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3-12-30 18:02杨晓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3期
关键词:材料科学二十大思政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一切工作推进的行动指南,也是教育与塑造大学生的思想武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课程思政的有效渠道。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导下,系统梳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案例,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保证。

[关    键   词]  党的二十大精神;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097-04

党的二十大已经胜利闭幕一年有余,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有机融入大学专业课课程中是每一位专业课教师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材料科学基础是研究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制备工艺与材料的性能和应用之间相互关系的课程,对于生产、使用和发展材料具有指导意义。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材料科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对于能源、环境、纳米医药、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课教师通过认真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中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的有效渠道。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新时代百年未有之伟大变革的重大意义,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确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既是党和国家长久发展的政治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社会主义五百年、建党一百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十年发展历程中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进行系统整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蓄力成才。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拥有崇高理想的追梦人。从小小芯片到逐梦太空,我国许多行业高精尖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材料科学的技术进步,专业课除了向学生传授材料基础概念及应用创新,更应通过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党的二十大立足我国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状,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愿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做好相关课程思政内容,引导大学生站在民族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相关联,有助于大学生受到振兴祖国理想的激励,扎实打好理论基础,在学习与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做有家国情怀的追梦人。

党的二十大贯穿着“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思想内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有助于大学生对实干兴邦的重要意义形成深切认知,将反对空谈、朴实务实的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将大学生培养为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二)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

党的二十大回顾了新时代十年伟大成就,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具有丰富的育人元素,蕴含着深刻的育人价值。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指导当前时代我国发展的重要纲领,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方向。将这一系列思想理论成果有机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是培养新时代材料行业人才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能够同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在材料基础理论课程中融入新时代十年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将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凝练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策略,既引领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向,又极大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与思政内容。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是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

党的二十大凝结着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全面系统的辩证思维和勇于开拓的创新思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促进教师革新教育思维,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握大学生的思想新动态、行为新变化、成长成才新诉求,挖掘存在于历史与现实之中的教育资源,运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模式,拓展学校与社会相协同的教育场域,为课程赋魂、为教学赋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有助于教育内容更新。党的二十大诠释了我国取得的最新成就、面临的最新风险、未来的最新任务、肩负的最新使命,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可增进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程需遵循的原则

(一)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主动性原则

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即主体性原则。对于授课老师来说,运用主体性原则,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梳理专业课程的特征,结合理工科蕴含的科学精神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科学家的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课程体系的自然融合,体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下是一些在材料科学专业课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建议。

1. 结合实际,生动教学。材料科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专业,教师可以在讲解理论知识时结合实际的材料应用案例,或者自己的研究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从知识点上落脚,不重叠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这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有助于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大学生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既要用专业理论知识武装青年,更要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

2.创新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以及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丰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平台自主学习。

3.持续反思和改进。教师应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学生和同行的反馈,持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协同思政课教师指导课程思政内容的融入,持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协同辅导员、班主任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

4.跨学科交流。材料科学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教师可以联系其他专业的知识,提供更广阔的视角,也可以邀请其他领域的专家来举办讲座或者研讨。通过分享交叉学科的前言科学进展、技术进步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分享优秀科学家的事例,既可以增加教学的丰富性,又可以找准契合点,促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专业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

总的来说,教师在材料科学的专业课授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把握融入时机、合理运用融入策略,科学有效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二)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原则

1.了解大学生的关注热点,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热点事件、实际问题或个人研究经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分享新时代近十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其中与材料科学技术进步相关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既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又使他们深刻认识到突破性的创新应用对于党和国家的发展的战略意义。将这些伟大的成就融入课程,可以坚定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学好这门课程的决心。

2.翻转课堂。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课堂上通过PPT展示预习的内容和存在的困惑,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关注前沿技术进步,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学习专业课程过程中逐渐清晰自己未来在行业内的职业发展方向。当学生表达出成长困境或困惑时,专业课教师既要及时解答专业问题的难点,又要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回应学生诉求,把解决专业知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当学生在课堂上主动表达时,他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互动和讨论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3.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对于材料科学这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或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可以依托大学创业园、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园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创新创业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将奋斗精神、创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并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刻苦实践,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的事业中,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

(一)整合教学资源

将材料科学基础课程内容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理念相融合,通过分析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关键观点,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核心理念与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思政案例1:探讨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特性,從而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是一种由可再生资源(如玉米淀粉)制造的生物塑料。与传统的石油基塑料相比,PLA在生产、使用和处置阶段具有许多环保和可持续性优势,这一案例可以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用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生产阶段,PLA的生产使用生物质原料,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与传统塑料相比,PLA的生产过程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使用阶段PLA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功能性,可广泛用于包装、纺织、医疗等领域。作为一种生物基材料,PLA在使用中不会释放有毒物质,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对于PLA的处置,作为一种可降解塑料,PLA可以在工业堆肥设施中快速分解。与传统塑料相比,PLA的处置不会造成长期环境污染,有助于实现循环经济的目标。

