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视域下区域性虚拟教研室建设路径与运行机制

2024-01-02 12:56彭卫曹纳德
高教学刊 2023年33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彭卫 曹纳德

摘  要:针对量小面窄的专业课老师少以及慕课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该文探讨区域性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与运行机制。首先分析一流课程资源利用困境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状;然后从基于慕课平台的教学团队建设、基于一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学术研究和基于利益共同体的跨校合作交流四个方面阐述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内容;最后以组织行为学的视角探讨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机制,分别采取激励理论的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来指导教学基层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团队绩效的提高,并介绍桥梁工程课程群区域性虚拟教研室建设案例。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一流课程;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3-0016-05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small number of specialized course teachers and the low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MOOC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regional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are studied. Firstly, we analyze the dilemma of using first-class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room is expounded from four aspects: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based on MOOCs platform, teaching resources construction based on first-class courses, teaching and academic research based on OBE concept, and inter-university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interest community. Finally,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the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the expectation theory, the equity theory and the goal-setting theory of motivation theory were used to guide the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 group and team performance in teaching grass roots organizations. The construction case of regional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bridge engineering curriculum group is introduced.

Keywords: virtu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otivation theory; first-class course; construction path

教研室為主要形态的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开展教学学术研究的最基本教学单位。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研究所成为高校基层组织,兼顾教学科研,相当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进入慕课时代以来,借助互联网异地共享的特点,可以跨校组建针对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的虚拟教研室,从而让基层教学组织在智能信息时代获得新生。

根据功能和目的不同,可以将虚拟教研室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①不同高校同一门课程任课教师组建面向课程(群)的虚拟教研室,重点在于课程建设与教学实施。②面向同一个专业(群)建设的虚拟教研室,重点在于专业发展规划与专业建设,包括人才需求调研、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本文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的虚拟教研室进行研究。

本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宁波市及浙江省高校同一课程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借助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构建智能时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学与教模式,破解海量线上优质教学资源有效利用的困境。以名师名课为引领,构建区域性虚拟教研室,分开教学、定期研讨,有序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形成虚拟教研室的交流互访机制。以组织行为学中基于认知过程的激励理论为指导,从组织的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探索“智能+”时代区域性虚拟教研室的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

一  一流课程与虚拟教研室建设现状

近年来,全国高校投入大批的时间精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海量的线上教学资源。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五类共5 118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 875门。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公示刚刚结束,共认定一流课程5 751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 095门。各省也认定了一批线上一流课程,浙江省2020年度认定线上一流课程400门。大部分课程按照规范标准[2]建设,质量高。周绪红等[3]从校际协同建设机制、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架构与在线开放资源建设三方面研究了工程学科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模式。但这些海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主要用于本校学生选用。但线上课程的学习效果难以保证,慕课教学缺少监督环节[4],线上学习课程通过合格率相对较低。导致很多高校把线上慕课当作通识课的选修课,并限定少量学分[5]。学分认定更是困难,专业课根据线上学习成绩直接认定学分基本不可能[6]。目前,高校在线课程的学分认定方面存在的障碍主要有:在线课程缺乏科学的评价制度、在线课程缺乏有力的监管措施、学校相关配套政策和操作程序尚未跟上。高校“慕课”共同体共享机制建构过程中仍有不少阻力与挑战[7]:不同主体的认知差异是共享机制建构的主要阻力,不同高校课程建设及诉求差异是阻碍共享的主要因素,不同平台的非良性竞争是影响共享机制建构的新阻力,不同教师对“角色转变”的认知差异是制约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

在慕课时代,重构基层教学组织是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组织保障,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健全教师教学发展机制的必由之路[8]。浙江大学在分析重构基层教学组织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激活基层教学组织效能的策略与思考,包括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院系主体责任,营造尊重教师、尊重教学、尊重教学研究的重教氛围,联动基层教学组织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构柔性激励与评估考核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机制。一些高校依托虚拟教研室进行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改革[9-10],实现了资源共享,开展师资培训,促进了高校间的交流。李善寿等[11]从组织建设与成员管理、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开展校际协同教学和打造特色教研品牌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依托虚拟教研室打造专业教师发展共同体的主要举措。

二  区域性虚拟教研室建设内容

虚拟教研室建设内容主要有:基于慕课平台的教学团队建设、基于一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基于OBE理念的教学研究及基于利益共同体的跨校合作交流。

(一)  基于慕课平台的教学团队建设

在公共信息平台上建立虚拟教研室,最主要的是团队建设。要采取有效手段将不同学校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基于各种平台进行跨校间的虚拟教研室建设,就是要引导相关教师加入到虚拟教研室,并使其获得成就感、归属感等。

