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4-01-02 18:58张月朗江懿文张模蕴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双循环学科体系

张月朗,江懿文,张模蕴

(湘潭大学 a.公共管理学院;b.创新创业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引言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1]。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2]。由此可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需要,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开始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体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变革需要高校把社会与技术的最新发展、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入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与社会有效协同、各学科充分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方向[3]。因此,本文提出构建以校内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社会资源协同联动的“校内循环+校外循环”的“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弥补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不足,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融合校内学科,形成学校内循环

所谓学科融合是指两门及以上学科相互渗透并全面融合。在全球化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人类所遇到的问题复杂程度更高,而这些复杂性问题不是任何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成为必然趋势。2022年,时任复旦大学的校长金力指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自设立百年以来,41%的研究成果属于不同学科的融合,尤其是在21世纪,50%以上获奖者的成果是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由此可见,促进学科融合不仅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发展,还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高校在学校内部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耦合,促进知识体系交叉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源泉。因此,高校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将创新创业理论、方法与不同学科进行结合,通过增加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搭建跨学科的实践平台并开展跨学科的活动,改变学生的惯性思维,鼓励学生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学校内,构造出一个闭环演进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以实现“知识生产—知识扩散—价值创造”的完整价值链,形成一个源头引起结果,结果又反过来影响源头的良性循环,从而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

(二)对接校内外资源,形成社会外循环

避免创新中的“孤岛”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的有机互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同样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但目前高校和社会的联动机制并不完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既不能提升创新创业技能,实现良好就业,又造成社会资源无法充分、有效地对接高校,使得社会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中难以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校内资源主要包括建立在课程教学、课外实践和教师团队等创新创业教学和活动,校外资源主要是资金、设备以及场地等所提供的实践机会。校内资源除了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外,还通过高校社团等软性教学资源开展的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校外资源作为真实实践的“乐园”,在学生拥有良好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生推向实践生产第一线,感受真实职业场景,切实提升实践技能。由此可见,校内和校外资源各有优势,二者对接,能够串联起市场、平台、技术和资金等创新创业要素,从而在高校内循环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外循环,以满足社会自身对于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队伍的需求。

(三)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校内外“双循环”

作为整个社会系统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和社会要通过不断互动为人才培养助力。“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两个完整的闭环系统组成。一方面,高校以校内学科融合循环为基础,突破单一学科狭隘的界限,实现各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打造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体系,以加强高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纽带,拓宽学生看待实际问题的视野,形成校内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积极推动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聚焦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实现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效衔接,完成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交换与传递,形成校外大循环。

“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由传统的“一维导向”向“一体循环”转变。一方面校内学科充分融合;另一方面校内外资源协同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达成全方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二、“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作用

(一)推动教育观念变革,避免目标定位功利化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应试教育,多以成果为导向,这就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可避免地存在目标功利化的倾向[4]。即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短期的竞赛成绩、研究成果数量和毕业生就业率等,而关乎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长期教育没有落到实处。

“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以校内和校外循环为基础,目的是推进校内外资源不断的交换和传递,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接受多元化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架构,还要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感受真实职业场景,转化和应用所学知识,锻炼实操技能。因此,该体系使高校逐渐摒弃以结果考核为导向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以育人为导向的本真目的,从而回归到教育本质,回归教育初心,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创新精神,塑造坚韧不拔的品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未来的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样避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功利化,促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拥有内在支撑,变得饱满而富有生气。

