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思考

2023-12-30 18:02黄毅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33期
关键词:高素质培育农民

[摘           要]  通过收集、阅读文献及访谈等方式,了解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现状,发现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存在培训时间不够灵活、培育客体在接受教育培训上不够主动、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提出线上线下培育有机融合、建立培育高素质农民激励机制及进一步强化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等对策。

[关    键   词]  农业高职院校;高素质农民;培训现状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33-0113-04

一、前言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指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创新培训组织形式,探索田间课堂、网络教室等培训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1]。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2]。《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强调,培育高素质农民,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种养大户[3]。可见,高素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农业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取得显著成效,培育了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民,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为了了解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情况,总结工作经验,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方法、模式,本课题组采取文献研究、访谈调查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并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为典型研究对象,对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意义

(一)有利于农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随着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而出现农村缺乏劳动力和人才的情况。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更多懂农村、爱农业的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农村经济繁荣

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以高素质农民为主体的农村人才队伍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根本性因素。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更多的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管理知識,带动农户在家门口就业,从而助推农村产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三)有利于农民增收

加强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种植养殖、农作物管理、病虫害预防及经营管理等知识,成为自主创业的技术能人和带领乡亲致富的带头人,更好地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三、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的经验做法

(一)擦亮培训品牌,创新举办高素质农民学历教育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于201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旨在培养农村合作社理事长和家庭农场负责人的高素质农民学历能力提升工程,同时发挥市委农工委党校和市农广校独特办学优势,加强培育培训品牌建设。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以市委农工委党校为平台,面向北京各涉农区、乡镇和村两委干部,开展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培训班、村党组织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培训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培训班、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题培训班、农业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等培训工作。自2016年以来,培训学员15000余人,不断擦亮培训品牌。以北京市农广校为平台,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每年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涌现出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等一大批农业合作社负责人、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1]

(二)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农民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苏南,服务三农,培育乡村振兴新农人,形成“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学校被评为国家乡村振兴优质校。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集群”培养,提高人才适应性。组建长三角乡村产业学院,以现代农业专业群为母体、农业智能技术和数字乡村管理专业群为两翼,率先构建基于职业教育的一体两翼智慧农业专业集群,打造长三角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创新基地。推进“三教”改革,提高学生就创业能力,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农村投身农业的创新创业带头人。坚持“五育”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办茶果专业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班,与地方政府合作定向培养青年职业农民和职业经理人,构建“农民培训学院—县市分院—田间学校”三级网络体系,为乡村振兴培养适用性人才。[4]

(三)打好技能培训“实效牌”,让高素质农民成为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村经济领头人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经过10年的实践创新,探索出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效性的新模式:精心打造一份农民满意的培训“菜单”,让农民在田间地头享受技能培训“大餐”,帮助高素质农民“既富了脑袋也富了口袋”。接到高素质农民培训任务,新疆农职院继续教育分院就会分批组织人员到所在县市开展深入调研,看农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了解农民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在村里开座谈会、到农民家走访、与相关部门交流沟通等,把当地和农民的需求与愿望了解清楚,做到科学精准,同时,为了增强培训实效性,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从全疆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能工巧匠、本土人才中遴选优质培训教师200多人。这些“精挑细选”的教师不仅职称高,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技能贴合农民的需求。在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中,采用送教上门的模式,在田间地头、牛羊圈舍、温室大棚、实践教学场、专业合作社、观摩点进行授课。通过“送教下乡、智力进村、技能到户”方式,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村入户”。集中授课结束后,通过线上线下做好跟踪服务,通过微信交流平台对学员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持续跟踪指导,组织专家团队对部分学员的产业和产品进行实地调研。不断线的“滚动式”培训和服务,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实效性目标。[5]

(四)发挥专业优势,创新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充分发挥涉农专业优势,通过乡村振兴学院把人才、科技成果和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相联系,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通过抓好教师、教材和实训基地建设,深入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等高素质农民培训,并以广西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科技服务队、科技特派员等方式开展跟踪服务,切实提高了培训实效。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被评为全国百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

四、农业高职院校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相关制度不够健全

一是我国现行制度对农民职业教育虽然进行了一些规定,但还缺乏系统性的培育、激励和监督的保障措施。二是农民法律意识较薄弱,了解国家政策方针不够透彻,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不明白响应国家农业法律法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三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的使用效果评价缺乏完善的制度衡量工具。

(二)课程设置与学员需求的吻合度需进一步提高

学员参加培育的需求直接影响到培育效果。学员参加培育课程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主导性需求按比重依次为: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创业技能、农业政策;从属性需求按比重依次为:结交朋友、提高学历。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学科化的现象,文化层次偏深、偏难,实践课程占的比重较少,不利于学员对知识的消化与转化。同时,培训内容缺乏统一规划,没有课程标准,导致培训内容片面,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此外,因培训时间的限制,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培训难度大,不能照顾到部分素质较低的学员。

(三)培育师资不足

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师是高素质农民培训的主要师资来源,农技站农技人员、农业技术专家等是师资的有效补充。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师授课能力强,但有的教师授课时间不足,优秀师资参与培训的时间有限。农技站农技人员、农业技术专家实践经验强,但授课技巧不足,或离开工作岗位授课的时间有限。

(四)培训时间不够灵活

在访谈中发现,不同群体对培训时长的态度也不相同。大部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员认为7~10天最合理;一些欠缺学习积极性的学员担心培训会耽误农活,认为培训时间不宜超过7天;而部分农业农村局培训机构负责人则认为,许多专业技能,在大学需要四年时间才能基本掌握,对于农民来说,一个培训时长为7天的培训班只能让农民学到一些粗浅的农技知识。

