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义利观之探究

2024-01-01 22:47张恩晟王松晨
西部学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诸侯国义利义利观

张恩晟 王松晨

(苏州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苏州 215009)

义利之辨,是一个贯穿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重要问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义利之辨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影响。墨子(公元前476或480年—公元前390或420年),名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墨子义利观是以兼爱互利为原则,以贵义为核心的功利型义利观。发掘墨子义利观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对当下社会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墨子义利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政治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社会由奴隶制度逐渐向封建制度转变,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发生了相当大的改变。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家族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经过了几百年的分封,周王室和诸侯王的关系渐渐疏远,诸侯国的实力逐渐强大,周王室的实力逐步衰落,导致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周天子,甚至开始挑衅周王室的权威。随着铁器和耕牛的推广使用以及私田增多,诸侯国的财富逐渐累积,实力越发强大。不同诸侯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当时的社会形势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将贵族的一些特权废除,而对有功的臣子和百姓进行奖励,平民变成贵族逐渐成为可能。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周王室的号召力不再像从前那样有效而变得日渐微弱,诸侯国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不再听取周王室的命令并且相互攻伐,长年累月的战争使得百姓苦不堪言。在面对道义与利益时,人们的取舍各不相同,百家争鸣中的各家都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墨子提出了他对于利与义的看法,那就是“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诸侯之间、人与人之间都相利相爱。

(二)经济背景

战国之前的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人口的数量对生产力的水平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粮食的产量又对人口的增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促进粮食的生产,人们改进耕作方式,升级耕作工具,用牛代替人来耕作,冶炼技术的提高和铁器的应用提升了生产效率。这使得人们有足够的余力开垦荒地,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大多成为诸侯和大夫的私田,不需要向王室缴纳赋税。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招募更多的门客,组建更多的军队。与此同时,手工业品的需求也在增大,工商业性质产生了改变,私人经营日益增多,慢慢出现了商人,使得国与国之间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在社会发展、人口增长的同时,周王室所能收到诸侯国的赋税却日渐减少,为了保障开支只能改变征税制度,无论公田还是私田,都得上交赋税,这就引发了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三)文化背景

随着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发展与变革,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也得到了繁荣发展。由于客观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们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但频繁的战争使得许多有着知识文化的贵族变成平民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了,这些人为了谋生,便成为新兴贵族阶层的门客。他们并不需要像底层百姓那样辛勤劳作,也没有像诸侯大夫那样繁忙的政务,可以一心投身于思想文化的研究中,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产生出新的思想观点,创立学说、建立学派、开设学堂,向底层的百姓传播文化思想。从此,学习知识文化不再是贵族独有的特权,平民也有了获取知识的途径。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不断强大,他们不再满足于现状,想要吞并其他国家。这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军事实力,还需要优秀的治国理念和强国战略,因此变法之风盛行起来,对于变法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于是养士之风开始流行,各个国家的诸侯都开始收揽门客帮自己出谋划策。门客们自由发挥自己的能力,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文化交流互动的气氛就兴盛了起来,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为主流学派,相互交流、相互辩论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由于各学派所忠心的对象和服务的阶层不一样,所追求的利益各不相同,使得学派之间的思想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墨家的墨子作为平民中的士,他的思想代表着底层人民的利益特别是小手工业者的愿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的义利观逐渐形成。

二、墨子义利观的理论内涵

(一)墨子的“义”

在墨子看来“义”就是“道义”,类似于“正道”“法则”。“义”是墨子学说的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墨子·贵义》开篇就讲了“万事莫贵于义”。《墨子》一书中有三处解释了“义”:一是《天志上》篇的“义者,政也”;二是《天志中》篇的“义者,善政也”;三是《经上》篇的“义,利也”。

首先,“义”是一种道德标准。它是公平正义的意思,就是用来评判事物善恶的一种标准,是治理天下的一种准则。可以说“义”是墨子思想的根本价值尺度,所谓生死、贫富、治乱、善恶等机制问题都可以用“义”的原则来规范,通过“义”来执行,从而落到实处。

