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阴阳学说新释人迎寸口脉法

2024-01-09 02:05林桂煌袁梦微陈久亮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寸口太阴脉象

林桂煌 袁梦微 陈久亮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

林桂煌(1992—),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内科疾病。E-mail:2632802589@qq.com

通信作者:

陈久亮(1963—),男,汉族,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刀治疗内科杂病。E-mail:848285917@qq.com

【摘  要】

《灵枢·终始第九》将人迎、脉口相比较的方法定经,称为人迎寸口脉诊法。今以阴阳学说及人迎寸口脉诊法为基础,对脉象进行阴阳分类,以阴阳学说解释人迎、寸口的定位及倍数关系,从而快速定经取穴,以明其在临床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

阴阳;人迎寸口脉法;针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1.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2-0007-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2.zgmzmjyyzz202322003

Application and Experience of Yinyang Classification in Guiding Acupuncture Treatment

LIN Guihuang  YUAN Mengwei  CHEN Jiuliang*

Changle District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200,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 of comparing Renyingwith Cunkou in Miraculous Pivot,The Ninth End of Miraculous Pivot and Miraculous Pivot Forbidden Chapter, is called the method of Renying-Cunkou pulse diagnosticmethod. Based on Yin-yang theory and Renying-Cunkou pulse diagnosticmethod,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pulse signs into Yin-yang categories, explains the positioning and multipl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nying and Cunkou with Yin-yang theory, so as to quickly determine meridians and select acupoints, so as to make clear their specific applic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words:

Yinyang;Renying Cunkou Pulse Diagnostic Method;Acupuncture Treatment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凡将用针,必先诊脉”强调在针刺之前要进行脉诊,先区别阴阳虚实,从而观察气的状态,然后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针刺原则,进行针刺补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效果。人迎寸口脉诊法是源于《黄帝内经》中的一种脉法,主要详见于《灵枢·终始第九》及《灵枢·禁服》篇,其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取穴原则及针刺补泻手法。通过比较人迎寸口脉的倍数关系,辨在何经,知何经虚实而后行针刺补泻,这种方法相比于现行的28种脉象,更加简便易学。今以阴阳学说解释人迎、寸口的定位及倍数关系,并叙述其在针刺治疗中的具体运用,分述如下。

1  人迎、气口的定位

1.1  人迎、气口定位争议  《灵枢·终始》曰:“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在《灵枢·终始》这一篇内,可明确脉口指的是桡动脉搏动处。而《灵枢·终始》篇中將颈动脉与桡动脉相比较定经的方式,却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其一,若从解剖学角度来比较桡动脉及颈动脉大小,则很少出现桡动脉比颈动脉大的情况,临床应诊所见亦是如此。其二,“人迎”“气口”相比较的方式,目的在于明确人体内的阴阳相倾情况。《灵枢·九针论》云:“阳明多血多气,太阳多血少气,少阳多气少血,太阴多血少气,厥阴多血少气,少阴多气少血。”从中可得知,阳明经与手太阴肺经的气血多少并不相同,其二者的阴阳属性本就相差甚远,故二者很难具有可比性。其三,《难经·二十三难》:“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礼记·月令》曰:“是月也,日穷于次,月穷于纪。”郑玄注:“纪,会也。”所以《难经·二十三难》提到的“终始者,脉之纪也”其“终始”是指的脉交会的地方。如果将人迎、寸口定位在颈动脉和桡动脉之上,气血循环起点和终点不一致,那么此种气血运行的方式将有悖于《灵枢·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方式。

1.2  以阴阳分定人迎、气口  医家李国详认为人迎气口脉法是伴随经脉理论发展而来。在脉诊的发展初期,《禁服》中是以跌阳脉和人迎脉大小的倍数关系作为衡量标准。在后来的发展中,顺应了脉诊独取寸口的趋势,在《终始》内演变为左右手的比较。由于传承的私密性,使该脉法在东汉以前不知所云,后人在惯性的认识下确立了人迎、寸口分别位于颈动脉和桡动脉的错误方式。笔者亦持“人迎、脉口”均定位在寸口之上的观点,即桡动脉上。《灵枢·终始》开头即道:“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难经·一难》记载:“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明确地指出寸口处是经络循行的终始,将“人迎、脉口”定位在寸口上符合经络的循行方式。晋代王叔和其《脉经》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1]就将“人迎、气口”定在左、右手寸口脉的关前一分,唐代的孙思邈,金代李东垣也持此观点[2]。近代洛阳民间中医王宾运用左手寸口脉为人迎,右手寸口脉为气口,在此基础上指导针灸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综合前述,笔者认为“人迎、脉口”的定位均在寸口之上。

