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德育细节,夯实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

2024-01-02 06:32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2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酱油法治

孙 岩

(广饶县同和小学,山东 东营 257300)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肩负着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思想根基的关键育人任务,同时也是义务教学工作者推进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课程。在新课标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严格遵循《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建议与理念,加强加大对课程德育功能的开发挖掘,不仅有益于课程思想引领作用的发挥彰显,对于身处启蒙开智重要时期的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同样也有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对夯实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的路径策略展开探析。

一、重视教材开发,“深挖”课程德育功能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内容最为直接的学习对象。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背景下,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夯实德育的育人工作时,教师从深度挖掘与开发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入手,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优化完善课程的组织及呈现形式,在有效活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投入度,使其实现从被动接受学习到主动探究学习、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自然过渡,进而得到精神世界的丰满、情感体验的丰富与道德思想的升华。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通过解读与分析1 ~6 年级12 册教材内容,可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划分为四种类型,即个人品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其中,个人品德教育主要由爱国奉献、明理遵规、勤劳善良、自强自律等内容构成,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该方面的道德知识内容,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优良美德与优秀品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由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节约、人人平等内容组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与家庭美德有关的道德知识,成长为家长的“好帮手”、家庭的好成员;社会公德教育主要由文明礼貌、乐于助人、保护环境、资源节约、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等内容构成,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道德知识,得到道德认知与情感的健全,逐步成长为具备良好道德行为与素质的社会公民;职业道德教育主要由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诚实守信等内容构成,旨在让学生通过接受职业道德方面的德育,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懂得劳动没有贵贱之分,为其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强调方法优化,“狠抓”课程德育细节

在具体的课程教学实践中,以凸显课程德育功能为基本方向展开教学设计时,教师可根据不同德育的特点与功能,采取更具针对性与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引导学生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升华,使其形成“明大德、扬美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规范与道德品质。

(一)关联学生生活实际,生活化教学,塑造优秀个人品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可通过积极融合生活教育思想的方式,拉近学生现实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课程学习感悟及体验。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挑战第一次”的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感悟与经验感受入手,向学生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过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自己买东西、第一次做饭、第一次自己上学、第一次骑自行车……第一次既是挑战,也是成长。你们能从自身实际情况与真实感受出发,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次’与‘第一次’的内心想法吗?”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说明与表达自己“第一次”做某件事的经历、想法和感受,让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学生的自由表达与热烈探讨中得到活跃。

之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立足学生挑战“第一次”的感受体验,顺势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好奇是人的天性,探索未知、尝试新鲜事物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值得我们大胆尝试,有些事要在他人的帮助下尝试,有些事则不值得或是不可以去尝试。你们能否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感受、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下面与‘挑战第一次’有关的表格(表1)补充完整?”驱动学生从自身体验与感受出发,学会理性辨析第一次的挑战内容,并在懂得第一次挑战对自身成长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盲目地尝试所有事,从而养成敢于面对挫折与失败、勇于挑战、乐于探索、勇于尝试的优秀品质。

表1 挑战第一次

(二)构筑和谐师生关系,互动式教学,培养良好家庭美德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充分揭示了良好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发展与成长的重要影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背景下开展培养学生良好家庭美德的德育工作时,便可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入手,通过调整优化教学语言、提问方式的形式,消除师生之间的疏离感与陌生感,使学生在亲近教师的基础上,生成效仿、模仿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兴趣,进而实现对家庭美德方面道德知识的全面接收与内化理解。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分享自己在父亲节、母亲节为父母做的一些事,让学生在仔细聆听教师娓娓道来的故事的过程中,生成“父亲节、母亲节的由来是什么?”“为什么要在父亲节、母亲节中给爸爸妈妈送礼物?”“如何挑选既符合爸爸妈妈喜好,又能传达自己感恩之情的礼物?”等问题。此后,教师可基于学生的疑惑与问题,向学生讲述与父亲节、母亲节由来有关的故事,阐述说明在日常生活与特殊节日中给爸爸妈妈送礼物的理由及关爱父母的多种行为方式,将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深刻道理隐藏在师生的一言一语、一问一答中,在提高学生对家庭美德知识的理解程度与接受能力的同时,使其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养成体谅父母辛苦和付出、感恩父母、关爱父母的道德修养。

