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实施路径研究

2024-01-04 04:03尚敬文
成才之路 2023年36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劳动教育大学生

尚敬文

摘要:当前,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面临的阻力,主要包括学生对劳动存在不当认知、高校思政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不完备。这就要求高校从强化学科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转变师生劳动观念、完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与结构、优化思政课堂教育内容与方式、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等方面推动劳动教育在大学思政课中的开展,以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劳动教育;大学思政课;大学生;理论依据;政策依据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6-0061-04

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关键一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发展全面教育的根本性保证。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不仅具有提高学生劳动能力的本源价值,还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的培育方面蕴含着独一无二的外延价值。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之举。

1.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劳动创造历史、创造社会,更创造人本身这一重要论断。劳动能满足人的三个方面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首先,物质生产生活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2]。物质生产层面,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历史”的前提是维持生活,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劳动使人满足了生存的需要。其次,在社会交往层面,劳动创造了社会。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们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劳动中构建出社会关系。再次,在人的类本质层面,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从事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人类独有的活动。只有通过改造对象世界的劳动过程,人们才能确保自己是能动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的解放意味着人真正的解放,使得劳动重新还原为纯粹的主观性需求,而非仅仅以谋生的工具存在。

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有裨益,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点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现如今,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4]。劳动教育也有了更加具体化的目标,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劳动精神、具备基本劳动技能、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2.政策依据

纵观历史,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我国做出了很多努力。毛泽东同志从多个角度阐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并给出指导性意见:“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人民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劳动化。”[5]20世纪中期,基于毛泽东同志的相关精神,“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被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并入宪。这是我国达成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步。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事业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宜,持续创新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和方法。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不仅召开了全国教育大会,还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指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以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7]。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样强调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

1.部分学生对劳动存在不正确认知

当前,部分学生在认知上认为劳动低人一等,形成了不正确的劳动观。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劳动的主观意识薄弱,在家里眼中无活,不帮助父母,甚至自己的劳动任务让父母完成,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这样,学生没有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就会不珍惜劳动成果。更有个别学生花钱雇人劳动,不仅使自己减少了劳动机会,而且缺失了对基本劳动技能的掌握。这样,就使得学生在家中习惯了不劳而获,在学校中也想坐享其成,慢慢养成了眼高手低的习惯。久而久之,不劳而获的错误观念会深刻影响学生,让学生深陷其中,将好逸恶劳当成常态,缺失勞动意识,不敢面对挑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劳动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种错误认知会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阻碍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2.高校思政劳动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高校教育中,传统课堂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课程的设置尤为重要。目前,部分高校存在未设置必修劳动教育课程、相关针对性教材空白的问题,需要思政教师自行在课程中加入劳动教育内容。这样,就使得劳动教育没有提升到应有的教育地位上,边缘化了劳动教育。总的来说,故事最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讲故事也是拉近师生距离最好的手段,能让学生在劳模故事中感同身受,能激发学习劳模精神的热情。但是在思政教材中缺少劳动模范的事迹,劳模精神并没有真正得到弘扬。而且劳模精神没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让大学生缺乏代入感,不利于劳动教育的开展。除了传统课堂,第二课堂也同样重要,但部分高校开展讲座邀请的专家基本都是本专业领域的顶尖学者,很少邀请劳动模范,使得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到劳动模范,学习劳模精神。还有部分高校缺乏劳动实践,以观影为例,学校选择放映的影片多以爱国教育影片为主,缺乏劳动教育为主题的影片。

3.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不完备

虽然我国将劳动教育纳入宪法并指导其实施开展,但是并没有相关的硬性约束,学生是否接受到劳动教育不得而知,劳动教育的水平也无法衡量。这就导致部分高校不重视劳动育人,也没有细化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首先,高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无法激励思想政治工作者,导致其积极性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的实效。其次,高校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没有制定相关专项检查方案并加以实施,监督力度较弱。再次,高校没有对相关内容的缺失进行问责,致使劳动教育变得无足轻重,最终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最后,高校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体系中劳动教育不好量化并且占比很小,无法真正反映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情况。

1.强化学科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

国家层面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劳动教育的关注度,让劳动教育的实施得到法律的支撐。基于国家的法律法规,高校也要对应构建强有力的管理机制。首先,完善劳动教育的保障机制,消除思政教师思想顾虑,激励思政教师,让其有极大的热情投入劳动教育中,提升劳动融入大学思政课的实效。其次,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思政教师责任意识,落实工作职责。如制定针对劳动教育的专项检查方案并加以实施,加大监督力度,增加监督频率,真正落实劳动教育。再次,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将思政教师是否把劳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进行量化,并纳入考核之中。要扩大此项考核在整体考核中的占比,让思政教师加大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最后,评价机制要实现师生互评。教师要以劳动目标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要以课程内容和成效对教师进行评价。这样,能真正做到双向考核评价,共同督促劳动教育的落实和开展。