其次,“义”要统一于“同”。在墨子看来,国家之间相互不断战争,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义”,由于“义”的不统一,就造成了“义”的价值取向的混乱。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自上而下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尚同一义”,这统一的标准是治理天下的准则。从天子开始,天子应是“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然后必须确定“一同天下之义”的标准。

再次,“义”来自于天。墨子认为“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但是什么是贵?什么是知?《墨子·天志中》篇写道:“天为贵,天为知。”在墨子的思想中,天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的价值所在。所以“义”就来源于天,天志就是“义之本”,人们在解释什么是“义”的时候就不可不慎,除了要慎,还得顺从于“天志”。要讲究一个“顺”字,“义”来源于天志,就必须顺天志而行。

最后,“义”的落实。应该兴利为“义”,当知道了“义”的价值尺度,也了解了“义”的来源,懂得了行“义”的重要性,应如何将“义”具体落实在行为中?墨子认为:那就是要将百姓所需的“利”和“义”结合起来。“利”的概念在墨子那里也非常重要,“利”是评价“义”与“不义”的标准。墨子在很多方面都谈论过“利”的价值内涵。比如,丧葬过厚、丧期过长会影响人的情绪和生产劳动,应该节葬。再比如,统治者为政的时候需要适量适用的衣食、宫殿、车马、兵甲就够了,不应该大兴土木、骄奢淫逸。因此,圣王不应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应将百姓的“利”作为自己的行动目的。

总之,墨子认为最符合百姓的“利”就是最大的“义”,提出了“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作为行“义”的方式,爱人就应该利人,爱人爱己也是一种利人利己的行为。反之,损人利己就是不爱人不爱己的体现。天子应当爱天下的所有百姓,顺从于天志,以“义”的目标来为政,达到“爱利天下”。

(二)墨子的“利”

在《墨子》中“利”的意思就是“好处、益处”,“利”字一共出现了348次,似乎句句无利不谈,因此后人常常以“功利主义”概括他的思想。“利”在《墨子》中主要有四种含义,分别是个人之利、他人之利、天下之利和刀剑之利,这里主要讨论前三个“利”。

第一个“利”,个人之利,私利。与儒家舍生取义的义利思想不同,墨子充分肯定了人们追求“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他认为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人可以通过劳动或者以符合“义”的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利”。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位,所追求的“利”不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利”就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来谋取自己应得的私利,这样各个阶层都会努力工作,社会便会达到一片祥和的景象。

第二个“利”,他人之利。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不应该损害他人的利益,墨子认为天下战争不断的原因就是不劳而获。他肯定他人之利,而且他人之利应该优先于个人之利,并举例论证天下他人之利优先于个人之利的好处,天下的人厚待禹是因为禹厚待天下人。墨子认为利他人是利自己的前提,应该以利他为利己的出发点。因为你利他的同时自己也受利了,而且只要你先利别人,别人也会回报利你,大家相互利对方,就都能得利。只要天下的百姓都能互利,那么他人之利就会变成天下之利,最终达到墨子的理想局面——“天下共利”。

第三个“利”,天下之利。这是墨子义利思想的重点,甚至可以说墨家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围绕着“利天下”来谈的。墨子最关注的就是“天下之利”,这不仅是古代圣王应该追求的治国理念,还是贤者能人应当追求的终身目标,更是墨家学派所认可的最高社会理想。墨子认为少数人得到了利,而天下的人没有得到利,这不是利而是害,利天下是个人私利的前提和出发点。“杀己以存天下,是杀己以利天下。”杀己虽然对自己来说是不利的,但是如果杀己能够利天下,那么仍然还是有利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墨子不惜用“杀”也要突出利天下的重要性,强调群体的利益,天下人的共同利益才是真正的利。

