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配观及其当代意义
——以《哥达纲领批判》为例

2024-01-03 02:38石柱邦
关键词: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工资

石柱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191)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这部著作中,在对拉萨尔庸俗分配理论进行系统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配观。今天重温这部经典著作,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劳动只有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针对拉萨尔主义者所谓“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1]428的谬论,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机会主义观点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它回避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一根本问题,其实质在于掩盖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

在马克思看来,决不应该把劳动看作一切财富的源泉,因为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社会财富的源泉。[1]428只有劳动而没有自然界提供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生产出任何社会财富来的,就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懂得“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2]56-57这个最起码的常识。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说法只有“在劳动具备相应的对象和资料的前提下是正确的。”[1]428一个人,只有当他一开始就能够以所有者的身份来处置自然界这个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源泉,才能谈得上他的劳动是使用价值即社会财富的源泉。一个人,如果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生产资料,那么,在任何社会生产条件下,他都不得不为那些占有生产资料的人做奴隶。[1]428

这个道理,其实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已经说得很清楚。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已经明确指出,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和自然物质这两种要素相结合的产物。人在生产中所能做到的也只不过是改变物质的自然形式,而且人在改变物质的自然形式的劳动中也仍然离不开自然力的帮助。马克思在这里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2]56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劳动只有与生产资料结合在一起才能生产出社会财富来。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只占有其本身的劳动力而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这是造成无产阶级贫困化的根本原因。在雇佣劳动制度下,工人阶级劳而不获,而资本家却获而不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所有制问题看作无产阶级运动的基本问题。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一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劳动看成为一种“超自然的创造力”,[1]428有意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掩盖了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因此,“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这个说法,只有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于无产阶级极为不利。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主义的纲领,决不应该容许把这种资产阶级的说法写进去。[1]428

二、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

拉萨尔反对雇佣劳动的斗争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工资制度和铁的工资规律”兜圈子,只盯着资本主义的分配关系,回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他根据马尔萨斯人口理论,把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归结为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而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他看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总是围绕着人口数量的变化维持在一个平均值。当工人的工资超过这个平均值,工人的生活状况自然就会得到改善,人口繁衍就会加快,从而导致人口数量增多,工资就会低于原来的平均值。反之,如果工人的工资低于平均值,工人生活水平降低,人口数量就会减少,工人的工资就会恢复到原来的平均值。这就是拉萨尔所谓“铁的工资规律”。在他看来,破除“铁的工资规律”的唯一办法就是以和平合法的方式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1]442让工人成为自己的企业主,这样工资与企业盈利的区别就会消失,工资也就随之消失,用工人的报酬即劳动所得代替工资,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拉萨尔所谓“铁的工资规律”是严重背离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才能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

针对哥达纲领中的有关“工资制度和铁的工资规律”这套拉萨尔主义谬论,马克思首先揭露了拉萨尔主义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只是围绕着这个所谓“铁的工资规律”兜圈子和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实质。马克思认为,所谓“铁的工资规律”只不过是重弹五十多年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老调,无非是为了以此证明:贫困是自然本身造成的,是连社会主义制度也消灭不了的。[1]441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马克思指出:“工资不是它表面上呈现的那种东西,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隐蔽形式。”[1]441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的本质的揭露,彻底推翻了在工资问题上以往的一切资产阶级见解,并且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工人只有首先白白地为资本家劳动一定的时间,满足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才能有机会被允许为维持劳动力自身的生存而劳动。[1]441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绝对规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工人的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大得多。“劳动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根本不是一回事,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工资本来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但是却通过工资的形式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关系、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就这样被掩盖起来了。

马克思最后指出,拉萨尔本人根本不懂得工资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只不过是尾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事物的外表当作事物的本质而已。[1]441但是,真正令人气愤的是,在拉萨尔死后,竟然还有人把拉萨尔那些陈腐的教条奉若神明。

三、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在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影响下,哥达纲领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提出“公平分配劳动所得”。[1]431马克思反问道,什么才是“公平的”分配呢?难道资产阶级不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就是最公平的吗?难道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对“公平”的理解不也都是极不相同的吗?[1]432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公平”只不过是一个模糊的、抽象的概念,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抽象的公平,公平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分配关系是由社会发展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马克思还具体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资本家和地主手里,而工人阶级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由于生产的物质条件是这样分配的,所以必然会产生出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等剥削阶级手中,工人阶级不掌握任何生产资料,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完全处于相分离的状态,所以工人阶级除了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维持生存的出路。总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是获而不劳,而工人阶级却是劳而不获。从这里不难看出,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马克思还分析了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而带来的分配方式的相应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如果劳动者以集体的名义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使用共同的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劳动产品自然也就不需要再通过价值的形式表现为商品,而是直接作为消费品供人们享用,那么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自然也就会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方式完全不同。