2.转变师生劳动观念

高校领导要率先转变劳动教育观念,倡导教师潜心于劳动教育,给教师一剂“强心针”,让教师坚定劳动教育理念。思政教师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引路人,更是学生锤炼品格的领路人。知之愈深,信之愈坚,行之愈笃。思想政治教育要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于一体,科学指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教育理念是否准确,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成效乃至成败。教育环境在改变,教育理念也要紧随其后。思政教育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师要深切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特殊意义,二者的融合是深入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对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影响。思政教师应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不仅要深入知悉往今的劳动观,精进自身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更多的劳动形式,提升实践劳动能力。思政教师还要让学生在劳动中拥有不同以往的人生轨迹与体验,找回本该拥有的精神面貌,回归人的本质,给久在浮躁压力之下的他们带来精神慰藉。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因此,思政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劳动实践,认真对待劳动,提升自我认同,尊重他人劳动果实,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

3.完善思政课程教育体系与结构

一是高校要进一步细化课程实施方案,优化思政课程体系,将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要整合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方面建立科学性的实施方案。要在学科课堂教育优化计划过程中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抓住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并结合我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要求。要明确思政教育教学目标,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劳动的认真态度、基本劳动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丰富教学方法,多措施并行,在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如启发式、主体情景法、问题探究法、案例教学法和体验学习教学法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要依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系统组合教材内容,有效编排教学内容,提高思政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是高校要设计科学的课程结构,保证学校课程中的各种课程类型、科目与课程内容能保持一种恰当的、合理的比重,强化思政学科的综合性。要在思政课中开设独立的劳动教育板块,保证劳动教育在整个课程中的课时,确保思政教育中有效落实劳动教育。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学生的共性特征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知识体系。要适当增设体力劳动教育,让学生进行劳动方面的锻炼。要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有效养成基本劳动能力和良好劳动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4.优化思政课堂教育内容与方式

一是抓牢第一课堂主阵地。抓牢第一课堂,是增强大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行动自觉的重要保证。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氛围浓厚,精神集中度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面对面传授重难点,在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解答学生的困惑,解答学生的问题。思政课不是天边的云不可触及,而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课程,学生有强烈的认同感,也有许多自身对于课堂内容的见解。思政教师既要制定好劳动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也要做好长期规划。劳动教育融入大学思政课时,思政教师应在思政课的讲授中加入劳动模范事迹,将场景重现,让学生自觉地置身其中。思政教师可以从劳动模范的事迹入手,延伸到劳动观,继而激发学生的劳动精神。在课堂上思政教师要多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讲讲他们所知道的劳模事迹,谈谈他们心中的劳动观,并进行补充,进而将劳动精神横向延伸,深化学生对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思政教师要创新赋能目标,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为劳动教育工作赋能,使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途径。高校要重视第二课堂,设置更多的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高校可邀请劳动模范来校演讲,给学生上一节生动的劳动教育课,让劳模在台上发声,让学生在台下共情。高校要给学生与劳模互相交流的机会,加强劳动精神对学生的感染。高校要组织师生共同观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影片,这能给师生带来正向激励,让师生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学生要有思考问题的“诚”,还有行动上的“真”。高校要让思政课走出校园,拓展劳动教育渠道,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设“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走进一切适合其劳动的场所。学生劳动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高校要让学生亲历身体上的劳累,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高校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将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朴素价值观展现出来,真正做到“以德为先,以学为本,以干为要”,把劳动精神发扬光大。

5.充分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

即使家校社是不同的主体,劳动育人方面也要坚持百虑一致。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任何一方的教育力量都不容忽视。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在教育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学校在教育中起到主导作用,社会则起到支持保证一切教育开展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深化他们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家庭教育是最持久的教育,家长应转变劳动理念,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给学生劳动的机会,训练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应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社会应积极组织劳动活动,通过与劳动相关的节日如五一国际劳动节、植树节等宣传劳动文化,将劳动光荣的观念播撒在学生的心中。劳以强体,在劳动中开发身体,能够增强学生的生存技能;劳以增智,身體的开发能推动智力发展,能提升学生的洞察力与感知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通过充分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合力育人,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更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4][7]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3-05-18]https:// 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0.

[5]毛泽东.1958年的一次谈话(节录)[G]//王卫国.建国以来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法规文献汇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7.

[6]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001).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1).

Research on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hang Jingwen

(Northeast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Jilin City, Jilin Province, Jilin 13200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the obstacles faced by integrating labor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mainly include students’ im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bor, incomple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abor education system in universities, and incomplete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labor education. This requires universit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disciplines, transforming the labor concept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ing the education system and struc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ptimizing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room education, and fully leveraging the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effect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in order to cultivate mor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comprehensiv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collegeideologicaland politicalcourses;collegestudents;theoreticalbasis;policybasis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劳动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