(五)培育客体对接受教育培训不够主动

访谈中发现,100名学员中,年龄35岁及以下的占14%,36至54歲之间的占79%,年龄55岁及以上的占7%;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占89%。务农人员年龄偏大且平均文化偏低,近四成学员认为,父辈沿袭下来的生产经验足以开展农业生产,对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够强。

(六)部分农业高职院校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高职院校在培育高素质农民工作中具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但学校的继续教育部门作为培训高素质农民工作的负责机构,人手少,日常工作任务重,如再投入精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则力不从心。农业院校继续教育部门参与培育投标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按比重排序依次为:人手少,校内无学员住宿场地,外请专家的课酬高而培训经费低,不熟悉投标业务。

五、思考与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

高素质农民培训提升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发展产业。高素质农民群体,产业经营的情况好,带动能力强,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多。他们的发展能切实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帮助乡亲们实现在家门口就业,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将高素质农民培训与当地的农业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农民素质的提高,助推乡村振兴的培训目标。

(二)加快推动培育高素质农民立法工作

加大对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管理力度,提供法律保障。落实国家农业法规,出台指导性文件和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保障制度等意见办法,确保对高素质农民的创业就业支持到位、保险福利水平到位、制度实施保障到位。一是出台包涵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机制、高素质农民认定制度、高素质农民政策扶持的规章;二是出台公共服务管理规定,将“教育培训”“认定服务”“扶持服务”和“优秀高素质农民遴选”四个事项列入公共服务事项目录,规范构建高素质农民培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三是出台激励扶持政策,推动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三)从学员的需求出发设置课程

农业高职院校应在培训前期做好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的调研,正视学员的问题和弱势,重视学员的优势与潜能,开发与农民实际发展相吻合的课程内容。围绕重塑农业发展理念、培养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发展规划能力,制定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和创业创新型课程标准,以“农民弱势”为中心设置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课程体系。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多渠道补充培育师资队伍数量。充实师资库,鼓励农业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技术知识类师资队伍;聘任乡土技术人才或是大型农业经营实体技术员为实践指导类师资;制定减免助学贷款、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吸引农类专业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推广农业技术。二是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从业人员的职业认同度。制定一线教师专业标准和资格标准,推行培育师资准入制度,同时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激发职业自豪感。三是强化师资继续教育,基于网络培训模式,以农业高职院校为中心,建立“虚拟教师中心”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五)线上线下培育有机融合

推行互联网+培训,将信息化贯穿培育始终,大力推广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的应用,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一是强力推广“云上智农”App应用,将“云上智农”App运用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过程,让“云上智农”App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对接。二是推广视频教学方式。广泛搜集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优质教学视频,并从中国远程教育网、CCTV-7等农业网站精选种养殖教学视频及相关电视教学节目,利用午间、晚上空余时间播放,与专家教授课堂讲解交替进行教学。三是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强教学管理。为每个培训班建立微信群,每天培训课程结束后,由班主任把专家教授讲的课件、视频、远程教育网址等上传到群里,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自主学习再次巩固提升,有效填补了学员因上课时间紧记录不全、理解不透的空白。

(六)建立培育高素质农民激励机制

一是提高职业认同感,制定准入标准、退出机制、职称评定、政策扶持等办法,提高高素质农民证书含金量。二是提高职业荣誉感,表彰奖励业绩突出的高素质农民优秀典型,调动农民参与培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表彰培育工作主体,对在培育高素质农民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高职院校给予表彰奖励。

(七)强化农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一是从政策上调动农业院校开展培育高素质农民的积极性。如各地市按适当的比例把培育任务分配至属地职业农民学院,同时,定期对培育项目进行检查、评估和验收。二是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孵化基地,为农业经营实体提供科技平台。三是完善农业院校—农业企业—农业经营实体的协同运行机制,切实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农业高职院校在培育高素质农民中发挥更大作用。

(八)采取灵活的培训模式

“走出去”模式。即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采取赴农业发达省份培训,通过听专家讲座、到家庭农场及农业企业参观学习、与具有代表性的高素质农民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走出去”模式,既有利于学员掌握生产管理知识及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又能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切实提升培训实效。

“沉下去”模式。即开展集中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跟踪服务制度,帮助农民解决培训后的相关农业技术及产业发展问题。通过农业专家定期走访学员,为学员持续提供咨询服务;通过推动学员共建产学研基地,增强学员后续发展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协助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综合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充分发挥培育基地平台的功能作用,不断提高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效果。

六、结束语

高素质农民具有思想政治素质高、农业科技文化知识高及经营管理技能高等特征,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因素,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是解决乡村振兴战略人才问题的重要途径。农业高职院校的师资、教材、场地设备等资源较丰富,在高素质农民的培养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业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培训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农民需求与农业发展契合度高的课程体系,把培训课堂从教室延伸到田间地头、猪圈牛圈、果园菜地等,建立专家—基地—示范户的服务网络,切实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训的实效,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19.

[2]中共中央 國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2-13)[2023-10-01].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2/13/content_57

41370.htm.

[3]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3(3):10-19.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5]北京农职院:发挥办学优势,全面服务首都乡村振兴[EB/OL].(2023-04-14)[2023-10-01].http://www.farmer.com.cn/2023/04/14/99926464.html

[6]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力发展苏南模式,全面服务乡村振兴[EB/OL].(2023-05-22)[2023-10-01].http://www.jntimes.cn/jsdt/sz/202305/t20230522_7947

552.shtml.

[7]新疆农职院10年探索农民技能培训新模式  打好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效牌”[EB/OL].(2023-05-09)[2023-10-01].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305/09/content_623685.htm?div=-1.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院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YJJ1907)。

作者简介:黄毅华(1975—),女,汉族,广西昭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高素质培育农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