(二)  基于一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遴选区域内相关高校同一门或同一类课程的任课教师组建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共建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兼顾不同定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性,在课程目标上设置基本目标(必选)和提高目标(任选),在省级或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基础上,协同共建教学资源,形成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包括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优秀课件、习题库、试题库、教学视频和工程案例等。

1  突出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共建共享课程教学资源

通过共享国家级或省级一流课程建设资源以及线上MOOC资源,引领教研室成员参与教学资源共建,各高校教师根据自身特征分模块负责某一知识单元的资源库建设与更新。通过虚拟教研室定期教研互动,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等研讨活动。

2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新教学资源

把课程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最新工程更新补充到课程内容当中,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

(三)  基于OBE理念的教学学术研究

公共基础课面向全校或全院学生,教师人数多,可以组建校内实体教研室进行教学研讨。而对于量小面窄的专业课或专业方向课,同一高校内部一个专业任课老师可能只有一到两人,教学交流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教学研讨了。这种情况下,跨校组建区域性虚拟教研室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可以基于一流课程,联合区域内相关高校同一课程任课老师,共建共享慕课资源,合作开展教研,共同申报教研教改项目。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研讨慕课资源的持续建设与使用、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与持续改进、混合式教学经验交流、学科竞赛与课程的融合及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等主题,培养青年教师,打造教学团队。

1  协同开展教研活动

不同学校的教师可以协同开展教改实践活动,如开展多校联合同上一门课活动、名师跨校教学示范活动、多校联合教学研讨活动等,以充分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具体包括教研项目的立项建议、联合申报书的凝练、教研项目的研究进展追踪、教研项目的中期总结与结题及教研项目成果的汇总等。

2  共同提高课程目标达成度

基于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導向、持续改进”的核心观念,做好课程层面的“设计、实施、评价、持续改进”的闭环建设。为提高大量一流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积累经验。

(四)  基于利益共同体的跨校合作交流

依托虚拟教研室,每年定期召开面向课程(群)的虚拟教研室教学研讨会,区域性高校轮流主办。构建规范有序的交流互访机制,保障虚拟教研室可持续发展。充分研讨课程目标、课程大纲、教学日历,形成同一课程适用各自高校校历的实施方案,定期研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加强课前教学设计、课后教学反馈,适时改进。

虚拟教研室不仅要跨校进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更新,更要打造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力。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牵头组建的桥梁工程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在建设过程中,除了围绕课程建设与教学开展系列教学研讨活动外,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创新活动。

实行青年导师制,提升新进教师教学水平与教研能力。通过青年教师入职前的青年导师制、“一对一”传帮带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基于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打造教学团队。通过开展教学名师示范课、课程思政示范课、专业课程说课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系列活动发挥教学名师和专家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三  基于激励理论的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

虚拟教研室的成员由来自不同高校不同背景的教师组成,平时见面交流机会少,行政归属不同,在管理上有一定难度,需要一个常态化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其持续运行。基于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来构建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是行之有效的一套科学方法。

组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是人们有目的地组合起来的一种社会单元,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运作,以实现一个或一系列共同目标。组织行为学所关注的重点是行为、态度和人们在组织中的绩效。组织行为学研究决定组织中行为的三类因素:个体、群体和团队,探讨这三类因素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个体、群体和团队的绩效。虚拟教研室是高校的基层教学组织,用组织行为学理论来研究虚拟教研室运行机制是适宜的。组织行为学中基于认知过程的激励理论包括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12],可以分别用来指导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团队绩效的提高。

(一)  基于期望理论的个体绩效

期望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如果你所重视的是获得一个“A”而不是其他成绩的话,你就会按照某种能够让你获得这个成绩的方式来做事。期望理论的基本结构由三个概念构成(图1):努力——绩效期望(E→P)、绩效——成果期望(P→O)、酬值(V)。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式(1)所示

图1  激励的期望理论

人们从自己的绩效中所能获得的成果可以分成两大类:外在成果和内在成果。外在成果是指人们因为其绩效而从组织或他人那里获得的各种奖惩,包括加薪、升职、表扬、物质奖励和办公条件改善等。个人的绩效和外在成果之间存在时间上的延迟。内在成果是指人们给予自己的各种奖惩,内在成果则可以由个人控制,比如精神激励、能力提升。

个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期望值,可以用基于需求的激励理论——ERG理论进行深入分析(图2)。人们在低层级的需求得到满足(即期望实现)后,就会向高层级的需求迁移,我们可以根据虚拟教研室这一组织中每个教师的不同层级需求,分配不同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和责任,从而提高每个个体绩效。

(二)  基于公平理论的群体绩效

基层教学组织中的全体教师作为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正式群体,是由不同高校的几个或几十个教师组成,是为了提高同一门课程或同一类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个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开展活动。群体中个体成员的行为由组织目标来规定,并且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公平理论认为,人们试图让投入和来自交换关系的成果之间的比率达到平衡。当某个个人认知到这个比率大致是均衡的时候(式(2)),就会产生公平的感觉。

