植株,其形态与心叶带唇兰(T.cordifoliaHook. f. )极为相近,但从花蕾形态可以看出整个花蕾较为尖长,距先端尤为明显,与心叶带唇兰不同。同年4月中旬,桂东县林业局黄存忠先生提供1份原色花期图片,经笔者所在团队鉴定后,认为该种比较特殊(本种唇瓣不裂、先端波状卷曲,而心叶带唇兰唇瓣微3裂)。随后4月18日,喻勋林与吴磊前往同地考察并采集标本,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刘演讨论后,鉴定为中越带唇兰。

湖南桂东发现的居群为本种已知的最北分布点,且仅发现1个居群,开花个体不足10株。无独有偶,袁泉等[10]于2019年在广西九万大山采集到该种标本,也是仅发现1个居群,开花个体亦不足10株。本种应当加以保护,其濒危机制需要开展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分布:广西,越南(模式产地)也有分布。湖南首次记录。

凭证标本:湖南桂东县五里坳水库,海拔700~900 m,生于山谷密林中,2020年4月18日,吴磊、喻勋林等10083(CSFI)。

1.6 南川对叶兰

Neottiananchuanica(S. C. Chen) Szlach in Kew Bull. 35(4): 761 (1981).

Type: China-Sichuan, Nanchuan County, Mt. Kin Fu, near Fon Fan Temple, 2 100 m, in dry woods on ridge, 25 July 1957, C.H. Hsiung &C.L. Chou 92293. (holotype PE).

IUCN: EN.

本种标本过去被错误鉴定为大花对叶兰(N.wardii(Rolfe) Szlach.),但本种与后者区别较为明显。本种唇瓣基部两侧有一对卵形或方形的耳状小裂片,而后者唇瓣基部无裂片;且本种唇瓣较后者短(7~9 mm vs 16~17 mm)。此外,本种为总状花序,花多且长度较后者长,前者具10~19朵花,而后者只有2~7朵花(图1j、1k)。

分布:四川东南部南川(模式产地)。湖南首次记录。

凭证标本:湖南城步民族老山,1982年8月22日,曹铁如821073(HNNU)。

2 讨 论

近年来,针对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与分类学研究有一些进展,很多新种、变种、新记录被发表。湖南省地处国内亚热带较中心位置,兰科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是本省亚热带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类群,开展湖南省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和分类学研究对本区兰科植物保护有重要意义[11]。本次湖南省兰科植物资源调查对省内兰科植物的种群数量、分布格局等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更新了湖南省兰科植物名录,共69属192种,为湖南省兰科植物志的编写及本省兰科植物的保护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致谢湖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周建军、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张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吴磊副教授、李雄、邓创发、谢勇等参与了野外调查,湖南师范大学标本馆(HNNU)提供查阅标本之便利。

猜你喜欢
唇瓣先端兰科
封面照片说明
优雅的美洲兜兰
钩藤花
伪装成动物的兰花
先端帽辅助在结肠镜操作中的应用分析
西藏兰科一新纪录种
——长爪厚唇兰*
国兰奇花的鉴赏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珍稀兰科植物
漫画《满目星辰》
河北省野生兰科植物资源及保护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