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4-01-02 03:05赵芳莲
山西农经 2023年22期
关键词:甘肃省科技人才

□赵芳莲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甘肃 天水 741020)

我国20 世纪后期进入发展快车道,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成就,然而在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建设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包括甘肃在内的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农村建设、发展水平总体滞后,需要予以更多关注[1]。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各地对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提高了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我国对农业科技以及其创新工作一贯关注,出台了《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供指导,然而不同地区具体工作情况存在差别。为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分析其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瓶颈和发展建议十分必要。

1 乡村振兴、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概述

1.1 乡村振兴

2017 年10 月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中心,尝试控制城乡发展二元化问题,关注农村的综合发展,包括经济建设、社会文教事业进步等,并明确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行。由于我国大量优势资源集中于城市,牵涉到医疗、教育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困难重重,效果比较有限,这也客观要求各地农村选择不同于城市的发展道路,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因此得到了较多关注[2]。

1.2 农业科技

农业科技是指各类服务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牵涉到种植业、林业、渔业等不同领域。广义范畴内,各类有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技术均可视作农业科技。农业科技的主要价值在于改善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质量、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3]。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客观要求各地加强农业科技管理,提高创新能力。对于甘肃等农业大省而言,农业科技以及其创新工作的价值尤为突出,既能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也能优化区域经济建设水平,推进乡村振兴。

1.3 农业经济

狭义的农业专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则涵盖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文章取其广义进行研究[4]。在此定义下,农业经济泛指与农、林、牧、副、渔等产业相关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包括直接的生产活动,也包括相关的运输、仓储和管理活动以及所有从业者。农业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较大,既为工业活动提供了原材料,也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基础农产品丰富性和质量。甘肃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之一,从发展现状上看,当地粮食、畜牧业、林业发展态势良好。2022 年甘肃粮食和畜牧业发展数据如表1 所示,粮食产量为1 231.5 万t,增产2.8%。牛、羊、猪、禽的存栏量分别为531.8、2 595.6、699.5 万头和6 130.0 万只,分别增长3.7%、6.4%、2.1%、5.5%。

表1 2022 年甘肃粮食和畜牧业发展情况

甘肃省2022 年肉产量达141.5 万t,比2021 年增长5.6%。林业方面,森林覆盖率为13.42%,总面积为980 万hm2。2022 年,蔬菜产量为1736.6 万t,比2021 年增产4.9%。中药材产量为137.5 万t,增产4.6%。园林水果产量575.4 万t,增产6.7%。这表明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农业科技创新可直接增加农业经济产值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可直接增加农业经济产值。甘肃省畜牧业发达,农业科技创新可从疫病控制、良种培育入手,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和产值。以甘肃省特色张掖肉牛为例,该牛与普通肉牛、非肉用牛的产肉率和对比见表2。

表2 张掖肉牛与普通牛肉、非肉用牛的产肉率对比

由表2 可知,张掖肉牛的平均产肉率为56.5%,充分育肥后可达到60.0%,明显高于普通肉牛和非肉用牛。在肉价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头张掖肉牛较普通肉牛可多收入1 000 元左右,这表明改善畜牧品种后,农业经济产值的增加效应明显。

2.2 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思路

甘肃省商贸活动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应积极组织农业科技创新,以改善此情况[5]。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可提升产品质量、产量,为商贸活动提供了基本产品资源。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过程可纳入农业产业集约化发展范畴,可从技术角度扩展农业经济发展视野。以水果经济为例,常规发展模式下,当地水果主要采用集中批发的方式卖给中间商。农业科技创新为果农提供了信息化运作、现代营销管理的新思路,果农可以利用网络渠道组织零售或自行筹资建设水果集散、加工企业。

2.3 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

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省对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激增,2022 年高级技术人才的缺口达到10 万人以上。农业科技创新能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助力。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依赖各类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进入甘肃省后,能补充当地农业经济技术人才缺口,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研究、创新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完成后,更多人员可以接触、掌握相关新技术,间接培养了更多人才,有助于长期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4 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应对粗放发展问题,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农业经济趋向集约化。如对大田的管理,在农业科技持续发展、不断创新背景下,管理人员可利用现代化水肥技术进行管理,借助滴灌、喷灌、缓控释肥等新技术,减少用水量和用肥量,提升单位农田产量,见表3。

表3 滴灌、喷灌、缓控释肥技术优势

由表3 可知,现代技术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甘肃省的棉花以及蔬菜生产、粮食生产等活动也可因此获益,改善产量和综合质量。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瓶颈

3.1 创新人才不足

甘肃省农村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储备较少,具有创新能力、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也相对不足。基层农业技术员缺口在1/3 左右,具有两种以上技术资格证的技术人员占40%~50%,很多技术人员只掌握一种农业技术。此外,由于甘肃省的技术人才普遍缺乏,很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被吸纳到县区及以上农业管理单位,以求发挥更大作用,导致甘肃省农村、基层技术推广站的人才较少,难以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3.2 创新思路单一