如果比较得出的是以下任意一种情况的话(式(3)),就出现了不公平。不公平的知觉会引起内在的心理紧张状态(比如愤怒和愧疚),这种紧张状态激励个人通过直接地或从认知上,改变前面公式中四个因素中的任意一个,从而降低这种紧张感。

对于组织的管理者来说,要充分认识到群体会对组织中的个人行为产生巨大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组建规模较大的团队时,要有衡量个人绩效的标准。

(三)  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团队绩效

一个虚拟教研室或者一个课程组就是一个基层教学团队。团队与群体不是一回事。群体的绩效水平主要是每个群体成员的个人贡献之和;而虚拟教研室这个团队绩效会大于个体教师的绩效之和。目标设置理论认为:要提高团队绩效,需要设置团队成员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具体明确任务。目标的明确性包括: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做多少事情以及实施的时间。目标设置会通过提起注意、激发努力、坚持努力和寻找方法等心理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

(四)  桥梁工程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建设

基于省级线上一流课程桥梁工程,由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牵头,组建了桥梁工程课程群区域性虚拟教研室,成员有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宁波工程学院、 浙大城市学院、台州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学和浙江树人大学等省内同类高校桥梁工程课程群的专业老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省级线上一流课程桥梁工程课程教学资源总计有视频50个、总时长578分钟、总大小10.06 G;非视频资料28个,题库291个,线上作业题8套,测验题4套,期末考试卷2套,拓展资料13个。基于OBE理念,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平时测验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成绩由线上成绩40%+线下成绩60%构成。线上成绩包括线上测验(客观题)、线上作业(讨论)、线上考试三部分成绩,分单元进行。线下成绩包括线下作业(计算题)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省级一流课程桥梁工程自2018年底建成上线使用以来,在省平台(www.zjooc.cn)正式开课,截至2023年7月已有10期。省内8所高校学习桥梁工程课程的学生都选用了本课程资源。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 www.icourse163.org)开设一期,选课人数1 186人。

基于该线上一流课程,我们虚拟教研室团队成员高校间积极合作,交流互动,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定期进行教学研讨,每学期进行课程总结,积累教学成果,获得浙江省高校首批“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一等奖。省内高校桥梁工程课程老师充分利用该课程线上资源,积极开展混合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分别获得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宁波市教学成果奖、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浙江省教学科学规划课题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发表教研论文5篇。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都获得了良性发展。

四  结束语

相对于选课人数多的公共课程,本校教师可以组建实体教研室进行研讨。而对于选课人数少、教师数量更少的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组建區域性虚拟教研室,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区域性虚拟教研室更加适合于量小面窄的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

要激发虚拟教研室这种跨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需要提高全体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可以借助组织行为学的励理论和基本原则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理解个体对于提高个人、团队和组织的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塑造个体在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其中内部因素包括学习能力、动机、认知、态度、个性和价值观。外部因素包括组织、群体和团队的奖励制度、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组织文化和组织设计。

努力与绩效之间的联系会存在个人阻碍和组织阻碍。个人阻碍来自人们认知到的技能和能力与任务本身需要的技能和能力的不一致。组织阻碍则包括资源缺乏、培训不够、组织内部冲突和组织设计等。

参考文献:

[1] 战德臣,聂兰顺,唐德凯,等.虚拟教研室:协同教研新形态[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3-31.

[2] 徐晓飞,战德臣,张策.关于高校慕课建设规范及应用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5):85-91.

[3] 周绪红,陈朝晖,李正良.工程学科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1(8):16-20.

[4] 邓凤池.地方高校慕课学习者在线学习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教育系统论的研究[J].教育观察,2020,9(45):51-53.

[5] 刘彩燕,黄丹妮,胡晓月,等.基于深度访谈的大学生慕课学习现状调查[J].大学教育,2020(3):36-38.

[6] 张秀芹.在线课程学分认定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61所高校的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17(1):79-83.

[7] 曹洪滔,左海纬.论高校思政课“慕课”共同体共享机制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83-188.

[8] 陆国栋,张存如.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路径、策略与思考——基于浙江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3):130-136,141.

[9] 邸建红,胡晓娟,赵南,等.依托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虚拟教研室推进专业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225-226.

[10] 胡健,陈后金,张菁,等.依托虚拟教研室,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北京交通大学“双培计划”为例[J].北京教育,2018(5):56-58.

[11] 李善寿,方潜生,杨亚龙,等.依托虚拟教研室打造专业教师发展共同体[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12-117.

[12] [美]Joseph E.Champoux.组织行为学:基本原则[M].2版.宋巍巍,张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组织行为学激励理论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及考核改革模式探讨
组织行为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研究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的运用
分析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