《灵枢·禁服》云:“气口主中,人迎主外。”所以人迎、气口已成为观察人体阴阳盛衰情况的窗口。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不可勝数,阴阳本是对立统一的。“人迎、寸口”相比较的方式,究其本质是对于阴阳二者盛衰的比较,这也是整篇《灵枢·终始》的核心思想。故若能够在两寸口脉中找出一对具有阴阳对立属性的“动脉”,那么这一对“动脉”即是“人迎、气口”。例如双手寸口脉均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然左手寸口为阳,右手寸口为阴,二者阴阳对立,故可观察人体阴阳的状态;《难经·一难》云:“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在双侧寸口脉等大的条件下,若双寸大于双尺,也可看作“人迎盛”,反之则可看作“气口”盛,寸部脉与尺部脉亦是一对阴阳之代表[4-5]。这样“人迎、寸口”脉可在寸口内灵活定位,可视临床的需求而灵活运用。

2  定经

2.1  以倍数关系定经  《灵枢·终始》曰:“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病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阴……”无论是双手寸口脉相比较还是两手关前一分相比较,二者的倍数关系实是指下难以掌握,主观的影响因素较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运用。

《灵枢·终始》这一篇后紧跟着《灵枢·经脉》篇,且《灵枢·经脉》篇详细地介绍了经脉的循行方式及各经的主病情况,并在其后反复提到“盛者人迎大……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盛者寸口大……倍于人迎,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且《灵枢·终始》曰“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其都说明在比较人迎、寸口的倍数关系时,应考虑十二经脉的循行及主病。王伟在其《拨开迷雾学中医—灵枢经针灸入门》[6-7]指出:双手脉象比较大小,其一倍、二倍、三倍,缺少客观的标准,难以精准快速地把握,若脉诊得“人迎”盛,则应该参考《灵枢·经脉第十》中各经的“是动则病……”和“是主……所生病者……”的内容再予定经,例如:脉诊得“人迎”盛,且符合胆经“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可转侧,甚至面微有尘……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中的症状,则可定为人迎一盛,再根据脉象“燥”与“不燥”定手经或者足经。导师及笔者在临床上反复验证此法,确实能够比较客观快速地定经且疗效显著。另外,其“燥”字之意,一方面指脉律快,另一方面指指下躁动不安之像。燥动不安之像,指下难名。若从阴阳角度来分析,“燥”字之意应与从容和缓相对应,若脉象不从容和缓,那么则可认为脉象“燥”[8]。同时脉象“燥”和“不燥”是一对阴阳,腰以上为天,为阳;腰以下为地,为阴。脉象“燥”可为阳,脉象“不燥”可为阴。手经的循行部位为阳位,足经的循行部位为阴位,故脉象“燥”则取手经,脉象“不燥”则取阴经。

2.2  以六经辨证定经  何美秀[9]引入胡希恕的六经观点。临床若辨证为少阳证,则为少阳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若辨证为太阳证,且脉象从容和缓,则为太阳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燥,病在手太阳……。诚然,采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力专而效宏,但还须特别注意脉象的指导作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浮,太阳受病也……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尺寸俱沉细,太阴受病也……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故双手脉浮—取太阳经,脉长—取阳明经,脉弦—取少阳经,脉沉细—取太阴经,脉沉—取少阴经,脉微缓—取厥阴经。再根据脉象燥与不燥,定手经或者阴经。将病位、病性以及脉象的指导作用综合分析来快速定经,其本质也是对于人体阴阳盛衰的判断,并不偏离《灵枢·终始》的核心思想,故此法定经亦是良法。