农业科技研究的思路、方向比较单一,缺乏足够的创新价值,农业科技研究汇报水平有限,难以充分带动农业经济进步。甘肃省的畜牧业科技创新主要强调增产作用、抗病害能力,以提升牛肉、羊肉等肉制品产量,蔬菜方面则关注抗病害虫害、抗倒伏能力,思路上比较局限。德国、法国等农业技术强国,在常规重视提高农作物产量、肉制品产量的同时,也从其他角度入手,改善农业经济的综合发展质量,如外观研究、培育可作为宠物的各类畜牧产品(活体动物)等,研究成果可以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3.3 各主体缺乏技术共享意愿

技术专利保护在我国得到重视,其积极作用在于保护了知识产权,有助于激发各类主体参与技术研究的积极性。但由于甘肃的农业技术水平不理想,在各主体独立组织技术研究和农业技术创新的情况下,相同的研究课题可能在不同组织、企业同时启动,当某一主体完成研究后,未能完成研究的主体甚至可能前功尽弃,反而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甘肃技术人才相对偏少,各主体技术不共享,研究力量被进一步分散,难以促进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

3.4 科技创新的实用性参差不齐

并非所有科技研究成果均可充分服务实践活动。甘肃省农业科技研究项目较多,能够完成研究成果实践转化的项目通常不超过15%。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率通常在70%以上,甚至超过80%,在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其农业科研成果实践转化率也能达到30%。这表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有很高的重复性,很多科技创新的实用性不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帮助比较有限。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利用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4.1 增加人才数目

为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甘肃各地应采用提高待遇水平、拓宽发展空间等方式吸引技术人才。待遇方面,甘肃省可出台管理方法、意见,改善技术人才的各项待遇水平,如“拥有博士以上学历、两种以上农业技术资格证的人员,每月发放2 000 元人才津贴;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两种以上农业技术资格证的人员,每月发放1 500 元人才津贴;拥有五年以上农业技术研究经验者,免收个人所得税”等。在此基础上,所有在基层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员,达到一定工作年限且取得积极成果,均可作为储备干部、党员,借助类似措施提升甘肃省农村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夯实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4.2 丰富创新思路

甘肃省应重视乡村振兴内涵的多元性,将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纳入思考范围,以此为思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体工作中,甘肃省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其他省份、国外农业管理组织的交流,充分借鉴先进经验,作为本地管理工作的参考。甘肃省亦可参考德国工作经验,以小体宠物猪、观赏用马匹、参赛马匹的培育作为新方向。由政府部门组织、牵头,使甘肃当地马厂、生猪繁育中心与省外或境外的宠物养育机构、赛马公司等建立经济联系,共享技术或共同参与研究。投入同等资源的情况下,相比一般的畜牧产业、肉制品产业,宠物产业、赛马产业能带来更高的经济回报。同时,多样化的研究思路也丰富了甘肃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成果,能够更有效地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4.3 加强技术共享

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积极作用,甘肃省要重视技术共享,同时避免技术抄袭。政府部门应在工作中发挥引导和管理作用,以政府公信力为担保,组织各企业、组织、个人合作,分享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具体工作中,甘肃省各政府部门可根据市场情况,提出若干农业科技创新项目,号召本地企业、研究所、大学、农民参与,参与者各自具有技术或资金方面的优势,并以此结成研究同盟,通过规范的合同文件约定各自权责,以及科技创新完成后的收益分配模式,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纠纷。此模式下,各主体的优势得到发挥,资源也得以集中,有助于充分组织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业经济管理活动。

4.4 保证科技创新实用性

保证科技创新实用性,主要强调发挥查新工作作用,同时要加强项目立项审查管理。各地应建立专门的工作组织,政府部门应在大学科技查新服务之外,提供额外的科技查新服务。所有尝试进行农业科技研究的组织、企业、个人均可免费申请查新,了解研究项目的最新进展,以此确定是否组织研究,避免研究结果不能完成实践转化或侵权问题。在此基础上,甘肃省各农业技术管理部门也应重视内部管理,对于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项目,不再反复立项,对于提出的各类项目申请,应充分评估其是否具有实践层面的价值,再决定是否拨款,保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用性。

5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较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可直接增加农业经济产值,也为农业经济提供了发展思路、技术人才,改善了其发展质量。制约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作用的因素较多,包括创新人才不足、思路单一,也牵涉到各主体技术共享的意愿、科技创新结果的实用性等方面。未来主张各地加强管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作用,积极吸引人才、丰富创新思路,在此基础上加强技术共享,保证科技创新实用性,综合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甘肃省科技人才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人才云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