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季:走出推荐信误区

2024-01-12 04:01甄金辉
留学 2023年23期
关键词:推荐人推荐信申请人

文_ 甄金辉

近期我看了不少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的申请材料,也接到了无数咨询电话。其中,家长和学生问得最多的就是推荐信,尤其是补充推荐信的相关问题。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曾给不少学生写过推荐信。有的推荐信是支持学生申请本科转学,或者申请硕士、博士,有的推荐信是支持学生申请交换生项目,还有的推荐信是为了帮助学生申请奖学金或实习工作等。回国后,我也为不少优秀学子写过申请美国本科的推荐信。那么,推荐信,尤其是补充推荐信,到底重不重要?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写推荐信?推荐信怎么写才有用?我认为,有几大误区是需要避开的。

误区一:过度夸大本科申请中推荐信的作用

在大学申请中,无论本科、硕士还是博士生项目,都需要学生提交推荐信。其中,在美国本科申请中,有些大学还允许提交补充推荐信,即除必要的学校老师写的推荐信外,与学生有过交集的人也可作为补充推荐人为学生写推荐信。在各种平台的宣传中,推荐信的作用有时被过度夸大。

从权重上看,推荐信对学生申请留学影响最大的是博士申请,其次是硕士申请,最后才是本科申请。申请博士项目,招生官是由申请人意向大学院系或专业的教授们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他们全部是业内专家,对申请者的研究简历、所列的研究方向、提交的大学课程表的课程难度,包括Writing Sample(写作范例)的真实性及真实水平,都了如指掌。并且,他们对于推荐人的信用度也颇为看重(推荐人一定是申请人所述科研经历中的导师或高阶专业课程的老师,前者更为关键)。如果写推荐信的科研导师恰好是所申请大学的校友,又有着良好信誉,那么这封推荐信的作用就很大,有时甚至可以扭转乾坤。

但本科申请中,推荐信的作用有多大?客观来讲,是远低于申请者预期的。在堆积成山的申请材料中,推荐信力挽狂澜的概率几乎为零,只有在招生官犹豫不定或者学生处于待候名单中时,推荐信才可能起到些微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忽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比如,前两年美国就有一起因推荐信引发的法律诉讼:一个高中女生在申请宾夕法尼亚大学时,其高中老师给出了很负面的推荐信,导致她未被录取。一怒之下,这个女生起诉了这位老师。

误区二:内容庞杂混乱、面面俱到,习惯宏大叙事

不少中国式推荐信承载了过多内容。有的推荐信通篇溢美之词,面面俱到,将学生夸成了一个完美假人。面面俱到的结果就是庞杂混乱、不知所云。推荐信的作用是什么?作为来自第三方的客观评价,推荐信需要真实地展示学生在推荐人眼中的特点,以便招生官在有限的申请材料中看到学生的另一面。因此,当我们陈述一个学生的特点时,无须追求全面,只需要呈现在推荐人眼中申请者的天赋,以及展现的独特之处,而不要用形容词去夸张地描述事实,用的形容词越多越虚假,而“假大空”是推荐信与文书写作中的“毒药”,只会削弱事实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对于能够展现学生特点的细节,写两个足够。至于推荐信的篇幅,一页纸足够。

推荐信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惯于宏大叙事。这种方式无论在文书创作还是在推荐信写作上,都是很不好的写法。只有写小事、写细节、写事实,才能写出学生真实的特点,让学生有血有肉,而不要冠以“高大上”的帽子去渲染。

误区三:执迷于找名人写推荐信

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家长四处去找所谓的“牛人”为孩子写推荐信。在过去几年,我看到不少中国学生的推荐信是找一些名声响亮的中美各界名流为他们写的。为此,每逢申请季,都有学术界的朋友不堪其扰,问我怎么办。人情推不了,但这封信实在不愿写。

其实,写推荐信的人,首先一定要是非常了解学生的人,但不能仅仅是家庭朋友关系。了解学生,与学生共事过,认识至少半年,是基本要求。比如学生参与过推荐人的项目,在推荐人那里实习过,或配合组织过活动,跟这个推荐人长期保持交流联系。此前,美国高中生有一个很好的案例可以参考,他的补充推荐信是让所在高中的宿舍管理员写的。在许多人看来,这太不“高大上”了。但宿舍管理员视角中积极乐观帮助他人、对生活充满热情的申请人,却是有血有肉有特点的。

而如果写推荐信的人仅仅是个认识的朋友,或父母找来的熟人,那么,推荐信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甚至只能加负分。几年前,就有个学生要来了某藤校资深员工的推荐信,通篇没有几句话写学生特点,只是在陈述学生是哪里人、其所在城市如何,以及自己看了学生的材料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本身不了解学生、碍于人情面子而出具的推荐信大抵如此。而且,据我了解,那些在英美受过教育又在高校工作的学者,没有几个真的愿意透支自己的学术信誉去编造一封推荐信。

误区四:只写成功,写锦上添花的事例

推荐信为了体现学生不寻常的能力,往往会陷入另一个误区:只写成功,写优点,写锦上添花的内容。但事实上,这些内容看多了就会觉得大同小异,就像圣诞节蛋糕上的翻糖,甜腻无趣。在表现学生令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时,如果能提及申请人遭遇的挫折与失败经历,并着重描述申请人是如何应对这些状况的,那么,将比大而无当的优点与成功更能彰显申请人的形象。

我比较反对鼓励学生找所谓“大牛”写推荐信的行为,也为宣扬所谓“一招制胜”的不良风气深感忧虑。所有的结果都已经写在学生过往的经历与努力中,从来没有什么“一招制胜”。

最后,呈现普林斯顿大学史上最简短也最有力量的一封推荐信:

Dear professor Lefschetz :

This is to recommend Mr. John F.Nash, Jr. who has applied for entrance to the graduate college of Princeton.

Mr. Nash is nineteen years old and is graduating from Carnegie Tech in June. He is mathematical genies.

Richard J.Duffin

这封只有三句话的推荐信,译成中文就是:这封信是为了推荐约翰·纳什进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他今年19岁,6月份将从卡耐基理工学院毕业(后更名为卡耐基梅隆大学)。他是一个数学天才。

这是19岁的约翰·纳什在申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时,他的老师Richard J.Duffin(Richard后来是冯·诺伊曼理论奖得主)为其写的推荐信。

猜你喜欢
推荐人推荐信申请人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二十四期)
哲理漫画
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特别推荐人
7月1日起澳洲签证费将全面涨价上调幅度达到5.4%
四封美国教师推荐信带来的评语写作启发
蔡元培的气度
童迷欢乐岛
童迷欢乐岛
一种含碘氢碘酸浓度的分析方法
一种黄霉素A组分的分离纯化方法