(二)促进学科知识融合,避免人才培养单一化

19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一直贯彻文理分家、单一学科建设的发展方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学科门类发展已日渐成熟,尽管如此,由于按专业分班,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学科间相互割裂的状态,大部分学生无法接触不同学科的思维理念,致使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由于学科壁垒而解决不了复杂性、综合性问题,造成“卡脖子”的困境。真正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需建立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如果学生仅接受本学科的教育,最直接的后果是学生视野狭窄、无法全面看待问题,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单一化严重,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彼此之间有不同的融合途径,不同的融合方式又促进了创新创业的发展。因此,“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促进高校内不同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推动跨学科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平台的建立,使学生接触、学习并且掌握到多元化知识,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从不同侧面斟酌问题,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激发良好的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最终将大学生培养成集创新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能力于一身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加强校内外联动,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校内外联动效应不足,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作为一种以理论和少许固定案例为授课主体的公共基础课出现在课堂上,落实到实践层面的教育相对较少。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理论是基础,实践才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最重要的驱动力。而同时,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不同步,学校课程教育很难与市场需求相耦合,用于验证和转化所学理论知识的实践平台也相对稀缺。由此,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双循环”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一方面,高校遵循产学研用的一体化教育模式,通过与校外共建创新创业实验班、实验园等,为学生提供创意转化的实践平台,鼓舞更多学生“走出去”;另一方面,社会制定完善的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如加快对创业基地和科技成果孵化器为主要形式的创业集群建设,通过集群效应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5]。长此以往,校内外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相互联动,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社会需求,实践也为理论的提升提供基础和条件,从而避免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大幅度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三、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良好的理念,奠定教育发展基石

良好的理念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基石。创新创业教育要引导学生发挥企业家精神,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得失,以允许尝试的方式宽容失败,以主人翁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首先,高校可以在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全面渗透,引导学生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良好的创业操守及纯正的创业动机,让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其次,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在线课堂的模式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全方位、全过程地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实时分享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思想教育内容,形成层次丰富和立体生动的教学体系。最后,高校联动校内外资源,通过在校内和校外开展活动、讲座等分享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的理念,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品质,循序渐进地推动学生从“学习者”向“创业者”转变。

(二)聚焦学科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耦合

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仅要根据学校特色来推进跨学科知识融合,奠定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还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以切实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首先,高校需要将不同学科和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优化完善跨学科课程设置,促进不同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建立学科交叉的教师团队开展讨论型和案例研究型课堂教学,引导不同学科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思想碰撞,产生新的“火花”,以充分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力。其次,高校需要搭建跨学科的实践平台并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以检验学生前期的理论学习成果。一方面高校可以在校内推行竞赛育人的机制,即跨学科引导学生参与竞赛,接受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训练,并在赛后允许学生用竞赛成果置换学分,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建设和校外达成通力合作,打造出数量和种类丰富的、贯通校内外的实践平台,并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职业场景中提前了解并熟悉市场竞争和运作流程,掌握就业需要的实践技能,进而吸引不同专业的学生进入生产第一线实习,形成集群效应,让高校的教育达到创新促进创业与就业的目的。

(三)注重校政企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模式

高校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校外各界协同起来,通过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素质和技能,实现校内外大循环。

首先,校校合作可以达到高校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目的。各高校在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学生培养、文化创新和科技研究等方面有诸多共同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借助深入交流的机会,在共性工作中的差异性能为彼此提供发展新思路。例如,通过对比,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争取得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共同建设实践平台,打通高校学科壁垒,拓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其次,高校和所在地政府建立合作沟通关系,由高校担任区域人才培养的关键角色,政府通过可行性较强的政策措施使得高校人才培养精准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与创业、就业过程中的障碍,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政府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高校和地方的不同创新创业主体实现沟通协作,拓展校外实践平台,建设好校内创业园,减少孵化项目前期创业成本等。最后,高校和企业形成联合机制,进行创新创业体验式教学,双方共同商讨并制定学生的育人方式和教学模式[6]。高校按照企业的人才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知识培训,企业安排高校培养的人才进入企业实习。此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让校内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前线,体验企业真实运行和工作场景,提高教师在专业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指导能力,成为一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历的“双创”教师;高校也可以邀请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到校内兼职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社会前沿动态,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实现本质上的产学研一体化。

结语

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学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群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对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在加强自身学科知识融合的同时,联合社会外部各要素,实现内外“双循环”,形成一个完整的“双循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发挥出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作用,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为人才培养提供新方案和新思路。

猜你喜欢
双循环学科体系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学科新书导览】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