马克思还进一步分析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不同阶段分配方式的变化。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低级阶段,由于“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1]434由于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尚未得到充分涌流,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实行按劳分配,消灭了人剥削人的现象,与过去的一切剥削制度相比,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1]434由于每个劳动者的能力不同、家庭负担不同,从而造成实际分配中“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1]435但是这些弊病,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指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增长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的充分涌流,旧的社会分工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也随之消失,劳动已经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真正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在对资本主义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分配关系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方式都只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1]436也就是说,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因此,离开生产方式来谈分配方式,这不过是庸俗社会主义者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做法。[1]436

四、公平、平等从来都是具体的、历史的

哥达纲领不仅提出要“公平分配劳动所得”,[1]431而且提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1]428要“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1]440要“实行普遍的和平等的国民教育”,[1]446等等。马克思对此逐一进行了批评。

关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1]432马克思反问道,这里的“劳动所得”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是劳动的产品呢,还是产品的价值呢?如果指的是产品的价值,那么,究竟是产品的总价值呢,还是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呢?[1]431-432即使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要让每个劳动者都得到拉萨尔说的那种所谓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如果我们把纲领所说的“劳动所得”理解为劳动产品,那么,全体劳动者集体的劳动所得自然就是社会总产品。这里的社会总产品,不仅需要从中扣除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的价值,扣除用来扩大生产需要追加的部分的价值,扣除用来应付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的价值,而且还需要扣除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性的管理费用,以及用来满足学校、医院等基础性设施和为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等的价值。[1]432-433因此,在做了上述各种扣除以后,现在“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有折有扣”了。[1]433显然,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关于“属于一切社会成员”,[1]432马克思反问道,这里的“属于一切社会成员”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其中也包括那些不劳动的成员,那么“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究竟又体现在哪里呢?如果说只属于那些劳动的成员,那么这里所说的一切成员的“平等权利”又体现在哪里呢?[1]432由此看来,所谓“社会一切成员”以及“平等的权利”都只不过是一些自相矛盾、毫无实际内容的空话而已。

关于“消除一切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1]440马克思认为,这句话含义模糊不清,正确的表述应该是: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阶级和阶级差别所引起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将自行消失。[1]442

关于“实行普遍的和平等的国民教育”,[1]446马克思指出,如何理解这里“平等的国民教育”呢?是不是应该理解为,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中,教育对社会一切阶级都是平等的呢?如果是这样,那是不是就应该采用强制的办法让社会上层阶级子女的受教育水平也都降低到仅仅适合于雇佣工人甚至农民的经济状况的普通国民学校的这种很低的水平呢?[1]446-447由此不难看出,所谓“平等的国民教育”也完全是一句空话。

在马克思看来,在阶级社会里,公平或平等都是有阶级性的,超阶级的公平或平等是没有的。只有到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和平等。因此,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3]113

五、新时代对马克思科学分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配观。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当今西方国家工人运动不断高涨,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在《21世纪资本论》中,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指出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两极分化不断加剧的客观事实,但是他的资产阶级立场使他不可能提出根本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张,而只能寄希望于通过税收调节等改良主义措施。在谈到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时,习近平同志深刻地揭露了其局限性,指出:“他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4]5这就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配观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分配观彻底划清了界限。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又反复强调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突出强调共同富裕,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把共同富裕不仅仅看作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看作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认为共同富裕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他明确强调,决不能允许富的越来越富、穷的越来越穷,决不能允许在贫富之间出现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5]480

2015年11月,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4]7他在重申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的同时,特别强调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4]8

2016年10月,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严肃批评了社会上有关国有企业的种种奇谈怪论,比如“国有企业垄断论”“国有企业与民争利”“国企是不堪的存在”等等,操弄所谓“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等话题,极力鼓吹“私有化”“去国有化”“去主导化”等等,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是敌对势力恶意攻击和抹黑国有企业,扬言要肢解国有企业。针对上述错误观点,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这个问题应该是毋庸置疑的。”[6]288他明确指出:“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还怎么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怎么坚持和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想清楚,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想清楚,不能稀里糊涂跟着喊口号,更不能中别人的圈套!”[6]291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不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且强调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7]22不仅提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而且进一步明确要“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7]29这些论述对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消费资料的分配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拉萨尔主义的一个严重错误,就是把社会主义仅仅理解为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离开社会历史发展一定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去空谈什么“公平的分配”。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不仅强调要从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且在努力促进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同时,强调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把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看作是实现共同富裕、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保证。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配观,而且同各种仅仅围绕着分配问题兜圈子的庸俗社会主义学说彻底划清了界限。

习近平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分配观的坚持和发展,也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指明了正确方向。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不到一周,习近平同志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各位同志专程来到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他强调指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他专门重温了毛泽东同志1938年在延安抗大回答应当学习什么时指出的“首先是学一个政治方向”。他要求全党同志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各项工作之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8]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资本主义工资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这种情况下未续订劳动合同是否应当支付二倍工资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说说索要工资那些事
不用干活,照领工资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