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高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机制改革与探索

2024-01-02 18:58顾佳慧马广富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51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双一流

顾佳慧,赵 艺,朱 宁,马广富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a.教务部;b.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我国自1991年开始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逐步构建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教融合为途径的中国特色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部分“卡脖子”技术成为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瓶颈。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在适应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而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掌握特定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的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需要不断地思考与探索。

一、国内外高校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及特点

(一)国外高校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外高校研究生虽无严格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分,但其在培养过程中多注重产教融合,从而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德国、美国和日本为例,德国作为工业强国,在开展产教融合上一直是标杆一样的存在,其在人才培养中采用“双元制”的模式,该模式要求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重,且实践教学比重很大[1]。此外,德国应用科学类大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聚焦产业发展前沿,通过设置实习学期和开展项目学习等,围绕企业问题开展研究提出解决方案[2]。美国的协作式教育模式与德国不同,其以产学研相结合为核心,培养目标体现复合型和创新性,通过制订实践课程学习方案着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联合培养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3]。日本的产教融合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其独特的官产学研模式是通过政府主动引导大学和产业界合作而产生的[4]。其在课程设置上不拘泥于一般的专业领域划分,而是通过跨学科教育培养具备融合各学科知识的新型研究人才[5]。

(二)国内“双一流”高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情况

为进一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分类抓好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近年来,各高校纷纷针对专硕培养方案进行优化与调整,强调在课程设置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创新性实践教育模式,以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京大学将示范性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作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综合试验田,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6]。学院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建设精品产教融合课程、与华为合作举办“华为云新工科实验班”,以项目驱动相关产教融合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清华大学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建设了一批具有清华风格和时代特征的特色专业学位培养项目。项目制培养呈现出名额配置项目化、招生录取精准化、培养方案定制化、课程体系模块化、导师教师联合化等特点和优势,实现了行业企业对学生招生、过程培养和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参与[7-8]。浙江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线,充分挖掘产业、行业、企业等育人属性,建立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协同育人中集聚全球优质产教融合资源[9]。通过设立工程硕士联培班,采用“订单式”和“项目式”的人才培养形式,扎实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综合改革,为行业定向输送毕业生。此外,10所高校于2022年获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建设单位,各高校依托自己的优势学科专业,通过实施特色人才培养专项,使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建立教学团队、开展课题研究等,从而实现从学科专业单一性和独立性向学科大类交叉、校企深度融合模式的根本转变,以期破解工程教育中产教脱节的问题[10]。

综合分析国内外高校专硕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的经验可以看出,国外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均关注学生能力发展与产业需求的吻合程度;在培养内容上,多体现职业需要且注重学科交叉;在考核评价上,呈现出多元主体分类评价的特点;在保障体系上,多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共同发力。虽然国内10所高校已通过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探索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新范式,但对于大多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来说,各高校在其培养内容、考核评价、保障体系等方面,仍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突破。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虽通过设立工程硕士联培班、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特色课、建设特色培养项目等不断加强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产教融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供需不完全匹配。专硕的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现有培养目标无法满足企业对高水平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知识能力和专业化程度所提出的要求。二是培养模式稍显单一。学硕与专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和培养方式上无明显区分,研究生培养的趋同化导致专硕的应用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锻炼。三是校企合作浮于表面。目前的校企合作和企业联合培养多停留在校企共建课程、企业参观、认识实习、企业座谈等层面,尚未形成深入融合的方式和知识应用、迁移的效果。四是部分导师“产教融合”意愿不强。目前导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仍以科研成果为主,在对学生的指导中“用”多于“培”,迫于繁重的科研压力,导师支持学生到校外实习或进行联合培养的意愿并不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仅要理解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教育价值,认识到基于知识应用的教育教学,才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还要意识到深化产教融合需要企业和高校在共同的理念下开展战略性合作,在符合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

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路径

(一)明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应以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上,各高校应在充分了解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需求的基础上,要求各专业学位类别根据国家相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文件精神和学校总体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培养条件,制定其具体的培养目标。

(二)围绕培养目标,全面修订专硕培养方案

1.优化课程体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按专业学位类别制订,在制订时需统筹考虑面向人才就业的行业领域需求,结合各学院及学科特点,做到“统一规划、特色突出”,构建完整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要求在相同专业学位类别招生的不同学院应建立统一的学位类别核心课程目录,按“专业学位类别核心课+领域方向模块课程”的模式制订培养方案。按“模块化”的形式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可以充分考虑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所需具备的技能。采用阶梯式的课程设置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所研究方向内选择合适的课程,系统、有效地对所需能力进行学习和补充。设置统一的专业学位类别核心课,有利于打破个各研究方向的课程壁垒,通过多学院联合授课的形式,切实将跨学科融合做细做实。

此外,应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实践类课程或学分要求。通过适当增加创新实践学分的比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践及创新竞赛等,以提高专业学位硕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开设企业专家课程,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敏锐市场嗅觉的企业专家授课,为学生传递行业动态及技术发展趋势,提升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与实际工程应用的契合程度。

2.改革培养方式。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各高校应鼓励采用导师组形式培养研究生,通过学科交叉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通过校企实践基地共建、人员互通、项目合作等,在课程教学设计、专业实践训练、论文写作指导等方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各高校可依托教育部“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等平台,在合作共建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硬件资源完成校内课程学习相关实验或学生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真正做到产教融合试验。此外,各高校应加速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研究,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基地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与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深入探讨与合作,将企业的需求和经验融入课程的教学和应用中,从而提升课程教学实效。

(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制度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成效

1.多元评价专硕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要针对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分类评价。研究生分类培养所涉及的课程设置、培养方式的改变均需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作为支撑。在专硕培养质量评价方面,各高校应探索建立多元的评价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可由第三方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企业导师与教师评学、创新创业竞赛等多种方式评价课程效果;在毕业考核中,专业型研究生应建立起以职业胜任力为长期导向,以知识、能力和价值等综合指标为学位授予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

2.健全导师考核评价机制。在导师评价方面,各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岗位选聘办法和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导师岗位要求,从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等方面制定全面的研究生导师选聘标准和年度招生计划审核标准。应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导师团队建设,鼓励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对优秀的导师应在专硕招生指标上给予重点支持。

3.制定相关激励保障措施。围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企业项目遴选、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导师岗位要求与职责、校外导师选聘、导师育人质量评价等方面,各高校应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保障专硕产教融合发展的管理制度,明确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校内、校外导师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定义,要求企业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同时保持与校内导师的联系和合作。通过相关激励措施,鼓励导师积极与企业合作,将专硕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保证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总结与展望

深化产教融合,高校联合企业探索“专业学位+能力拓展”的育人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推进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加速产业技术突破。作为“双一流”大学更应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为突破点,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建立保障体系等,探索建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为我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双一流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