通过PLA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新材料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不仅符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的方式为学生播放PLA生产和应用相关的视频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新材料科学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实际作用。总体而言,通过具体的PLA案例分析,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新材料的科学知识,还可以深入理解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融入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

案例研究与实际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国家项目或产业案例,使学生了解材料科学在实际中的运用,如新能源、环保材料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思政案例2: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筑设计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节能材料,如特殊的隔热材料和太阳能转换利用材料。机场建筑的设计也采用了多项节能设备,如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地源热泵等,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大兴国际机场大量采用了高性能低辐射(Low-E)玻璃幕墙。这种特殊的玻璃可以有效隔绝太阳的红外线辐射,减少室内外的热量传递,从而降低空调能耗。与普通玻璃相比,Low-E玻璃在保持良好透光性的同时具有更高的隔热效率。机场的屋顶部分采用了绿色屋顶技术,通过种植植物来提供额外的隔热和保温效果。这种生态屋顶不仅降低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还为当地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大兴国际机场设计了先进的雨水回收系统,通过特殊材料和设备的使用,对机场屋顶和路面的雨水进行收集和过滤,再用于绿化灌溉和卫生间冲洗等用途。这一系统大幅减少了对淡水资源的依赖。机场装配了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使用特殊的光电转换材料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供建筑使用。这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通过采用高效LED灯具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灯光的自动调节和节能控制。高效的LED材料使照明系统的能效大大提高,同时还减少了光污染。

通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这些节能材料和节能设备的利用,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材料科学在推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些先进的节能材料和技术不仅有助于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还展示了科技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融。在教学中,这些实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些节能环保绿色高效的材料技术在实际建设中的应用,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将材料科学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建筑节能设计相结合。

思政案例3:高速铁路的复合材料技术。中国的高速铁路系统使用了大量先进的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提高车辆性能和效率。中国的高速列车如复兴号在车体结构上广泛采用了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这些复合材料具有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等优点,使列车的整体重量大大减轻,从而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运行效率。例如CRH380A型高速列车的头车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构造,不仅减轻了重量,还提供了良好的气动性能。复合材料在高速列车的内部装饰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使用如玻璃纤维增强塑料(GFRP)等复合材料,能确保内饰的质量轻、耐用,并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在高速列车的制动系统中,也有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例如使用碳/碳复合材料作为制动盘。这种材料在高温下仍保持稳定,提供卓越的制动性能,确保了列车的运行安全。在高速铁路的轨道和桥梁建设中,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提高结构强度、减轻重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某些高速铁路桥梁采用这种增强混凝土,提供了更高的耐久性和稳定性。通过分析中国高速铁路系统中复合材料的具体应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材料科学如何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进步。这些实际案例展示了复合材料在提高运输效率、节约能源、保障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展示这些先进的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上的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和理解复合材料的科学原理,了解材料科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创新应用,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将科学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一致的教育方向,旨在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

(二)加强实践教学

1.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与当地企业或研究机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研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如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新材料研发等。在医用口罩中,高效过滤的无纺布材料具有轻量、透气、过滤效率高等特点。医用口罩中高效过滤的无纺布材料的应用展示了材料科学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重要贡献。这不仅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体现,也关乎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展示不同类型的医用口罩,解释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无纺布材料的特性和应用。还可以视频播放和图示讲解,让学生了解这些关键材料的制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认识。通过将科学原理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服务社会和保护人们的健康。通过此案例,学生可以了解材料科学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保健方面的重要贡献。

2.实验教学的创新。更新和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与工业生产、科学研究等实际场景相关的实验项目。

(三)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1.课堂讨论与反思。课堂讨论与反思组织学生围绕国家发展、社会责任等主题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反思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建设5G通信基础设施中,新型导电材料和微波吸收材料的运用对于信号传输的效率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案例了解材料科学如何推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2.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区建设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服务中。

以上这些案例涵盖了交通、建筑、通信、医疗等多个领域,反映了材料科学在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教学这些实际案例,教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材料科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建设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慧.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以《图形图像处理》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24):12-17.

[2]钱志远,张洁.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3):4-6.

[3]张静雅.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与实践:以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2(24):18-23.

[4]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286-298.

[5]冯志宏.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旨归、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11-17.

[6]徐光顺,刘慧,张寅冬,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金融類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科教文汇,2023(6):120-124.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JJKH20230538KJ);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YDZJ202301ZYTS325);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LJY202337849316)。

作者简介:杨晓航(1992—),女,黑龙江绥化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中级),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半导体材料光电转换。

猜你喜欢
材料科学二十大思政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校省级高水平应用特色学科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