(三)墨子“义”与“利”之间的关系

墨子主张平等地看待“义”和“利”,而不是将两者对立起来,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智慧的人,目光短浅,只看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不讲究大义;聪明的人在看到“利”后会认真思考“义”与“利”的先后关系,获取“利”必须走正当的途径,而不是损害他人利益的邪门歪道,得走在阳光大道上。如果“利”失去了“义”,那么“利”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义”失去了“利”,那么“义”可能会变成一种无用行为。“利”是滋养天下人的现实物质,“义”是推动人进步的精神动力。从大的角度来说,“义”应先于“利”,但也不能不要“利”,义利合一、以义行利、义利同行才是正确的做法。“义”与“利”不仅要对等,而且须互补,欲得先舍才是获取“利”的最高境界,不舍弃也就什么都得不到。

因此,既要做到“义取”,也要做到“义予”。“予”不应该是违心的,而应是心甘情愿自发的一种状态。“义予”展现的不仅是操守,更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常常还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墨家对于自己坚守的信仰,既要宣讲,又身体力行,力求天下之大利,其舍己为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特别是实干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三、墨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墨子的义利思想对当今社会和现实仍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一)墨子的义利观有助于建设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人与他人都有着剪不断的相互关系,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可以用追求私利为原则导向,但是得合理合法,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条件,不能只追求个人私利而全然不顾他人之利、天下之利。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个人作为群体中的一员,理应互帮互助,墨子把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万事利人为出发点,这有助于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美好。墨子的“兼爱”思想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利的美好关系,“交相利”是兼爱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互爱互利,爱自己同时也要爱他人。在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墨子提出了利他人和利天下的集体主义道德思想和价值取向。这不仅有利于建设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而且有助于建立爱人、助人、重义尚德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的人赚取了巨额的财富,但是欲望却越发膨胀,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同时不顾及他人的利益,不再将“义”看得很重,而只是“利”字当头,见钱眼开,成为了金钱的奴隶,甚至做着有损他人、有损国家的事情。随之而来的是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沦丧,人与人之间变得尔虞我诈,企业与企业之间信任堪忧,这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而且容易导致恶性竞争,阻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墨子的义利思想提倡以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为重,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先保证集体的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再兼顾个人的利益。这为合理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借鉴,有助于为市场经济的建设提供坚实的道德保障,有利于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现代社会

墨子以人与人之间基础的利益关系为出发点,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基本内涵,以平等地看待“义”与“利”为本,以动机和效果相统一为道德评价原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墨子并不反对人们对自己合理正当利益的追求,但是想要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有时候必须得控制自己的一己私利而为整个社会的广大利益而服务。不能仅仅看着眼前的利益而忽略天下人的利益和长远利益,必须将个人的利益融入到社会整体的利益当中,确保“义”与“利”的统一协调。因此,要使社会长治久安、和谐稳定,就需要以大众的利益为导向,严格要求自己,善待他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语

墨子既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位实用主义家;既是一位天才匠人,也是一位孤高游侠,他不是贵族出身,但具有一颗关心民间疾苦的心。墨子曾师从儒家,但后来却放弃了儒家学派,大概是天性所致,故而自成一派。有人曾将墨家团体比喻成中国第一个“黑社会”团体,我们虽一开始觉得颇有意思,但反思之后是极度不赞成的:首先,墨家不会欺压弱小、欺负平民百姓,反而会为底层百姓所着想。其次,墨家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而且多涉及科学,是一个积极进取、阳光向上的团体。最后,墨家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与和平的初心,众多墨者十分善良,因此不可称之为“黑社会”团体而应是“墨侠”团体。墨家学派得不到统治者的青睐是因为他们的主张通常会约束君王,甚至墨家有些思想会为底层人民着想,这在当时是不切实际的。“兼爱”是墨子哲学的中心概念,也是墨家“游侠”团体道德的逻辑延伸,这种道德观念类似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或许这正是墨子受到诸多人欣赏的原因之一。当然,墨子的思想也具有局限性,但也不妨碍对其独有的义利观的欣赏。虽与墨子不在同一个时代,但他的精神后继有人,早已融入到天下各处。

猜你喜欢
诸侯国义利义利观
义利世好集团
媛福达:义利共举 成就未来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屈原之死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义利观教育: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环节
抗战剧《民兵葛二蛋》的当代义利价值观倡导
没法守妇道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应坚持义利并举
没法守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