2.3  将脉象以阴阳分类定经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脉的要素包括脉位、脉律、脉势,脉的要素完整地反应了气的阴阳状态,其《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即是按照脉的要素将脉像进行阴阳分类。特别指出的是弦脉,在《伤寒论·伤寒例第三》“尺寸俱弦,少阳受病也……”,似乎两者有矛盾之处。其实并不然,《灵枢·终始》记载:“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从补泻的方法可推出表里经的虚实情况,若阳经实,则阴经虚,若阳经虚,则阴经实[10]。故脉弦的同时,可以是胆经实,肝经虚,也可以是胆经虚,肝经实,临床上还需与辨证相结合来定经,灵活运用。

临证应诊所面对的各种症状及脉象纷多冗杂,若符合上述某一种定经方法所述,即可快速定经,不需要满足以上的所有的条件。这样就可以做到去伪存真,提高针刺选穴的效率。

3  针刺补泻与取穴

《灵枢·终始》记载:“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日一取之……人迎三盛,泻足阳阳而补足太阴……日二取之……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日一取之……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日一取之……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日二取之……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从以上条文可以看出《灵枢·终始》篇已对针刺的穴位数量、针刺的频率及补泻先后顺序做出规定,也强调脉象的改变是针刺起效的开始,“必切而验之,躁取之上,气和乃止”[11]。但《灵枢·终始》却未命名具体的选穴,同时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病情危重,“阴阳形气俱不足,勿施以针”针刺已不是其适应症。

关于取穴问题,现医家多取五腧穴或者原穴,或者五腧穴配合原穴一起使用。《素问·缪刺论》云:“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人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人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人,极于五脏之次也。”从《素问·缪刺论》中的记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病邪是按皮毛-孙脉-络脉-经脉-五脏的传递规律。而《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人迎寸口脉诊法最终明确的是具体经络的阴阳相倾情况以及病邪的具体位置,再施予具体的针刺补泻,而原穴的治疗范围为“五脏有疾”,故在临床上不取原穴,而取五输穴。再根据五腧穴的五行属性及“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穴[12]。例如:依上述方法脉诊得人迎三盛,且脉象较躁,病在手阳阳,两泻一补,泻手阳明两个穴位及补手太阴经脉一个穴位,先补后泻,穴取太渊穴(补)、商阳穴及二间穴(泻)。

4  结语

人迎寸口脉诊法的本质在于辨别阴阳,人体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的终极目标。人迎寸口脉诊法能将阴阳的具体运用落实到针法之中,简单而且疗效可靠,从这个方面而言,《灵枢·终始》篇是《内经》的核心篇章。然各医家却未能将此脉诊法很好地运用到临床当中,或者在临床之中不能很好地辨别出阴阳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未能将陰阳的对立统一思想落实到脉诊当中。以阴阳的角度来分析“人迎”“气口”的位置,其灵活多变,能够有效应对临床复杂多变的情况。但人迎寸口脉诊法只适用于人体阴阳偏倾的情况。若脉诊得“阴平阳秘”,则“不盛不虚,以经取之”,只取本经的穴位进行补泻即可。

参考文献

[1]

王叔和.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

[2]张桂茹.简述人迎寸口脉法及临床应用体会[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

[3]李增华,施文秀,沈玉杰.人迎寸口脉诊法针刺应用初探[J].中医学报,2018,33(5):903-906.

[4]江颖.人迎寸口脉诊针刺法结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南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20.

[5]余致力,李敏.基于阴阳理论分析《难经》脉法与人迎寸口脉法的联系及应用[J].中医药导报,2020,26(9):68-72.

[6]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 重归中医经典思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46.

[7]王伟.《拨开迷雾学中医: 重归中医经典思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8-90.

[8]李飞,唐可清,孙立平,等.浅析《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法及其操作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230.

[9]何美秀,王薇,赵茹,等.人迎寸口脉法在妇科盆腔炎性疾病中的应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8,39(5):102-104.

[10]茆晶晶,龙海翔.刍议人迎寸口脉法及其对指导针灸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14):175-177.

[11]佟鑫,田宇,弓明燕,等.人迎寸口脉诊法演变与应用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9,25(18):62-64.

[12]张雪松,魏艺,胡元会,等.从“人迎寸口脉法”解析“角穴”内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139-141.

(收稿日期:2023-02-16  编辑:陶希睿)

猜你喜欢
寸口太阴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解读太阴病本证辨证论治体系※
武威西夏墓出土太阳、太阴图像考论
朝医规范化治疗太阴人中风后失语的临床研究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
北半球中低纬大气太阴潮汐对Es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