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长度留置胃管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

2024-01-03 09:19刘爱娣林素涵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33期
关键词:鼻胃置管胃管

周 嫦 李 天 刘爱娣 林素涵

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浙江温州 325000

脑卒中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征,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脱水、吸入性肺炎和吞咽困难等多种并发症,对预后造成很大影响。对吞咽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一般采用留置鼻胃管方式进行营养摄入[1]。目前国内常用盲插法进行插管,留置胃管长度根据患者发际到胸骨剑突的距离来决定胃管留置长度,意识清醒的患者配合度较高,昏迷患者会出现插管困难和鼻腔黏膜损伤等状况[2-5]。有研究表明,增加留置胃管长度可延长胃管在胃内长度,减少胃内食物残渣与气体,还可利用负压作用,吸出肠道中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对患者腹胀与胃肠均有缓解效果[6-7]。但将其应用于吞咽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是否有其他益处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在传统量定基础上增加留置胃管长度,探讨其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2021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须留置胃管的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 例)。对照组男30 例,女20 例;年龄40~75 岁,平均(62.32±3.38)岁。观察组男28 例,女22例;年龄40~75 岁,平均(62.45±3.85)岁。纳入标准:①年龄40~75 岁;②经MRI 或CT 检查后确诊脑卒中,且病情稳定;③经Gugging 吞咽筛查实验确定有吞咽困难[8];④吞咽困难后24~48 h 内可置留置胃管。排除标准:①鼻中隔移位或食管狭窄等难以留置鼻胃管;②存在严重代谢疾病。本研究经患者、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快审2020-04-024)。

1.2 研究方法

由相同护理人员实施操作,两组均使用均用复尔凯CH14-110 鼻肠管测量留置胃管长度,成人一般为45~55 cm,一般为前额发际(或鼻尖经耳垂处)至胸骨剑突处[9]。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10 cm(即55~65 cm)。两组均使用呼气末二氧化碳测定法判断胃管是否误入气道,将胃管与旁流二氧化碳模块系统(E-MINIC-00)连接,胃管置入时随时观察监护仪(GE Healthcare)指标[10-11]。进一步通过X 线检查或胃液抽吸检查确认胃管在胃内的位置,确认无误后,用胶布固定[12]。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指标变化:观察置管前后两组心率(heart rate,HR)、呼吸(respiration,R)、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2)、平均动脉血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P)[13];②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顺利将留置胃管插入胃中,没有返回动作[14];③置管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插管过程中患者反射性呕吐或发出呕吐声、食管黏膜损伤或出血,置管过程中患者出现咳嗽反射次数≥2 次,并伴有喘憋[15];④误吸发生次数:留置胃管鼻饲时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气管内吸出类似鼻饲液样痰为误吸[1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Glasgow 评分、脑卒中类型分布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两组置管前后HR、R、SpO2、MAP 比较

置管前,两组HR、R、SpO2、MA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两组HR、R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两组SpO2和MAP高于置管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置管前后HR、R、SpO2、MAP 比较(±s)

表2 两组置管前后HR、R、SpO2、MAP 比较(±s)

续表

注HR:心率;R:呼吸;SpO2:经皮血氧饱和度;MAP:平均动脉压。1 mmHg=0.133 kPa。

2.3 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情况比较

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例(%)]

2.5 两组误吸次数比较

两组不同误吸次数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误吸次数比较[例(%)]

3 讨论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是较高的,且男性高于女性,估算全国40 岁以上人群中有1 167 万例脑卒中患者[17]。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1%以上[18-20]。有吞咽困难的脑卒中患者短期营养基本都由鼻胃管予以支持,能极好地防控及改善该类患者营养不良等风险[21-22]。脑卒中患者常伴有HR、R、SpO2、MAP 指标不稳情况,插留置胃管过程中经常会引发指标异常等不良反应,因此鼻胃管置管方式的安全性直接决定了脑卒中患者的恢复与预后。增加留置胃管长度,可改善患者腹胀症状,也可保证肠胃减压疗效,适当增加留置胃管长度,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经济支出有很好的应用效果。王丽丽等[23]探究了不同长度留置胃管对肠梗阻患者的应用效果,发现增加10~12 cm 可有效减轻患者腹胀,置管时间会缩短。

有研究探讨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在昏迷患者留置胃管中的应用效果,发现在置管时间、置管过程中患者呕吐或呛咳、生命体征指数变化方面及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监测优于传统置管方法,应用效果较好[24-25]。本研究中,两组置管前HR、R、SpO2、MAP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观察组SpO2和MAP 水平高于对照组。郭斌艳[26]、马伟艳[1]及陈星星等[2]研究了不同长度留置胃管在脑卒中合并吞咽困难患者的影响,通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发现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置管期间患者HR 与优于对照组,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提示适当增加留置胃管长度可降低对患者SpO2、MAP 的影响,更有益于患者预后[27-28]。

在各种不良反应和应激反应无差异的情况下,适当增加留置胃管长度对维持患者HR、R、SpO2、MAP指标助益颇多,应用效果良好。但增加留置胃管长因人而异,须循序渐进增加,谨慎缓慢操作,密切关注患者症状与反应。

猜你喜欢
鼻胃置管胃管
一种便于确定胃管导入位置的胃管设计和应用
改良鼻胃管固定装置对降低鼻胃管滑脱率、皮肤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评价
鼻饲营养正确定位鼻胃管置入长度的研究进展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