(三)抽象核心教学话题,议题式教学,培养出色社会公德

小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普遍具有认知浅显、自我中心意识强的共性,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社会公德方面的道德知识内容时,往往会出现学习状态欠佳、主动实践意识匮乏、机械记忆突出等浅表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功能和思想引领作用的发挥,也会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带去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切实改善这一学习问题,教师要在充分把握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与思维习惯的基础上,通过从课程内容中抽象、提炼出学生更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观点矛盾的教学议题的方式,全面激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探讨表达欲,使其在围绕社会公德议题展开讨论探讨、议论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并在实际生活中积极践行。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认识我们的‘朋友’”一课时,教师可从本课的关键教学内容中抽象出“爱护公共设施”的教学议题,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划分原则组建学习小组,让各个学习小组从正面与反面两个角度收集整理与“爱护公共设施”“损害公共设施”有关的资料信息,利用合作整理到的内容在课堂中展开辩论。

从正方角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入手,举例说明分类垃圾桶、公用电话、花坛、休息椅、街道指示牌、路灯、公共厕所、健身器械、凉亭等公共设施的作用及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其在论述说明爱护公共设施的好处与对自身实际生活的益处的过程中,明确文明使用公共设施、爱护公共设施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约束自身的行为,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

从反方角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共场合中各种公共设施的存在给自己或他人生活带去的阻碍,如街道边脏乱的垃圾桶影响市容,散发难闻气味;路边过大的花坛占据了人行道的面积;马路上过多的下水井盖影响坐车体验等,并在反方学生表达说明各种公共设施弊端与缺点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放飞想象与联想,设想如果没有了公共设施或是公共设施损坏了,人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使其在假想公共设施不存在的情况下认识到公共设施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从它们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角度来看,其缺点便可忽略不计,从而明确在现实生活中爱护、善待公共设施的必要性,纠正不端的思想观念与态度意识。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可为学生布置“改进完善公共设施”“文明使用公共设施‘金点子’”的实践学习任务,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发挥自身创新思维与创造潜能,更为深入、多元地探讨分析爱护公共设施的方式方法,使其通过学习社会公德方面的道德知识实现德智并举的全面发展。

(四)创设多元教学情境,情境化教学,发展先进职业道德

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与极广的应用范围。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背景下,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先进职业道德的德育工作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助学、促学、导学的优势作用,为学生构建真实性、立体性与体验感更强的多元教学情境,在加深学生课程学习体验、丰富课程教学内涵、增强课程育人价值的同时,让学生在情境的作用下充分认识到劳动不分贵贱、劳动是创造财富与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方式,树立起尊重各行各业劳动者、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劳动光荣意识和价值观念。

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这些东西哪里来”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一幅幅源自学生家庭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家中吃、穿、用三方面物品的来源,分析哪些物品来自工业生产,谈论这些物品的工业生产步骤,在调动学生多重感官的同时,使其生成体验工业生产步骤的兴趣。

此后,教师可以“酱油”这一家中常备调料为切入点,利用微课为学生播放农民种植黄豆、收购商收购黄豆、运输司机将黄豆输送到酱油工厂、产品研发员研发酱油产品、技术人员根据发酵工艺酿造酱油、生产工人发酵熬制酱油、灌装工人将酱油灌入瓶中、质检员检验酱油、运输工人运送瓶装酱油、超市员工在货架上摆放酱油的视频影像,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充分感知酱油从生产到制作再到出售的整个过程,认识到是发明和制造产品的人用他们的劳动与智慧创造了美好生活,并发自内心地生成感激各行各业劳动者、保护珍惜他们劳动成果的情感思想。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课堂中模拟不同行业劳动者的劳动,如清洁工人不畏酷暑,不惧严寒地清扫街道;厨师在闷热喧闹的厨房中持锅翻炒;快递员不间断地接收派送快递;医生高度集中精力完成六小时以上手术等,更进一步地深化学生对劳动价值、意义的认识感悟,促使其形成诚实劳动、热爱劳动、用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酱油法治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探究
公共设施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买酱油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买酱油
买酱油
我把酱油打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